晶片法案之後,美國對中國新能源再下狠手!中國企業將如何應對?

2022-08-15     價值線傳媒

原標題:晶片法案之後,美國對中國新能源再下狠手!中國企業將如何應對?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出品 | 價值線

欄目 | 熱點

作者 | 邊江、南山

編輯 | 風飛揚

價值線導讀

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正式簽署《晶片和科學法案》,意在拉攏半導體大廠到美國建廠,並限制其在中國新建高技術水平廠房。

3天後,美國商務部再下狠手,宣布將包括EDA軟體在內的四項「新興和基礎技術」納入新的出口管制。

而就在同一天,美國國會又通過了規模更大的另一項重磅法案,目標直指中國新能源。

還是在這一天,中國五家央企突然集體宣布將從美國紐交所退市。

中美博弈正愈演愈烈。面對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國企業應當如何應對?

1、五大央企集體退市的背後

8月12日晚間,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人壽、中國鋁業、上海石化等五家央企集中公告,宣布將從美國紐交所退市。

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的大背景下,這些央企為何集體宣布從美國退市?

證監會給出的解釋是:根據相關企業公告信息,作出退市選擇是出於企業自身商業考慮。這些企業都在多地上市,在美上市的證券占比很小,目前的退市計劃不影響企業繼續利用境內外資本市場融資發展。

但在網絡上,這一事件被頻繁的與「脫鉤」兩個字聯繫起來。

一位專業從事美股投資的業內人士表示,五大央企退市的原因大家也不用多聯想,其實就是美國要求海外的上市公司提供審計底稿。

2021年3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最終修正案。根據該法案,在美上市公司必須要解決長期審計合規性的爭議。如果在美上市外國公司連續三年無法讓美國監管機構檢查審計底稿,可能會被強制退市。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通過,意味著中概股應當在2023年底之前提交審計底稿,中國石油、中國人壽這類涉及國家敏感行業如金融、能源、軍工等的公司,只能選擇退出美國市場。

「你乾的什麼活兒都讓美國知道了那還得了,所以更不可能把自己的老底都拿到美國讓他們審計了,那麼退市也就是個很自然的事情。」上述美股業內人士表示。

事實上,受影響的不僅僅是央企。

此前,滴滴的事情大家已經都知道了,我們不想讓滴滴向美國提供審計底稿,其中有涉及到數據安全的考慮。滴滴掙扎了一年,最後也不得不宣布在美股退市。

阿里巴巴也在近期備受關注。7月26日,阿里提交了20-F表格年度報告後,被SEC依《外國企業問責法》認定為「委員會認定的發行人」。根據上述認定,今年成為阿里巴巴的第一個「未檢查」年度。

為了應對潛在的摘牌風險,阿里已於7月26日宣布將把在香港的二次上市變更為雙重主要上市。在港股上市已成為中概股規避風險的主要方式。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蔚來、知乎、嗶哩嗶哩、貝殼等23家中概股已實現在港美兩地上市,無論是回歸企業數量還是回歸速度都在提升。

2、晶片之後,美國又對新能源下狠手

相比金融上的脫鉤,中美在產業上的博弈則更加白熱化。

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正式簽署《晶片和科學法案》。

僅僅3天後的8月12日,美國商務部又突然發布公告,稱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將四項「新興和基礎技術」納入新的出口管制,包括能承受高溫高電壓的第四代半導體材料氧化鎵和金剛石;具有GAAFET(環繞柵極場效應電晶體)結構的集成電路所必需的EDA/ECAD軟體;可用於火箭和高超音速系統的壓力增益燃燒技術等。

中方對此表達了堅決的反對,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搞限制脫鉤只會損人害己。

同樣是在8月12日,美國國會以220票贊成、207票反對通過了另一個重磅法案:《削減通脹法案》。

相比總額約2800億美元的《晶片與科學法案》,《削減通脹法案》的總額更是高達4300億美元。其中3690億美元都將用於應對氣候變化,目標是到2030年將碳排放量減少40%。

為實現這一目標,美國將加快清潔能源的發展,打造獨立完整的清潔能源發電產業鏈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而這些,正是《削減通脹法案》最核心的內容之一。

這個看擬和我們沒有關係的「法案」,實際正暗將劍尖指向中國新能源電池產業。

法案提出,將有約300億美元被指定用於生產稅收抵免,用於加速美國太陽能組件、風力渦輪機、電池的製造以及關鍵礦物加工。除此之外,還有100億美元投資稅收抵免將用於清潔技術設施,例如太陽能組件、風力渦輪機和電動汽車工廠。

尤為引人關注的是,法案中還包含著這樣一段說明:

享受補貼的新能源車必須在北美組裝, 40%的的電池材料和「關鍵礦物」必須來自美國,或者來自與美國有自貿協定的國家。2023年之後,採購「電池產自其它國家」的新能源車,將無法獲得補貼。

這段說明所描述的內容,與晶片法案是何等的相似!儘管沒有像晶片法案那樣直接點名中國,但考慮到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優勢地位,以及自貿協定這一附加條件,就差直接報身份證號了!

可以預見的是,該法案一旦正式簽署,將大大加快美國在光伏和電動汽車領域的發展,提高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此前,曾與隆基大打專利戰的韓國光伏電池和組件企業韓華就已經表示,如果法案通過,將考慮增加對美國太陽能製造業的投資。

而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就不得不面對兩難的境地了。

以寧德時代為例。根據上述法案,寧德時代必須去美國建廠,否則將被徹底排除在美國龐大的汽車市場之外。

然而,即便真的去了美國建廠,也未必會有好的結局。

寧德時代能取得全球鋰電池霸主的地位,很大程度上要感謝國內完善的供應鏈所帶來的成本優勢。但依據上述法案,在美國建廠將無法繼續依靠國內的供應鏈優勢。

對此,寧德時代有兩個選擇。

一個選擇是將國內的整個上下游產業鏈全搬到美國。但這樣做難度非常大,需要協調的東西太多。更重要的是,考慮到中美關係,一旦美國再次揮舞制裁大棒,整條產業鏈的投資都將面臨打水漂的風險。

另一個選擇是啟用美國當地的上下游供應鏈。但這樣一來,寧德時代的成本優勢將蕩然無存,這將非常不利於與LG、松下等日韓企業的競爭。

3、看看美國制裁中國企業的路線

不僅僅是晶片和新能源,美國在其他很多領域,尤其是科技領域,都在想方設法給中國企業製造麻煩。

自2018年3月22日以來,美國政府已經把數百家中國公司、機構及個人納入到制裁「實體清單」(Entity List)中。其中:2018年被納入實體清單的有63家,2019年有151家,2020年有240家,2021年有157家。

2019年,特朗普政府將包括華為在內的十幾家公司列入「實體清單」。被「拉黑」後的華為,在全球手機市場中的份額光速墜落。2020年,特朗普又將中國領先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和全球領先的無人機製造商大疆創新拉入該名單。

拜登政府上台後,沿襲此前政策,於2021年11月又將十幾家中國公司列入「實體清單」。12月,美國商務部還將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及其11個研究所列入「實體清單」。

今年以來,拜登政府更是將目標瞄準了此前涉及不多的醫藥行業。2月7日,藥明生物被美國商務部列入「未經核實名單」,直接帶崩整個CXO板塊。僅僅4天後,百濟神州、再鼎醫藥、和黃醫藥被正式拉入「實體清單」。

對於美國一再打壓中企的行為,中國商務部多次予以批駁。中國商務部認為,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濫用出口管制措施隨意打壓他國企業,對國際經貿秩序和自由貿易規則造成嚴重破壞,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但顯然,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國並不會就此停下制裁的步伐。

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在5月的一次講話中聲稱,拜登政府正在進行一系列調查,儘可能獲得中國「不良行為者」的更多信息,並將這些公司添加到「實體清單」中。美國近期不會放鬆對中國公司的制裁,而且如有可能,希望美國的盟友與美國一道對「實體清單」中的中國企業採取相同的貿易限制措施。

4、中國企業該如何應對?

從中國正在奮力追趕的晶片、醫藥產業,到中國已經具有領先優勢的新能源產業,美國的「制裁」、「脫鉤」正無處不在。中美之間的博弈正愈演愈烈。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企業該如何應對?

短期來看,對於部分新能源企業來說,反而可能是個機會。因為美國想要建立獨立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絕非易事。

以光伏為例,2021年,在多晶矽、矽片、電池片、組件這四個主要環節中,中國的產量占全球的比例均在75%以上。國際能源署(IEA)的報告更是認為,到2025年,在用於光伏組件生產的關鍵部件上,世界將幾乎完全依賴中國。根據在建產能預測,屆時中國多晶矽、矽片在全球的生產份額將達到95%。

除了產能上遙遙領先,中國光伏企業還普遍具備非常大的成本優勢。IEA指出,目前中國光伏組件的成本比印度低10%,比美國低20%,比歐洲低35%。這樣的行業格局之下,美國想要迅速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談何容易?

此前,美國曾多次對中國光伏產業啟動調查和制裁。然而,據美國光伏工業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受相關調查影響,美國已有318個光伏項目被迫推遲或取消,危及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

最終,美國不得不選擇妥協。今年6月,美國宣布「豁免」東南亞四國的光伏組件關稅。表面上,這次豁免和中國沒什麼關係,但實際上,東南亞各國在光伏產業鏈中只是負責組裝,其原材料和零部件還是來自中國。

總之,美國想要構建自己的產業鏈,需要時間。但《削減通脹法案》對美國光伏需求增加的影響在短期內就可能顯現,如能利用好這個時間差,相關中國企業能在短期獲得豐厚的回報。這也是為何《削減通脹法案》通過後,A股光伏板塊出現大漲而非大跌的原因之一。

然而,從長期來看,中國企業必須做好與美國長期競爭的準備。而競爭的關鍵,則在於技術。無論是面臨國產替代的晶片、醫藥產業,還是已經擁有一定優勢的新能源產業,只有源源不斷的技術進步,才能形成長久的進入壁壘和成本優勢,最終轉化為競爭優勢和勝勢。

事實上,近期的A股也確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對新技術的追捧。

在晶片領域,第三代半導體、EDA軟體、Chiplet受到熱捧。

在光伏領域,中國光伏企業在N型電池的轉化效率上不斷刷新世界紀錄,股價也不斷創出新高。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寧德時代、比亞迪們也在試圖通過電池結構的創新,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企業能否在逆境中做大做強?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54f2a53bf1741ca1b0ea30ce49bf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