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至27日,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文史研究館共同舉辦,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松江區人民政府聯合承辦的第五屆長三角文化論壇在上海松江舉行,本屆論壇還邀請了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湖南省、廣東省、四川省、雲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史研究館共同參與。
滬蘇浙皖文史研究館自2019年起共同建設長三角文化論壇這一省域聯動的協同發展平台,助力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本屆論壇是三省一市文史館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積極舉措,更是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時代命題的探索實踐。
論壇現場
主題演講環節,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葛劍雄對「江南文化」作出深入分析。他認為,江南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中原,江南文化的物質基礎是比較適宜的自然環境,其發展與人口南遷正相關,正是江南優美嫵媚的自然環境和富足豐饒的物質條件使中華文明產生了更多文化形態,發展得更豐富多彩。
葛劍雄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何勤華聚焦中華法治文明。他提出,要理解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內涵及其來龍去脈,就必須探本溯源,從文明的起源說起。新時期的法治現代化應當立足中華民族泱泱大國的千年法律傳統,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之精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自主法學知識體系,實現具有獨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為世界法治現代化貢獻中國方案。
雲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林超民認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一個整體,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思想,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做出超越前人的理論貢獻。
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朱亞非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到中國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內容豐富,歷史上許多思想家、學術流派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都提出了一些頗有政治智慧的見解,歷代統治者面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或多或少的制定出一些政策或採取了一些措施。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生態問題的認識值得認真總結,其包含的價值觀對於不斷推進今天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民眾生活質量、履行國際義務、建設現代化強國仍具有現實意義。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舒大剛暢談儒家經典與「第二個結合」。他認為,儒家經典以其豐富的內涵和精粹的內容,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諸多理念的主要載體,也成了涵養中華民族「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教科書,至今仍然具有超時代、超地域的實踐價值。
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範金民研究了明清時期洞庭商人在長江運河沿線的經營活動。明代中後期起,各地地域商幫開始形成,大約與徽州商幫形成的同時,在今蘇州城西南太湖中的吳縣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也形成了一個地域性商幫。洞庭人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家鄉是全國最為重要的絲綢、棉布生產基地的有利條件,又利用江南水鄉便利暢達的水道,循著全國最為重要的運河和長江兩大商品交流大通道,從事江南與華北、華中地區的商品交流活動。洞庭商幫從業求穩,不用險招,謀求穩定可靠的商業利潤,但並不迂執保守,而能與時俱進,適時轉移活動地域和經營行業。當上海崛起為全國最大的通商口岸後,當太平天國的戰火燒到家鄉後,洞庭商人特別是東山商人及時地將資本轉移至上海。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王建華關注數字文明建設。他認為,數字文明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時代特色的中華文明現代的新形態,數字文明的建設將有力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從另一方面看,當下有兩個問題值得重點關注。一是要關注網絡原生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與實際困難;二是關注低齡網絡主體文明修養的培育。
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翁飛尋根歷史,考證了春申君治水對長三角區域文明形成的作用和影響。他認為,戰國時期楚國東擴,徙都壽春,春申君獻壽春而轉封吳墟;上溯春秋末期楚國另一重臣伍子胥奔吳,築吳都、開胥江,開發江東。而春申君到吳地後,帶去他積累的財富和聲望,更帶去了楚人擅長的治水經驗。在太湖流域治水過程中,他加速推進並完成了吳楚一體化,更以其人格魅力和治水成就的影響,使其成為上海的文化符號和城市名片。
論壇還分組進行了交流研討,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中華文明起源演進發展的歷史脈絡、「第二個結合」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地域文化與中華文明孕育發展、江南文化等重要課題,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碰撞思想、凝聚共識,為傳承弘揚長三角區域文化,助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助力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建言獻策。
作為本屆長三角文化論壇的首創之舉,9月27日,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文史研究館共同主辦,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和松江區人民政府承辦的「丹青頌華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長三角文史館書畫名家作品展」在松江區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開幕。60餘幅來自滬蘇浙皖文史館館員的精品佳作,內容涵蓋書法、篆刻、國畫,集中展現了當代中國書畫藝術在新時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氣象和新突破,展期至10月7日。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