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2018年聯合國人居獎……這一張張綠色名片,無不彰顯著徐州的生態美。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態蝶變中,有著一群身著檢察藍的美麗身影。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綠水青山也是營商環境。徐州市檢察機關通過履行公益訴訟職責,用法治守護綠水青山,為優化營商環境貢獻了蓬勃的檢察力量。
因「禍」得福的全國第一
2019年初,曾因非法排污,成為全國首例開庭審理的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第一案件被告的徐州原鴻順造紙公司負責人,給徐州市檢察機關送來一面錦旗。
成為被告後,緣何向原告送來錦旗?原來,鴻順造紙廠曾經非法排污,對周邊環境造成了污染。
徐州市檢察院以公益訴訟人身份,向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該案一審判決被告鴻順造紙廠賠償生態環境修復費用、服務功能損失費及懲罰性賠償金,共計105.82萬元。後鴻順造紙廠提起上訴,被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駁回,維持原判。該案被評為「2016年度推動全國法治進程十大案件」。
在及時、全額繳納了賠償金、專家諮詢費及案件受理費之後,鴻順公司接受了環保整改。「我們投入1000多萬元對環保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增加處理污水設備,公司更換了名稱和法定代表人,舊貌換新顏。環保驗收達標後,我們重新投入生產,這才能在環保整治風暴中存活下來,利潤和稅收雙雙大幅提升。」鴻順公司負責人說:「感謝檢察機關的公益訴訟,實現了司法監督、環境保護和企業效益多贏共贏。」
傾倒廢酸,被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2019年年初,江蘇省人大會議期間,徐州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韓筱筠辦理的一起公益訴訟案件受到代表熱議。
公司關停,留下83桶廢酸,公司負責人季新民為了省下廢酸的處置費用,把廢酸交給了胡小峰來處理。胡小峰轉手給洪春宇,洪春宇再轉手給吳志強。而這幾個人,都沒有處理危險廢物資質。
兩年後,這些被扔下的12桶廢酸在開發施工時被發現了。經過專業機構監測,這些硫酸廢液是具有腐蝕性特徵的危險廢物。最終,季新民等人被送上了法庭,並被判處了相應的刑罰。胡小峰三人因不服一審判決上訴,案件被移送到了徐州市檢察院。
檢察長韓筱筠敏銳地發現了在這起刑事案件的背後,還隱藏著公益訴訟的線索。於是她決定親自辦理這起案件,並且同時擔任本案刑事二審和公益訴訟的主承辦人。
辦案中,韓筱筠提出,除了刑事案件中的15桶廢酸,剩餘的68桶廢酸,到底能不能算到他們需要承擔的賠償責任中去呢?經過研究認為,由於那68桶廢酸已經無法查證,不能計算到犯罪事實中去。但在民事案件中,卻可以追究他們的責任。
2018年5月,徐州市檢察院正式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最終,法院採納了檢察機關的意見,根據虛擬治理成本法計算和民事案件中優勢證據和高度概然性原則,認定應在廢酸的處理成本上乘以係數7,共判令季新民公司、胡小峰、洪春宇、吳志強等人連帶賠償生態環境治理修復費用480多萬元。這也是全省首例市級院檢察長辦理的公益訴訟案件。
公益林遭濫伐,檢察機關創新提出生態修復方案
由於一些百姓法律意識缺失,濫伐林木案逐年上升。針對該問題,檢察機關積極發揮公益訴訟職能,在加大刑事犯罪打擊力度的基礎上,通過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判令被告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和法制宣傳作用。
豐縣劉新勇等9名被告人在明知應當辦理而未辦理林木採伐許可證的情況下,分別在各鄉鎮濫采濫伐林木300餘棵。豐縣檢察院高度重視,對這批案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經過實地勘驗、專家諮詢、委託評估,豐縣檢察院創新提出生態修復方案,請求法院判令被告人栽植濫伐株數5倍的樹苗,並承擔養護責任1年,驗收成活率達到90%以上;如果不能栽植,則判令連帶承擔生態破壞修復所需的栽植費用。
徐州鐵路運輸法院作出一審判決,採納檢察機關全部公益訴訟請求,9名被告人當庭表示不再上訴。
這批案件是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全面實施後,徐州市首批濫伐林木公益訴訟案件,也是首批採用「補償修復」方式宣判的公益訴訟案件。
近年來,徐州檢察機關積極履行公益訴訟職責,通過訴前圓桌會議解決黃河故道養殖污染;市檢察院、徐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建立全省首家耕地保護公益訴訟宣傳教育基地;市檢察院提起全省首例大氣污染公益訴訟,還一方清新;辦理全省首起掃黑除惡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冰冷的法條背後是法律的溫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溫暖力量。
高質量發展必然也必須是綠色發展,保護好生態環境是一切工作的底線。檢察機關揮起公益訴訟的利劍,把霧霾驅除,涵養出營商環境的「清新空氣」,將綠水青山變成社會發展的金山銀山。
稿件來源:徐州日報
(文中涉案人員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