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體測成為新的教育焦慮

2024-10-17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 言詠/文 對於北京四、六、八年級的學生和家長來說,眼下正是體測季。所謂體測,就是體質健康測試統測,包含體重指數、肺活量、跳繩、跑步、坐位體前屈等項目。由於這三個年級的體測結果將計入中考成績,引發了家長不少焦慮。

比如,體測臨近時,微信群里家長都會討論如何增重和減重,胖瘦各有煩惱,到了斤兩都計較的份上。胖孩子的家長琢磨給孩子穿輕薄點,瘦孩子的家長想往孩子衣服兜里裝點石塊——裝鉛塊太過明顯,如果被判作弊更麻煩。在臨考衝刺階段,體測一對一私教課也很火爆,臨陣磨槍,突擊備考。

商家也藉機推出體測專用鞋、體測功能補劑等所謂體測神器。「1000米提升20秒到25秒」「一瓶就可開掛考試」的噱頭,瞄準家長焦慮的心理,收穫了巨額銷量。但其實,據媒體報道,體測專用鞋就是碳板跑鞋,價格貴不說,也不適合孩子使用。而所謂體測補劑是液體氮泵,含有咖啡因,也屬少兒不宜之列。

體測成績與中考掛鉤可追溯到2021年北京市教委發布的《北京市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考核評價方案》,把四、六、八年級的體測成績納入過程性考核,希望以此作為指揮棒,讓學校和家長從小學階段起就重視孩子的體育鍛鍊。應該說,這一改革對提升青少年身體素質有所幫助:學校里體育課增加了,不會隔三岔五被占用;家長對運動的重視度提高了,公園裡時常看到親子跑的身影。不管是否出於應試的動機,讓孩子動起來總比不動強。這些年,青少年肥胖率、近視率都居高不下,身體和運動素質下滑。不少男生進大學後一個引體向上都做不了,長跑也缺乏耐力,「脆皮年輕人」一度成為熱詞。

但是,不要讓體測成為新的教育焦慮。如果中考指揮棒的效果最後變成「卷完學習卷體測」,不僅增加孩子的負擔,還有損他們對運動的興趣,後者得不償失。

家長先要放下焦慮。聽到跟中考掛鉤就緊張可以理解,畢竟「一分一操場」,競爭激列是現實。但是,不管是從北京教委官方的解釋還是從「過來人」的體驗看,體測獲得滿分不難,一個班全員滿分的情況很多。這是因為,在增加過程性考核的基礎上,在評價標準上做「減法」,只要達到良好就可以拿滿分,目的是引導學生養成鍛鍊習慣,而不是選拔運動員。換句話說,只要孩子不是過於胖或過於瘦,在運動上不是過於弱或者發生重大失誤,體測都能順利過關。過胖過瘦過弱都不利於孩子成長,即便沒有中考這根指揮棒,家長也要重視起來。

商家的噱頭的確烘託了焦慮氣氛。我們當然可以呼籲商家不要販賣焦慮,但只要不違規違法,也無可厚非,畢竟挖掘消費者痛點做促銷很正常。歸根結底還是自己保持理性,如果市場對噱頭不買帳了,商家自然會放手。

其次我們還要看到,如果要引導學生養成運動習慣、真正提高身體素質和運動素質,僅靠體測這根指揮棒是不夠的。它只起到了「保基本」的作用,而且多少帶有應試色彩。更為重要的還是培養運動興趣,而興趣從來不是靠備考養成的,它靠的是日常的潛移默化,靠的是有意識保持運動的生活方式。這尤其需要家長改變理念,認同運動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考試;也需要家長改變生活方式,很難想像周末就窩在家裡「躺平」的家長能帶出有運動習慣的孩子。

學校的體育課也要以增強孩子的運動興趣、激發自驅力為主要目標,不要讓孩子一想到上體育課就犯怵。去年5月有兩則對比強烈的新聞,雖然說的是大學生群體,但道理相通。去年5月17日,南開大學體育部發文呼籲同學誠信跑步,不要找人代跑。其他多所高校也發出類似呼籲。背景是很多高校現在把跑步作為必修課,學生不願意跑又要掙學分就找人代跑舞弊。另一則新聞則是,北大為本科生開了一門名為「體能提升:運動與膳食」的選修課,被稱為減肥神課,開課以來,選課爆滿。一邊是代跑盛行,以至於校方發文呼籲誠信跑步;一邊是學生主動改變膳食方式、建立運動習慣,兩相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激發主觀能動性多麼重要。只有當一件事情是自己想做的,或者內心認可應該做的,才能自律、堅持,最終收穫成就感,進而變成一種愉悅身心的生活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2b2fc98459e6b7843d9d16e6f3e78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