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對《健聽女孩》中哭笑不得的一幕印象深刻。
當時,聽力健全的女主角露比在陪伴聾人父母去看病的時候,因為剛和爸媽鬧了一點小脾氣,所以在做手語翻譯時刻意改了一點小內容,結果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當然,露比最後還是把醫生的準確信息傳達了給爸媽,故事也可能有為了增加戲劇效果而誇張化,但看病的確是讓不少聽障人群頭痛的時刻。
我國是全球聽障人士最多的國家,聽障群體總人數有將近 3000 萬人。
然而,由於社會無障礙設施支持不足,聽障群體日常仍需要面對很多非常基本的問題。
看病就是其中一個。找合適的醫生,挂號,排隊,如果說聽人平常看醫生都已疲憊不堪,那聽障群體就要面對更多麻煩。
完成以上一切後,聽障人士還得掙扎和醫生面對面溝通。大部分聾人和重聽人群的確需要帶上親友去做手語溝通,因為單靠寫字很難準確地溝通病情。
除此以外,打電話這種基本的線上溝通方式,聽障人群卻沒有特別好的無障礙應對方式。
對於雙耳有重度聽力障礙的蔣朝君來說,「打電話的短板,我們以前都無從下手。不是找人代接,就是呼叫轉移。」
即便戴了人工耳蝸,通話時的雜音也會讓聲音沒法聽清。
針對這些最基本的生活場景,vivo 推出了「vivo 聽說」和「無障礙通話」功能。
這些功能讓原本生活中只能靠「聽」的話語變成「看」得見,為所有人提供了多一種獲取信息的方式。
創新是發掘,疊代,然後再來一遍
有時候創新不在於要有多麼「破天荒」的技術革新,而是要發現日常生活中無形的「檻」,並聰明地用技術來建立階梯,讓人們越過障礙,開啟對話。
「無障礙通話」和「vivo 聽說」就是很好的例子。
兩個功能使用的主要技術是語音識別技術和語音合成技術,都是我們平時常常會用到基礎技術。
然而,當「無障礙通話」把以上兩種技術結合起來,放在打電話場景,就合理得讓人有種「那麼明擺著的需求怎麼就沒人早點想到呢?」的感覺。
開啟功能後,每次接電話時就會彈出對話框。電話另一頭的語音會被翻譯成文字,而這一頭輸入的文字,也會轉錄為語音播給對方聽。
同時,用戶還可以設置常用語。打車、收快遞和外賣等重複類場景可以更快捷應對。
對於兩人都是聽障人士的王帆和薛鯤來說,這意味著「終於可以和家人打電話了,而且再也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快遞了。」
如何開啟「無障礙通話」
「設置」-「快捷與輔助」-「無障礙」-「無障礙通話」
下拉調出搜索欄,直接輸入「無障礙通話」
「vivo 聽說」則是為線下對話場景而設。
以前,我們有把語音轉換成文字的應用,也有把文字變成語音的應用,但「vivo 聽說」把兩個功能結合起來,因為這樣才是一個完整「對話」。
點一下螢幕底部的「耳朵」,開始「聽」,實時將語音轉錄為文字。
點一下旁邊的「鍵盤」,輸入想說的,讓文字「說」出聲。
值得指出的是,「vivo 聽說」的使用也比較接近自然對話習慣。
和用社交媒體聊天不同,人在自然對話時話語不會嚴格地按「你一句說完,我再說下一句」地進行,因此,「vivo 聽說」的「聽」和「說」可同時進行,互不影響。
打開「聽」後,應用會持續聆聽和轉錄,而手機使用者也可以同時打字「說話」。
在文字轉語音發出後,語音氣泡還會顯示語音播放進度,讓使用的人也能看到「話」說到哪了。
而且,「vivo 聽說」也能小框化,用戶可以一邊使用其它應用一邊「收聽」其他人說的話。
之前,聽障夫妻黃燕和成宇帶孩子去做常規檢查時,都要找爺爺姥姥去當翻譯。
用上「vivo 聽說」後,兩人開始嘗試自己帶孩子去做檢查:
這次我們試著自己帶孩子,使用手機與醫生溝通,比之前暢通了很多。
一開始醫生對使用手機翻譯這比較警惕,害怕我們是錄音,另有目的,經過我們解釋後,醫生就理解這功能了,體檢就做的很順利了,孩子也開開心心的,這個是很大的收穫。
這次我們試著自己帶孩子,使用手機與醫生溝通,比之前暢通了很多。
一開始醫生對使用手機翻譯這比較警惕,害怕我們是錄音,另有目的,經過我們解釋後,醫生就理解這功能了,體檢就做的很順利了,孩子也開開心心的,這個是很大的收穫。
如何開啟「vivo 聽說」
「設置」-「快捷與輔助」-「無障礙」-「vivo 聽說」
下拉調出搜索欄,直接輸入「vivo 聽說」
好的體驗除了來自更貼近生活的互動設計,也需要技術的不斷精進。
無論是收音時對環境音的降噪,還是語音和文字間的轉錄等環節,vivo 都在其中融入 AI 技術優勢。
2021 年,vivo 優化了語音合成的效果,增加了多音字、 韻律的場景覆蓋支持,並全量上線端到端 TTS 算法。同時,文字轉化成語音也被賦予了更多情感化的表達。
到了今年,「vivo 聽說」上架了 Android 通用版,讓更多用戶能夠獲得這種便利。
而「無障礙通話」也會在不久將來延伸支持微信通話,家人們最愛的微信語音和視頻通話也能用上轉錄功能了!
vivo 說,接下來團隊會繼續去挖掘聽障用戶的實際需求,聆聽用戶反饋,以此為創新的動力。
此外,vivo 也將繼續和聽力健康領域組織交流合作,結合自身技術優勢,構建 vivo 信息無障礙技術公益的創新模式和完整流程體系。
有「聽」有「說」,好的無障礙技術要吸引人「雙向奔赴」
vivo 這兩個功能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它們的「對話完整性」——有「聽」也有「說」,能獲得信息,也能表達自我。
聊起無障礙功能我總會有點貪心。
用特定群體遇到的障礙來挖掘創新角度,設計造福所有人的產品,這點大家已經很熟悉了。vivo 的「無障礙通話」對於臨時不方便聽電話的健聽群體來說,也很好用方便。
另外,我還會希望這些功能不只是讓聽障群體可便利地應對以日常生活中未被瓦解的溝通障礙,同樣重要的是,它們也應該讓聽人有機會了解更多聽障群體的世界。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聊過,手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不僅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手語不同,甚至不同地區的手語還會有各自的口音和獨有詞彙。
《vivo 人文科技報告-聽障關懷》也指出,部分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聽障群體雖然有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打字聊天或用字幕來看視頻都沒問題,但對於這個群體來說,手語才是母語。
手語承載著聽障群體的部分文化和對世界的認知。
有人用這門語言,有人用它,也有人用它。
當然,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學手語,只是單從手語這個切入我們能感受到聽障群體自有文化的豐富。
然而,大部分聽人在接觸到聽障群體之前,都無法想像這一切。
「vivo 聽說」這類功能就像是一個折中的交匯點,聽障人士和健聽人士都邁出了相互了解第一步,才有機會聊更多。
大家都愛說,無障礙產品是在不同群體間架起的一座溝通的橋樑。
那這座橋請務必要做成雙向通行,讓兩邊的人可以「雙向奔赴」,走入另一邊的世界,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