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山東教育」免費關注
10月10日下午7時,舉世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因為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停發了,所以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產生了兩位得主:
波蘭作家奧爾加·托卡丘克(Olga Tokarczuk)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
此前呼聲甚高的中國女作家殘雪未獲獎。
殘雪 來源:中國作家網
幾天前,「殘雪是誰?」上了熱搜。
這個有點像網絡寫手的名字,橫空出世,突然走入了大家的視野。
因為在2019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上,中國作家殘雪上榜,高居第三,熱度超過日本的村上春樹,成為大冷門。
英國博彩公司NicerOdds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預測名單
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說:如果要我說出誰是中國最好的作家,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殘雪。雖然,可能只有萬分之一的中國人聽說過她。
2012年,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前的一個記者招待會上,有人要他預測當年諾獎的獲獎人,他說,我不預測,但是我希望是中國的女作家殘雪。
莫言對殘雪的推崇並非一己之好,要知道,這個在中國讀者中鮮為人知的女作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遠超莫言。
01 殘雪是誰?
普通的長相,有點「土」的打扮,走在路上迎面走來,可能也辨別不出。
她,到底是什麼來頭?
1953年,生於湖南長沙一戶書香世家的殘雪,原名鄧小華,是先鋒派文學的代表。她的哥哥的著名哲學家鄧曉芒。
1956年,殘雪全家合影。左二為殘雪,左三為殘雪的哥哥,著名哲學家鄧曉芒
說一組統計,讓你更快的了解她:
在世界範圍內,殘雪在當代中國作家中有三最:
作品被翻譯得最多,作品入選外國高校教材最多,擁有為數眾多的專門研究她的機構。
1985年1月殘雪首次發表小說,至今已有七百萬字作品,被美國和日本文學界認為是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文學最具創造性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黃泥街)《蒼老的浮雲》《五香街)《最後的情人》等。
她的小說成為美國哈佛、康奈爾、哥倫比亞等大學及日本東京中央大學、國學院大學的文學教材。作品在美國和日本等國多次被入選世界優秀小說選集。
殘雪是目前唯一獲得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的中國作家,她還獲得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提名,入圍美國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短名單。
她被稱作「中國的卡夫卡」,也有人說她是中國最接近魯迅的作家。
2001年,北京,殘雪在中日女作家會議上
她深受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影響,但「她的文學風格絕不是照搬西方現代派或先鋒文學,她是用自己在中國大地上體會到的生活,去吃透西方現代文學的神髓,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學理念和文學道路。」
她的文字天馬行空,劍走偏鋒,她撤下文明人身上的遮羞布,不僅寫出了人類生存的悲劇,而且將人本質性的卑劣、醜惡與齷齪揭露得淋漓盡致。
02 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
殘雪的童年是與黑暗和書籍為伴的。
家庭的變故讓她不得不棲居於一間只有六七平米大小的雜物間,逼仄、潮濕、陰暗,但她如饑似渴地埋首於書籍中。
文學、哲學,甚至當時流落到社會上的各種「禁書」,她都找來讀。
幼年殘雪
小學畢業後,殘雪失學了,但是對閱讀的熱愛,仍驅使著她繼續沉浸在書籍的海洋。
17歲時,殘雪經街道辦事處安排,開始在工廠上班,此時的她已經讀完了《資本論》。
銑工、裝配工、車工、赤腳醫生,成年後的殘雪一直從事著與文字無關的工作,但正是這些社會的經驗積累,給她無限的創作靈感。
就像楊絳說的那樣:「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
1993年,殘雪在車間
32歲,殘雪才正式開啟了文學創作之路,從處女作小說集《黃泥街》到第一本長篇小說《突圍表演》,殘雪用文字解剖人性,也解剖著自我。
44歲時,殘雪開始解讀中外經典文學作品,此後的她,便將文學評論和小說創作,當做其文學王國里生長的一對兄妹,相互滲透,相互刺激,相互領悟,雖然氣質不同而卻又互為倒影。
因其作品的小眾化,殘雪一直備受爭議和冷落。
直到66歲,她才被大眾熟知。
1992年,殘雪在愛荷華大學
人生從沒有太晚的開始,既然選擇了遠方,便風雨兼程。
30多年來,殘雪堅持每天創作,並保持著極其旺盛的創作精力,她曾說道:年紀越大可能就慢慢的沒精力創作了,所以「要趕快把它搞出來」。
03 耐得住寂寞,守一片雲開
因諾獎而增加了曝光度的殘雪,也接受了一些媒體的採訪。
對於自己給人「神秘、遙遠」的印象,殘雪覺得原因很簡單——「我搞文學以來,就逐漸不同人來往了。這是由於我的時間越來越不夠了。除了寫作,我每天還要閱讀大量書籍。」
在熟悉殘雪的編輯陳小真眼裡,與她交流非常順暢,她時時發出的愉悅的笑聲仍有天真未泯的純凈。
圖/劉洪燕
30多年來,殘雪過著在很多人看來刻板單調,仿佛苦行僧般的生活,閱讀,寫作,學英語,是她每天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殘雪不用手機,不用微信,這讓她省去了許多沒必要的干擾,可以專注於她的文學和哲學。」
殘雪在英語學習上達到的高度,是一個足夠勵志的榜樣:「一個小學畢業生,卻可以無障礙看英文小說和英文哲學。」
二十多年的英語自學,讓殘雪閱讀英文小說毫不費力,以至於她的小說翻譯到國外,她自己做自己外文書的校對。
04 她就是殘雪!
在國內文學界,對她基本上是「不予評價、繞道而行」的「迴避」和「失語」狀態。
她並不在乎。
她不屑於自己對中國文壇的意義,也不屑於自己的作品銷量如何。「我又不是通俗娛樂文學,非要那麼多讀者幹什麼?」
圖/殷建軍
她又很真實。
儘管她被評價為目前最具先鋒氣質、具有個性化創造風格的作家之一,但她不是一個刻意去標新立異的人,以彰顯自己的孤高自許:「從一開始寫作起,我就想成名,那主要是因為我想存在,想擴大自身影響,讓更多人讀我的書。」
她也從不否認自己的虛榮心,因為虛榮心給了她源源不斷的創作動力:「要跟有的人一樣,從來不管這些,還離群索居,住到老山洞裡寫,我沒那麼崇高。」
她甚至很狂妄。
面對如今的文壇,殘雪直言道:當今時代是作家們「混」的黃金時代。她批評許多作家都在文壇混,同那些所謂批評家抱成一團來欺騙讀者,甚至為掩飾自己才華耗盡,把「混」稱之為「轉型」。
她向文學界「狂妄」地宣言:沒見多少人敢說殘雪的短篇小說質量下降了,像我這樣保持作品質量不下降的作家也很少。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有句話:「森林裡分岔兩條路,我選擇了人跡稀少的一條,於是,一切都截然不同。」
她當時並無意成為一個獨領風騷的先鋒派,只是,那是她自由意志和不羈靈魂的選擇。
有人說殘雪是個奇蹟:
「她長得村,穿得土,卻是最先鋒的中國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怪誕難懂,卻被翻譯成多國文字,令外國研究者津津樂道;她不出洋,純粹用中文寫作,而知她名號、讀她作品的中國人,卻比洋鬼子少得多。」
圖/陳小真
十年辛苦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殘雪從事創作30多年,寫了700多萬字作品,她也沒有刻意去改變自己,她說,自己心裡有東西才能寫得出來。
一直被低估的殘雪,雖然與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獲得如此多的關注。
或許,她也沒那麼在乎。
國粹團隊招募 原創散文詩歌攝影作者&朗誦主播
期待 您的加入報名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gxjhshys2003期,主編微信gxjc03。
合作QQ:1511332864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主 編 推 薦 精 品
『聲明:本公眾號所刊發內容,均自網絡搜集並整理髮布,版權歸原文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oeiyW0BMH2_cNUgve0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