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 陳可冀
千百年來,長壽都是人類不斷追求的。從古時徐福東渡尋求不老仙藥,到如今科學研究各種各樣的長壽保健方法,無不體現了人們對長壽的渴求。
老年學家對壽命有幾種提法:一曰自然壽命,指個體的最高年歲,中醫學稱「天年」。《黃帝內經》謂人的「天年」當是「度百歲乃去」,《尚書·洪範》稱「以百二十為壽」,說明人的自然壽命活到100~120歲是正常或可能的。二曰預期壽命,指群體的平均壽命,我國的平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提升到2018年末的77歲,達到一個較高水平。三曰曆法年齡,通常所說的「世上難逢百歲人」,指的就是它。四曰生理學年齡,這就是醫學界提出的要「保持年輕的活力」,爭取延長人的精力旺盛期達15%~20%,也就是說要比同曆法年齡的人身心更為健康,所謂「老當益壯」「年高而不老」「壽高而不衰」,延緩衰老的到來。
由於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達、醫藥條件的改善,當今人們的平均壽命得到了大幅度延伸,我們已經進入長壽的時代,人們不僅要實現存活期的延長,更要保證生命的質量,將壽命與健康相結合。在我看來,活得長,其實不如活得好,如果長壽是以降低生活水準為代價,變成毫無快樂而言的「苟活」,那就失去了長壽的意義。
人類的衰老和壽命都是自然規律,我們不要刻意追求壽命的長短。不過人類壽命的長短約有10%是由遺傳因素決定,剩下的大部分是由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來決定的,所以保健和養生是很有必要的。古人云:「有養生之道,無長生之方」,這是很實在的概括。對於養生我們要做到「從不刻意,卻不隨意,但要注意」,建立科學的、聯繫個人實際的養生方法,培養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養生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是種生活方式,是對生命的全方位關注,它的最終目的是全面提升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
關於養生保健,我認為首先是厚德養性。在古代文獻中,「養性」幾乎是養生的同義語,比如「百病生於氣,養生先靜心」「養生莫若養性」。《黃帝內經》在分析百歲老人長壽原因時指出:「所以能年皆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種重視修養與健康長壽關係的觀點,與現代醫學發展模式和新的健康概念是相通的。
其次是中庸調和。它追求的是人身陰陽、氣血、動靜的多方位協調,而不是局部的解剖學或單純的某一生理學效應,如形神共養、動靜結合、精氣神合一、天人合一,飲食起居必須做到有節制、有規律。在中國傳統養生術中,倡導「動靜結合」。老年人要堅持運動,可以適當做氣功、太極拳、八段錦、內養功等練習,但要考慮到身體狀態,「動以養生,但莫大疲」。
最後是修身養氣。氣在中國古代是人們對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認識,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因此,養生的重要目的,就是學會如何保養人體之氣。醫家養生,則以保養正氣為本。正氣,包括人體抗病、調節和代償諸功能。從臟腑功能來看,又重在脾腎,可通過節慾、運動、針灸、按摩、食療和藥物諸措施來多方面調理、扶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