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玉溪 | 花腰傣服飾的藝術風骨

2019-10-21     在玉溪

樓根良丨文

羅 涵丨圖

社會學家和民俗學家將花腰傣稱為「把歷史與藝術穿在身上的人」。因為服飾把人與自然完美地統一於一身,在古樸中彰顯典雅,在厚重中透出細膩,在深沉中顯示明快,在靜穆中展示流動,在含蓄中流露瀟洒,蘊含了時尚元素和美學意蘊。

·

·

在傣族社群,沒有「花腰傣」之說,花腰傣是傣族之外的他稱,特別是漢人對哀牢山紅河谷地區傣族。

花腰傣是傣族之外的他稱,有傣雅、傣灑、傣卡等不同支系。雖然每個支系的服飾各具特色又略有差異,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絢麗華美的顏色,精緻複雜的配飾,用色大膽而搭配絕妙。分析研究不同支系服裝的特徵,不難發現,無論是設計、製作、穿戴,還是飾品搭配,都有超乎常態的美學意蘊,精妙之處就在於歷史與藝術的高度融合,巧妙運用了美的內涵,彰顯了美的風采。

傣雅女子頭頂的竹笠帽向前傾斜,打破了傳統服飾品的對稱,又與背後的竹篾秧籮相呼應,使對稱與均衡的形式美法則融且合。2007年3月3日,新平縣漠沙鎮托竜街。

在傳統設計觀念中,統一性一直是服飾搭配的首要原則。現代服裝設計師努力打破這一秩序,尋求新的美感。例如英國設計師薇薇安·韋斯特伍德的「朋克風格」、阿瑪尼的牛仔禮服等。花腰傣服飾藝術為我們提供了超凡脫俗的設計靈感。總體來看,花腰傣服飾多以高純度的紅、黃、綠、青、黑及熠熠生輝的銀色為基調,或冷或暖,或濃或淡,始終脫離不了隆重華麗的純色基調。鮮艷的色彩使深色織料的服裝活潑跳動,在搭配上體現出隆重與拙樸並存的矛盾之美。

一位民族服飾研究專家這樣評論花腰傣服飾:「色能奪目,彩生動感,民族服飾往往能夠給人這樣的審美感受。但是,面對花腰傣服飾,這種視覺感觀和心理感受簡直就是衝擊性的。」整體看來,花腰傣女子服飾的主色調是青黑與五彩的搭配,以青黑為底色,五彩挑花或鑲或繡,底色愈顯沉靜穩重,也把彩色花飾襯托得愈加鮮活亮麗。

筒裙斜穿的獨特風俗,一下子打破了過多條紋裝飾可能帶來的呆板乏味,將簡單的色彩重複上升到層疊交織、互補互襯的審美境界,渾然一體,美不勝收。2015年5月16日,元江縣澧江街道大水平村。

在色彩的搭配原則中,五彩雖然鮮艷搶眼,其搭配卻是極為冒險的。一般來說,在一套服飾中,顏色豐富,駁雜相交,若不精心整理歸納,極易雜亂無章、零散瑣碎,從而淹沒穿著者的主體位置。而花腰傣服飾設計者經年累月獲得的審美經驗讓他們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深青或者墨黑的底色,巧妙地將全身服飾、豐富的色彩貫穿成統一的整體,從而避免了整體視覺效果被層層疊疊的花邊侵害得零散瑣碎的感覺。再者,有了青黑底色的襯托,五彩的花邊和腰帶更加絢麗奪目。於是,深色向內緊縮的斂力與五彩向外擴展的張力,一張一弛,構成了花腰傣女子特有的動感服飾。

花腰傣女子的服飾,走動,則顧盼生輝 ;站定,則搖曳生姿、流光溢彩,絢麗張狂而不失沉靜優雅。這種看似矛盾的設計,使花腰傣的服飾突破了傳統觀念,獨樹一幟,散發出無窮魅力,如音樂一般,有一種激揚的精神氣質和力量。具體表現為造型輪廓,打破了傳統形制,以曲線和弧線為主,給人一種流動的節奏美感,而節奏又使韻律之美集中體現在安定與靈動、對稱與均衡、對比與調和的搭配之中。對稱與均衡是形式美法則中的重要標準,具有端莊、平衡、莊重、安靜的特點,給人以莊重、嚴肅、條理性強的感受,是一種靜態之美。女子胸前的銀飾使內長外短的上衣更加具有層次感,腰部繫結的花腰帶,既具有固定衣服的實用性,也自然地將服裝分割成了上下兩個部分,打破了服裝色彩的沉悶感。

波羅蜜樹下的傣仲支系姑娘。2007年5月3日,元江縣澧江街道那路村。

人體本身的結構便是對稱之美,製作服飾必然要遵循這一原則。傣雅女子頭頂的竹笠帽向前傾斜,打破了傳統服飾品的對稱,又與背後的竹篾秧籮相呼應,使對稱與均衡的形式美法則融而且合 ;傣卡女子腰間都要佩戴一條銀掛鏈,懸於前身一側,行走時的搖盪,與胸前的芝麻銀鈴飾品共同演奏和諧的樂曲,在對稱的服裝格局中增添了靈動之美。

傣雅姑娘特寫。額間的銀墜,耳畔的紫紅流蘇,腰際的淺緋瓔珞,還有背後的五色鑲銀腰布,這樣的配飾雖然看上去隨意,卻大有講究。2009年4月25日,新平縣漠沙鎮小曼妹村。

花腰傣服飾以自染土布的黑色或靛藍色為主色調,給人以安定內斂之感,顯示出穩重的感覺。但是在上衣的袖子、衣襟、下擺等處,繡有一定面積的彩色紋樣裝飾,明快的紅、綠、藍、黃等高純度色彩與安定的黑色和靛藍色形成了鮮明對比,使服飾不會因為深色的基調而顯得沉悶和單調,也增添了輕鬆自然之感。

花腰傣服飾色彩處理的精妙之處,還在於白色銀飾在全身衣飾的豐富色彩中所起到的連綴和過渡作用。裝飾大量的銀泡和銀墜,這些銀光閃閃的小物件在陽光下剔透晶瑩,在斑斕的花邊之間跳躍,自然地形成銀灰色過渡,從深沉凝重的青黑色到張揚跳躍的五彩色。顏色的激烈碰撞,若是沒有銀色的稀釋和緩衝,必然會導致過激的色彩衝突而顯得生澀和庸俗。

傣灑支系少女肖像。2007年5月3日,新平縣戛灑鎮大檳榔園村。

重疊穿衣方法,是許多少數民族的審美觀念,認為華美精緻的衣衫是勤勞和財富的象徵。但是在中國,沒有一個民族像花腰傣這樣,將衣飾重疊穿戴的韻律之美發揮到如此協調,無論哪一個支系,姑娘們的服飾都以其中數道重疊的七彩條紋最具特色。先是內里短衣的交疊衣領,飾有右斜的條紋 ;再是外罩窄袖小衫的對襟上,有兩寸寬窄的垂直條紋,重複穿上二至三件,一件比一件短,上一件略略壓住下一件,在胸線位置露出深深淺淺的彩色條紋 ;然後是左高右低的筒裙,連穿三至四條,在筒裙下端由外及里依次露出七彩的條紋下擺 ;最後以斑斕的腰帶高高低低纏繞數周,再斜斜掛上緋紅的流蘇。於是,那樣深深淺淺、重重疊疊的條狀紋飾就像是披了一身雨後的彩虹,左傾右斜,或疏或密,交織出張弛有度的節奏。如此巧妙的穿戴方式,特別是筒裙斜穿的獨特風俗,一下子打破了過多條紋裝飾可能帶來的呆板乏味,而將簡單的色彩重複上升到層疊交織、互補互襯的審美境界,渾然一體,美不勝收。

傣族是與水最具緣分的民族,自古以來生在水邊、長在水邊、住在水邊,一輩子生活在水鄉,所以被稱作「水的民族」。2015年5月16日,新平縣漠沙鎮小沐浴村。

在服飾色彩的搭配上,素有「不破不立」的說法,過於協調一致的色調若無別出心裁的搭配,最終也會顯得僵化壓抑。所以,在細細品評花腰傣服飾的最後,有一點不得不說,那就是精緻複雜的垂掛配飾。額間的雪色銀墜,耳畔的紫紅流蘇,腰際的淺緋瓔珞,還有背後的五色鑲銀腰布,這樣的配飾雖然看上去隨意,其中卻大有講究。

首先是整體上使服飾首尾呼應,顏色完整而有序 ;其次是垂掛的佩戴方式,以純粹響亮的單色打破了大塊顏色繁複重疊的拘謹,打破了呆板的原有形制,使全身的服飾顏色顯得靈動鮮活 ;最後,小小的散碎配飾作為條紋旋律的伴奏,是衝突與融洽的和諧之聲。色彩繽紛的配飾是花腰傣服飾的點睛之筆,如若沒有配飾的點綴,這麼美麗的服飾就難免失去了幾分跳脫的靈性和隨意的瀟洒。

波羅蜜樹下的傣仲支系姑娘。2007年5月3日,元江縣澧江街道那路村。

來源:行攝玉溪

編輯:李靳雅 韓婭嬌 審核:王鵬

玉溪日報新聞客戶端

在玉溪微信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OMs-m0BMH2_cNUgbm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