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下葬的明孝陵,時隔600多年竟無人敢動,康熙也曾前來祭拜

2024-01-16     阿斗愛

原標題:朱元璋下葬的明孝陵,時隔600多年竟無人敢動,康熙也曾前來祭拜

1997年,我國考古隊開始對明孝陵展開了勘察,它作為朱元璋的陵墓,其歷史價值不可估量。

但是,專家們對這座陵墓其實並沒有抱太大希望,畢竟時隔600年,此前中國時局混亂,盜墓賊也十分猖獗,而明孝陵又如此有名,怕是早就被洗劫一空了。

然而,讓人驚喜的是,明孝陵保存完好,甚至連防盜系統都沒有被破壞,而朱元璋的遺體和棺槨也確實在陵寢當中。

那麼,為何狡猾的盜墓賊沒有對它下手呢?他們是不敢盜,還是不能盜?明孝陵中究竟隱藏著什麼?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明孝陵背後的秘密。

明清皇家第一陵

古人修建陵墓都有一個說法,若是墓地選址選得好,選在「龍脈」或者是別的好地方,那就可福澤子孫,香火不絕。

而皇帝為自己修建陵墓,則更是看重墓地選址,這不僅能向百姓,以及其他國家彰顯強盛的國力,還能維持國運,使國家繁榮昌盛。

朱元璋身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自然也是要處理好自己的身後事,他在當上皇帝後不久,便開始為自己的陵墓選址了。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生性多疑,自然不可能把自己的後事,以及明朝的國運寄托在別人的身上,因此,他決定親自帶著一眾大臣和風水大師去郊外尋找。

而當時,位於南京市內的紫金山正是一塊風水寶地,山水環繞、環境宜人,有著「金陵毓秀」的美譽。

風水大師認為,這裡雲氣繚繞、紅紫相交,有「王氣」。而朱元璋對此處也非常滿意,當即決定,在紫金山選一個好地方作為自己的埋骨之地。

隨後,朱元璋就大臣們進行了商討,待初步敲定了地點之後,他便派大臣徐中山前往查探,待徐中山回來之後,對這個地方也是讚不絕口。

於是,朱元璋便將墓址選在了此處,而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去世,此時正是陵墓修建的第二年。

馬皇后雖出生在比較富裕的家庭,但在嫁給朱元璋後卻絲毫沒有嫌棄過他,朱元璋落魄的時候,馬皇后就為其縫補衣服、燒飯做菜。

在朱元璋起義之時,馬皇后也無條件的支持,為朱元璋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可以說是非常稱職的「賢內助」。

朱元璋稱帝之後,馬皇后一直倡導節儉,絕不鋪張浪費,為朱元璋料理後宮的事務,就連朱元璋要追封她的親族,馬皇后也勸說朱元璋不用這樣做。

在她去世後,朱元璋將她葬在了皇陵,並且根據馬皇后的諡號「孝慈」,將皇陵命名為「孝陵」,也有「孝治天下」的意思。

而朱元璋病逝後則與馬皇后合葬在了一起。

但明孝陵此時並沒有建造完成,它占地170多萬平方米,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直到永樂三年才修建完成。

墓主兇悍,無人敢盜

按理說,如此龐大的陵墓必定會被盜墓賊盯上,但是,為何時隔600年都沒有人能夠獲得這些「寶藏」呢?

難道真的如民間傳言,如果盜墓賊企圖進入明孝陵,就會被朱元璋的鬼魂找上門遭到報應嗎?

而且,據說朱元璋在修建明孝陵之前,這個地方原本有一座五層墓塔,而塔中存放著南北朝時期,一位高僧寶志和尚的遺骸。

朱元璋在發現了這位寶志和尚的遺骸之後,並沒有打消在這裡建造陵墓的想法,反而認為這裡確實是個風水寶地。

而墓塔旁邊有一座開善寺,為了不得罪神靈,朱元璋在遷寺時,請了許多大師來誦經,對寶志和尚的遺體也多加禮遇,後來還建造了一個規模更大的寺廟。

但民間總是有傳言說,朱元璋得罪了那裡的神明,而後魂魄被久拘在那裡,不得離開,也沒有什麼百姓敢靠近陵墓。

會有這些民間傳言也並不奇怪,朱元璋雖然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但是他在後世的名聲確實不大好。

就連魯迅先生,也稱大明朝的歷史為「以剝皮始,以剝皮終」。

朱元璋在起義後,與同伴們在戰場上殺人無數,他的皇位都是拿血和肉鋪出來的,因此坊間就有傳言,朱元璋的陵墓煞氣沖天,如果有人衝撞了他,必定會死無葬身之地。

朱元璋出生平民,他了解普通百姓的痛苦,也知道官員的好壞,對於當地百姓的影響有多大,如果有貪污受賄的官員,他就要將其剝皮抽筋,掛在城門上示眾。

甚至還有傳言,中山王徐達得了一種病,背後長瘡,不能吃公鵝肉,朱元璋聽說後就賜了公鵝肉給他,徐達吃了之後就死了。

但這種事情,頂多用來騙一騙沒什麼文化的大媽大爺,根本經不起推敲。

總而言之,關於朱元璋殘暴不仁的事情是越說越離譜,讓人感覺他什麼事情都能做得出來,而這些傳言,加上各種渲染,盜墓賊只要膽子小一點就不敢去冒犯明孝陵。

其實,這些傳言大多都是空穴來風,俗話說得好「歷史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

有考古專家證明,一些對於朱元璋不好的傳聞,都是清朝為了抹黑他而傳播出去的,這些關於朱元璋的殘忍行徑,史料上也並沒有過多的記載。

但有一點還是有跡可循的,從朱元璋制定的律法來看,他確實不怎麼信任臣子,對於犯罪的大臣絕不手軟,株連三族、九族這種事情也時有發生。

他秉持著「寧殺錯不放過」的原則,錯殺了不少人,後又設立了「錦衣衛」,更是讓一些大臣苦不堪言。

正因為朱元璋非常了解百姓的苦痛,因此,他雖然對官員相當苛刻,但對百姓卻非常的好,他為百姓做的事絕不能讓人把他稱作「暴君」。

他讓大多數農民有糧吃、有地種、興修水利,不僅帶領百姓脫貧,還減免賦稅、懲治貪官,讓百姓們有所依靠。

而著名的「洪武之治」更是福澤千里,他第一次讓地位低下的奴隸,在法律上擁有了人權,當權者再也不能隨意決定他們的生死。

不僅馬皇后提倡節儉,朱元璋更是將節儉推崇到了百姓和官員之間,這使得明朝的經濟迅速復甦,不得不說在朱元璋治下,百姓的確是安居樂業。

朱元璋將自己曾經見過的社會黑暗都一一改善,最後也是因為要處理國家大事,所以太過勞累而死的。

由此可見,朱元璋也並不是後世有傳言中無故殺人的皇帝,他的陵墓會「鬧鬼」這個傳言,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盜墓賊大多都是亡命之徒,要麼就是為了錢財不顧一切的人,因此,這些盜墓賊不會因為這些傳言而放棄這麼大一筆財富。

從古至今,自然有許多人都覬覦過明孝陵的「寶藏」,他們利慾薰心,想要博上一博,但是根本沒有人能成功。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謎題」的真正答案

朱元璋白手起家建立明朝,在他當上皇帝之後,疑心病也開始加重,反覆對臣子強調,不能對他有任何欺瞞,而且還頒布各種律法來警戒臣子。

他在位時,幾興大獄,錯殺多位忠臣,這樣一個鐵血手段的君王,在建造陵墓方面也絕對不會給盜墓賊留下任何可乘之機。

而朱元璋為此做了以下幾手準備。

一、明孝陵設計巧妙。

一般的帝王陵墓為了彰顯帝王風範,墓道寬闊,墓道入口都在正中的位置,從墓道口直通棺槨,但朱元璋卻摒棄了這一傳統的修建方式,在設計方面別出心裁。

明孝陵入口在橫穴偏向的一側,墓道錯綜複雜,宛如一個迷宮,就算盜墓賊進去了,也不一定能找到陪葬品的所在地。

二、陵墓內機關設置巧妙。

設計者使用了一種人造流沙防盜法,在墓穴上方鋪上了細沙、泥土和石頭,製造了一個像流沙一樣的機關,下面鋪上鵝卵石,最下面則墊了一層堅硬的石磚。

因此,盜墓者想要通過盜洞進入陵墓是不可能的,他們不管使用什麼方法都不可能挖到墓穴內部。

並且,墓室內也有很多的機關,雖然沒有電視劇和電影中那麼神奇,但是朱元璋找的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工匠,機關可謂是十分精密。

而朱元璋也必定不會饒恕盜墓賊,陵墓中所用的都是一劍封喉的利器,只要有人進去隨時都有可能會丟掉性命。

三、陵墓選址非常巧妙。

一般情況下,帝王的陵墓都會選擇遠離都城建造,而朱元璋選擇的地方卻距離南京城很近,直線距離大約1.3公里。

這也就意味著,盜墓賊不可能動用火藥這種會鬧出大動靜的方法,一旦被官兵察覺可能就是死路一條。

但如果使用挖掘的方法,墓室上方的流沙便成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因此,想要進入墓室可以說是非常困難了。

四、陵墓守衛森嚴。

在馬皇后葬入孝陵之後,朱元璋就派人保護皇陵,而在朱元璋駕崩後,又專門有「孝陵衛」鎮守皇陵。

「孝陵衛」共計五千餘人,足以將整個皇陵保護得密不透風,盜墓賊根本就不可能進入陵墓之中。

明朝被推翻之後,明孝陵並沒有遭到任何破壞,反而被清朝加強了保護,清朝的統治者甚至還經常去祭拜、瞻仰。

因為,當時的江南之地正是漢族人民最為集中的地方,他們到南京祭拜明朝皇帝的陵墓,就是為了拉攏周邊的漢人勢力,緩解民族矛盾。

康熙皇帝五次祭拜,並且在明孝陵的石碑上題字,可謂是用心良苦,他甚至還用漢人的禮儀,在明孝陵前三跪九叩,其用意也是不言而喻。

朱元璋白手起家,從一個小乞丐坐到了九五至尊的位置上,這簡直就是逆天改命之舉,仿佛創造了奇蹟,而這對漢族的平民百姓而言,更像是一種信仰。

明孝陵在漢族人的心裡非常重要,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在祭拜明孝陵時也以「不肖子孫」自居,自然也不可能讓明孝陵受到破壞。

因此,不論怎樣改朝換代,明孝陵一直都被各方勢力保護得很好。

五、明孝陵非常堅固。

明孝陵整個都在山內,它是工匠們把山炸開之後,加固山體外部,再挖空山體內部,進入其中建造而成嗯對,這樣陵墓就會非常堅固,根本不能用人力再挖掘開來。

並且,當時根本沒有人知道朱元璋的陵墓是否在明孝陵里,像此前的許多帝王一樣,朱元璋採用了「疑冢」的方法。

相傳,朱元璋下葬時,每個城門口都抬出了十三口棺材,當他們出了城門之後朝著不同的方向出發。

並且,不管是棺槨規格還是隊伍規模,都是一模一樣的,也沒有任何文獻記載朱元璋遺體和隨葬品的去向。

朱元璋下的一手好棋,他把身後事安排的明明白白,從建造規模、陵墓設計,還有下葬的方法都是由他親自安排,環環相扣,不給盜墓賊任何的機會。

後來,明代的墓葬大多都沿用了朱元璋的方法,因此明朝的皇陵大多都沒有被盜。

正是因為朱元璋心思縝密,其建立的功業影響力之大,才能保明孝陵六百年不毀,明孝陵能夠保存至今並不是偶然,可以說是結合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必然結果。

如今的明孝陵

明孝陵的價值絕不僅限於考古,它不僅向世人呈現了六百年前王公貴族的殯葬文化,還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互結合的典範。

走進明孝陵,可以看到各種手工雕刻的石像,莊嚴的站立在道路的兩旁,石碑上刻字精緻、稜角分明,「神道」則以一種獨特的布局,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如今,明孝陵已經開放給了所有的遊客,來參觀的人們仿佛不是走進了一座陵墓,而是走進了一個充滿歷史氣息的公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3206f56d7013eb308bd05b58b953b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