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大隊長」有多給力?被繳近350萬支槍,外加5億多發子彈

2023-05-12     臨溪柚子

原標題:「運輸大隊長」有多給力?被繳近350萬支槍,外加5億多發子彈

1945年12月,我軍曾進行了一次實力數統計。全軍兵員共計136萬0304人,共裝備馬步槍39萬4908支、短槍24239支、輕機槍9937挺、重機槍1182挺、各種炮795門。

而僅僅4年之後,人民解放軍已經成長為一支550萬人規模的強大軍隊,而且武器裝備的數量與質量也比1945年底有極大的進步。

在短短四年時間中,解放軍消滅了數以百萬計的國軍美械、日械、國械和雜械部隊,通過繳獲的巨量武器裝備了自己。所以我們戲稱老蔣是「運輸大隊長」,基本上其軍隊裝備的所有武器,打到最後都歸我所有了。

世界戰爭史上,這樣取之於敵,愈戰愈強,在極短時間內就取得巨大戰果的情況是非常罕見的。

在解放戰爭中,我軍所繳獲的武器從飛機、軍艦,再到大炮、坦克,類型可謂是極其豐富,而在繳獲武器中最基本的就是槍械和彈藥了。

我們這篇文章就來聊聊解放戰爭中,我軍繳獲槍械及彈藥的概況。

槍械中,機槍的重要性要比普通的馬步槍更大,前文所述1945年底時我軍輕重機槍合計不過1萬餘挺,而在解放戰爭中我軍繳獲的機槍數量則幾十倍於此數。

據統計,解放軍共計繳獲重機槍3萬1083挺、輕機槍16萬8609挺、衝鋒機槍12萬0017挺、高射機槍249挺,合計31萬9958挺。

機槍繳獲量尚且如此,而馬步槍的繳獲數量就更大了。

據統計,在解放戰爭第一年,解放軍共計繳獲各類馬步槍37萬6677支;

在解放戰爭第二年,解放軍共計繳獲各類馬步槍51萬8086支;

在解放戰爭第三年,解放軍共計繳獲各類馬步槍101萬9794支;

在解放戰爭第四年,解放軍共計繳獲各類馬步槍107萬7701支,

在4年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合計繳獲馬步槍數量高達299萬2258支。

在這四年中,解放軍還分別繳獲短槍12241支、25116支、53133支、78303支,合計為16萬8793支;分別繳獲戰防槍82支、108支、390支、281支,合計為861支。

以上解放軍繳獲長短槍、輕重機槍、戰防槍的總數高達348萬1870支/挺。

有朋友可能會有疑問了,不是說解放戰爭時期殲滅了800萬蔣軍嗎?怎麼繳獲的槍枝還不到350萬支/挺呢?

其實不少朋友在關於當時軍隊配槍率的問題上一直是有認識誤區的,即總是認為每個士兵至少都會有一把槍。

實際上在當時的軍隊編制情況下,不會也不可能是每個人都有一把槍的。

在當時的軍隊中,只有純步槍兵基本是人手一支槍,但我們也知道,一支軍隊中不可能人人都是步槍手。

比如在機槍連中,有相當一部分士兵是沒有配槍的;在炮兵部隊中,沒有配槍的人員就更多了。

無論機槍兵還是炮兵,這還是單純的作戰部隊,而在軍隊中還有大量的機關、軍校、後勤等單位,即便作戰部隊中也有大量輔助人員,他們中配槍率也很低。

此外,當時我軍繳獲蔣軍槍械的效率雖然很高,但因為戰爭中炮火損壞以及蔣軍隨地遺棄槍械等因素的存在,也不可能說所有武器都會被繳獲。

因此我們便會看到殲滅了1萬人左右的部隊,單純看繳槍數的話可能只有4000支,甚至是3000多支,如果是相持戰鬥或阻擊戰鬥的話,繳獲量相對於殲敵人數的比率還會更低一些。

這個軍事常識雖然在之前的文章中強調過很多次了,但還是有一些朋友不太理解,在這裡我們就再強調一遍。

當然,在實際戰爭中造成繳獲量相對殲敵量較少的另外一種因素也應該考慮在內:

在戰爭中,激烈戰鬥往往是連貫進行的,有的基層單位自身傷亡很大,未及或無法統計詳細繳獲量;還有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在戰鬥中繳獲武器後直接就使用了,這種情況下,很多繳獲的武器是沒辦法再上報的,我們要注意到這一點。

以三大戰役中戰鬥最為殘酷、敵我兩軍傷亡最大的淮海戰役為例。

整個戰役解放軍共殲滅敵軍55萬5099人,主要繳獲有火炮4215門(含迫擊炮、火箭筒之類),輕重機槍14503挺,長短槍151045支,飛機6架,坦克裝甲車215輛,汽車1747輛,馬車6680輛。

很明顯,相對於殲敵人數來說,繳獲槍械的比率就較低了些。

而在淮海戰役中,解放軍的傷亡和損耗程度也是三大戰役中最大的,共計犧牲25954人,負傷98818人,失蹤11752人,戰鬥損失合計136524人。在武器裝備方面,損耗坦克1輛,山炮、野炮、榴彈炮34門,迫擊炮、步兵炮共219門,擲彈筒26具,輕重機槍1884挺,長短槍14588支。

由於在戰役進程中,一些戰鬥非常殘酷,繳獲武器未及統計直接使用的情況也是普遍存在的。再加上激烈戰鬥中的炮火本身會損壞大量武器,這恐怕是造成淮海戰役繳槍數相對少些的重要原因。

但是很明顯,即便是在戰鬥最為殘酷的淮海戰役中,解放軍的作戰繳獲量也大大高於作戰消耗量。因此一場戰役之後,解放軍實際擁有的武器數量還是會增加許多,勝仗越大,繳獲就越大,而繳獲的武器就能補充並擴大更多部隊。

要知道,早在1946年的時候華東我軍中便有「美械師」了,而到1948年、1949年,我軍中不少王牌部隊的美式武器比蔣軍的精銳裝備得還要充裕。

繳獲槍械的問題談到這裡,那麼另外一個問題來了,解放軍在作戰中武器可以繳獲,彈藥方面的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不高明,因為武器可以繳獲,難道彈藥就不能繳獲嗎?不過在筆者之前的文章中,不少人這麼問了,那麼看來還是有必要談一談的。

在整個解放戰爭中,解放軍除了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外,彈藥的繳獲量也是非常大的。

據統計,在解放戰爭第一年我軍共計繳獲子彈5748萬9490發;

在解放戰爭第二年共計繳獲子彈8299萬8810發;

在解放戰爭第三年共計繳獲子彈2億3892萬0180發;

在解放戰爭第四年共計繳獲子彈1億2857萬6290發。

以上解放戰爭四年期間,共計繳獲各類子彈5億零798萬4770發。

請大家注意,在戰爭中繳獲子彈直接使用的情況比繳獲槍械直接使用的情況更加普遍,所以這個繳獲子彈量的統計是最保守的統計。

很顯然,在解放戰爭中「運輸大隊長」不僅給我們「送槍送炮」,就連彈藥也是「送」得很勤快。

關於彈藥問題,其實非常重要,因為無論多少武器裝備,無論這些武器裝備的性能有多好,如果沒有彈藥的話,是斷然發揮不了威力的。

關於在解放戰爭中蔣軍的快速失敗,有一部分人認為是美國在1946年7月到1947年5月的「軍事禁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次軍事禁運是以1.3億發子彈為開始的,因此這些人認為是「禁運」導致了蔣軍彈藥不足,進而造成了軍事失敗。

其實類似的觀點很多,總是將老蔣數百萬大軍的失敗歸咎到武器層面的不足,或者是解放軍的武器太強,如得到大量原日軍關東軍武器等。

實際上稍微一分析的話,這種說法根本就站不住腳。

例如東北解放軍得到蘇聯轉交日軍關東軍的武器問題,關東軍在我東北被蘇軍殲滅、受降者只有50餘萬人(其餘部分在庫頁島和朝鮮北部)。

而眾所周知的是1945年的關東軍是臨時拼湊出來的,一些新部隊連槍械都配置不全,甚至到了繳偽滿軍的械以裝備自己的程度。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即便將50餘萬關東軍的全部裝備(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移交給我軍,這些武器數也肯定不及國軍在關內受降的130萬日軍的裝備量大,畢竟後者的裝備率是齊全的。

除接收130萬日軍的武器外,老蔣還有美國訓練裝備的數十萬美械部隊;而在國府原有及接收的兵工廠內依舊在生產大量武器彈藥,其產量仍然非常可觀。

反觀解放軍,除了東北部隊得到了部分原日軍裝備外,其餘各大戰場的解放軍都是原來繳獲日偽軍的武器,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是遠不及1946年的國軍。

也就是說,即便考慮到了美國在1946年到1947年間為期10個月的「軍事禁運」以及東北我軍得到大量原日軍關東軍的武器,但總的來說蔣軍在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上,依舊占據絕對優勢。尤其是在關內戰場,更是如此。

但在這種情況下,蔣軍依然屢屢失敗,整建制軍、師部隊被殲的戰例比比皆是——而且請大家注意的是,蔣軍沒有一場戰役戰鬥是因為彈藥不足而失敗的,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將彈藥打完過。

以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為例,網絡上關於國軍整編74師因彈藥不足等客觀原因導致失敗的文章有很多。

但是查閱解放軍在孟良崮戰役中的繳獲,其實就會發現問題了。

在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共繳獲山野炮28門,步兵炮和戰防炮14門,大小迫擊炮235門,輕重機槍987挺,長短槍9828支(其中衝鋒鎗2482挺),火焰噴射器11具、擲彈筒18個、火箭筒43具,炮彈7202發,槍彈208萬2580發。

在孟良崮戰役爆發前不久,整編74師統計全師武器械彈量,彈藥總量不到300萬發。孟良崮戰役時,即便有所補充,但也不會超過太多。

可是大家都看到了,在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僅僅是繳獲的子彈數就高達208萬發,這個數字可不僅僅是水冷式重機槍的彈藥量。有如此大量的彈藥被繳獲,說整編74師是因為彈藥不足才輸的,顯然說不過去。

特別有意思的是在整個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的子彈消耗也不過200萬發,但繳獲量竟還略高於消耗量。

在激烈的淮海戰役中,解放軍消耗各類子彈2014.9萬發,而繳獲子彈數為2015.1萬發,子彈繳獲數依然要略高於消耗數。

這是打得比較艱難的戰役,而在較為順手的殲滅戰中,解放軍彈藥的消耗更是遠小於繳獲量。

以1947年的萊蕪戰役為例,我軍消耗各類子彈130萬3725發,但繳獲子彈數則達到256萬7905發。

以三大戰役中的遼瀋戰役為例,我軍消耗各類子彈697.4萬發,但繳獲子彈數則達到了2435萬發;以平津戰役為例,我軍消耗子彈499.5萬發,繳獲子彈1207.2萬。

繳獲的子彈不僅大大抵消了解放軍的彈藥消耗,更為解放軍積攢了發起下一次戰役的彈藥儲備。

要說在何種情況下,解放軍的彈藥消耗大於繳獲量,那就是在攻堅未能得手、阻擊戰或者是打成相持的戰鬥中。

但即便考慮到這種因素,通過繳獲國軍彈藥來補充自己依然是解放軍最為重要的補給渠道。

在這裡我們應當注意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軍工生產要素也不容忽視。

由於當時能大量繳獲槍械、火炮,我軍軍工生產的重點也在於彈藥。我軍使用的子彈、炮彈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我們自己的兵工廠生產、復裝的。

不過因為子彈繳獲量相對大,炮彈繳獲量相對少,因此當時軍工生產中又以炮彈生產為重。如在淮海戰役中,我軍消耗炮彈67萬9943發,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便是「大連造」。

我們本文重點談的是繳獲子彈數,因此關於炮彈及軍工生產就不展開談了。

總的來說在解放戰爭中我軍的馬步槍、機槍等槍械基本是來源於繳獲,而在彈藥尤其是子彈中,統計到的5億多發子彈也是非常大的數字了,很好地保證了我軍的作戰進程。

所以在解放戰爭中,我軍是越打越強,蔣軍是越打越弱,短短几年時間800萬蔣軍便兵敗如山倒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20819dedd192c6a49f72710f2c8a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