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愛凌的媽,當真是「中國初代VC」

2022-02-10     每日人物

原標題:谷愛凌的媽,當真是「中國初代VC」

大膽猜測,如果谷燕女士堅持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中國VC投資人名冊,大機率會有她重要一席。

文 | 曹瑋鈺

來源 | 投中網(ID:China-Venture)

短短几日,18歲的谷愛凌成了世界頂流。

她的優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在國內掀起了一波超級偶像的浪潮,也實現了商業價值的爆發。有人算過一筆帳,2021至今谷愛凌簽約20個品牌,按照單個代言200萬美元估算,過去一年谷愛凌光代言收入就已超過40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超過2億元。

這還只是冬奧會之前。不難預見,比賽結束之後這一數字還將陡峭增長,難以估量。

巨大而全面的成功,也將大家熱切的目光引到了她的家庭。這時大家驚覺,谷愛凌的母親谷燕竟也不是平凡角色。相關報道指向一點,谷燕大概是中國最早一批風險投資人,按照時間,基本和「風投女王」徐新、IDG熊曉鴿同一時期入行,當真算是上中國初代VC。

LinkedIn顯示,目前谷燕還在擔任Fusion Investment 在中國的私人投資者和專家,但約在2000年之後,谷燕似乎開始淡出投資市場,VC/PE市場幾乎沒有公開可查的相關案例。

有人開始用谷媽的職業來看谷愛凌,說谷燕最成功的投資其實是谷愛凌。

怎麼說呢?是也不是。

谷愛凌與母親谷燕合影。圖 / 谷愛凌微博

王者段位,「中國初代VC」

如果按照當下的投資人職業標準來看,當年的谷女士也是妥妥的「王者段位」,職業起點非常高。

先看教育背景。谷燕女士大學就讀於北京大學,之後赴美留學,先後在奧本大學讀了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在洛克菲勒大學讀了分子遺傳學,之後又在史丹福大學商學院攻讀MBA。

國內Top2本科+美國老牌名校碩士+藤校MBA,基本屬於風險投資人「頂配」教育背景,也難怪MBA畢業之際就拿了12家金融機構的offer。補充一點,如果放在生物醫療爆發的當下,生物專業背景也是很大加分項,屬於VC/PE會重金去搶的那種復合人才。

再來,谷愛女士入行風險投資行業很早,大約在1993年,和「風投女王」徐新時間相當。若從時間來看,說中國初代VC也不為過。

1993年,谷燕女士供職於華爾街的雷曼兄弟,開展公司上市、合併和接待等工作。過往戰績也很剽悍,供職雷曼之際,谷燕曾為中國成功運作了一筆2億美元的貸款,開創了中國金融界在美國華爾街成功的進行商業貸款的先例;在銀行家投資公司,她成功進行了一筆高達13億美元的交易,《華爾街日報》曾對此做特別報道,稱她為「能晃動地球的金融專家之一」。

1994年,谷燕開始涉足中國市場的風險投資。先與美國風投專家埃文斯費瑞克合作創辦美國科技投資公司,開始在國內開展高科技產業項目投資。1997年,總投資800萬美元的北京東方偉博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立,谷燕擔任董事長,這也是中國首家引進美國風險投資機制的信息技術企業。

翻看谷燕為數不多的報道,還是可以觀察到一些優秀投資人的特質和堪稱前沿的理念。

一是「攢局能力」,這一能力幾乎是當代投資人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比如創辦美國科技投資公司,向風險資本尚屬空白的中國市場做投資,這是由谷燕向美國風投家牽頭提議的。之後谷燕又動員了一批留美人才回國,共事團隊包括微軟前技術專家和國際信息技術專家等。

先進的動作背後,一定有更先進的理念支撐,谷燕當年的一些理念放在今日仍然通用。

比如對「人」的倚重。當年採訪問及在中國搞風投最難的事情,谷燕的回答是人,她說風險投資對人的素質要求很高,要有科技知識、管理能力和金融運作經驗,當年在北京招聘員工,一千人才挑出一個。

當時的中國的風投市場尚無明確、開化的職業和概念,招人難幾乎是註定的。如今行業打開、門檻降低,談「人」似乎老套,但人的標準依然是投資行業的關鍵要素。

再來,谷燕擁有前沿的國際視角,承認知識和科技的價值,這都讓她看得更遠。比如早在97年的報道當中,谷燕就曾提到一個癌症新藥的投資案例,7年沒有利潤,但股票還在漲,原因是這種藥一旦進入市場,每年將擁有十幾億利潤。

這樣的資產持有心態放在當下仍是一個市場教育的過程。

她還深入研究矽谷,從不同地區的市場洞察到機會和價值。從一開始,她已經注意到美國資本充裕但缺好項目,中國市場正值經濟迅速增長,但缺乏資金和技術,牽頭成立美國科技投資公司的初衷就是將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結合,試著創造中國的「矽谷」。

公開資料到這戛然而止。大膽猜測,如果谷燕女士堅持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中國VC投資人名冊,大機率會有她重要一席。

精英教育的「天花板」

有觀點認為,谷燕最成功的一筆投資其實是谷愛凌,畢竟谷愛凌的商業價值正在驚人爆發。

但說實話,我不大苟同這種說法,生意是生意,親情是親情。但我們可以從谷燕對谷愛凌的培養中,汲取一些投資思維的可取之處。

比如最優化的資源配置。得益於中國和美國雙重血統,谷愛凌在滑雪運動更先進的美國接受訓練,在教育培訓更完備的國內(更準確說是北京海淀黃莊)刷題補課,在國家儲備冰雪人才出台政策、中國體育偶像斷層之際果斷回國報道。

或許出於吃不到葡萄的心態,有人詬病這有「投機」色彩。但谷愛凌確實因此得到了先進的滑雪訓練,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掌聲和商業價值,無可厚非。

不止如此,谷愛凌還扎紮實實完成學業並史丹福高分錄取。難怪網友評論,谷燕才是「海淀媽媽的天花板」。我們雖在採訪中幾乎看不到「雞娃」跡象,但谷媽媽一句「中國十天課,頂在美國一年」早已點透現實。

再來是求勝心態和穩定情緒的平衡,這一特質放在商業世界和日常生活同樣適用。

谷燕的求勝心態早有鋒芒。她在史丹福MBA畢業之後拿到12個offer,一場面試時她曾對總裁說,「不要因為中國現在經濟狀況好、因為我是中國人而聘用我,首先我是一名優秀的銀行家,我要到最好的紐約辦公室工作」。

從事競技運動的谷愛凌更是如此,還時不時上演「女王行為」。不久前,一位冬季運動分析博主發布了一段「谷愛凌冬奧預測」的視頻,初衷是希望大家降低對谷愛凌的期待值,不要以「三金」來要求谷愛凌。這個「保護性」預測被谷愛凌本人看到,她評論,「你為什麼對我沒有信心」,並配上笑哭不得的表情。

過度求勝之心容易讓人失衡,在內卷的環境尤其如此。在谷愛凌的紀錄片中,谷燕永遠是個情緒穩定的媽媽。谷愛凌發燒、受傷,狀況頻出的時候,她都非常冷靜沉著應對。

最後一點,為什麼我不同意用投資視角看谷愛凌的培養,因為一個小插曲,展露了這個「超人」媽媽的親情、弱點和人味。

2月8日,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比賽來到第三輪,谷愛凌想嘗試一個從沒試過的高難度動作。賽前她給媽媽打電話,媽媽勸她不要冒險,做個安全動作就可以,但谷愛凌沒有聽媽媽的話,決定挑戰自己,最終完美奪金。

假設用投資視角來看,最決定性的一跳按理可以去博最頂級的回報,這是上限最高的選擇。但在最後一條的選擇上,谷愛凌的母親給出的建議是保守的,這種「保守」是來自親情、經驗、策略等多層複雜因素影響下的結果。但谷愛凌選擇的是更高難度的技術動作,「更難」也是她經過選擇的結果,背後的驅動因素是「勇氣」,但勇氣背後呢?

我們可以認為有擔當、技術自信這些因素的支持,但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自由,是母親、教練、團隊在培養過程中給予的自由意志,這一點,才是令一位頂尖人才獲取當下一次頂級成功的最不可或缺、無可取代的要素。

每人互動

你怎麼看待谷燕的教育方式?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投中網(id:China-Ventur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07b21d4826aa16e93b2853686fc8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