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從清朝乾隆年間說起。
當年,有位將軍把守天山腳下,保衛著漢家的北疆邊關。經過八年的征戰,他們粉碎了葉爾羌、回部的數次反攻騷擾。
這位將軍,姓烏雅,叫做烏雅布魯克。身長八尺有餘,手持大斧,叱吒疆場。
他不僅在戰略謀略上遊刃有餘,而且善戰不待教導、臨危不亂,生死之際、長驅深入敵軍陣中,凜然無畏。將士們跟隨他,一個個膽大又極富士氣。
這年深秋,朝廷召將軍回京,奏報戰績,同時也為褒賞一番。
京城郊外,騎著駿馬的將軍領著浩蕩大軍,威風凜凜地緩緩行進。他們剛從邊疆歸來,一身鐵甲還帶著戰場的硝煙味。
這位將軍,身材高大、眼神堅毅,是邊疆上的英雄,他曾以一己之力帶領大軍擊退了強敵。
當日,陽光明媚,和風拂面。京城的百姓們早已聞訊,紛紛從家中走出,聚集在街頭,希望一睹這位將軍的風采。街道兩旁,孩童們歡聲笑語,老人們面帶微笑,夾道歡迎這位邊疆的英雄。
然而,在人群中,一位寡婦顯得格外突兀。她穿著簡樸,臉上沒有像其他人那樣的歡笑,反而帶著一絲不屑。在將軍緩緩行進的隊伍中,她忽然提聲說出了一句對聯的上聯:
「牆上畫馬不能騎。」
這句話一出,四周的喧譁聲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了這位突然發聲的寡婦。
這句話隨即傳到將軍耳中。原來這寡婦是在嘲諷將軍,說他像那年畫上的馬,沒有用處。將軍聽到這句話,原本堅定的眼神中閃過一絲驚訝。他緩緩地從馬上俯視這位寡婦,眼中透著一股從容不迫的氣息。
他並未怒斥,反而沉思了片刻,然後淡定地回應:
「紙上談兵脫實際。」
這下聯一出,周圍的百姓先是一愣,隨後爆發出陣陣笑聲。寡婦只覺得臉上發燙,全身僵硬,顫抖不已。只聽周圍人嘰嘰呱呱議論紛紛,寡婦羞憤欲死,落荒而逃了。
將軍的機智與風度,立刻讓寡婦面紅耳赤,無地自容。她匆匆離開人群,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處。
將軍用一個字「脫」,成功地反駁了寡婦的譏諷,展現出他的聰明才智和風度。這個「脫」字所表達的含義是,不能只憑自己的片面之見來評判事物。
將軍通過這個字眼暗示寡婦,她只是一個終日以桑蠶為伴的寡婦,並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戰爭和戰術謀略,因此沒有資格對他做出評判。將軍的反擊讓寡婦無言以對,她感到又羞又氣,只能無奈地離去。
不得不說,這位將軍,不僅是戰場上的英雄,更是對聯中的高手。他的回應,不僅展現了自己的才智,也體現了對百姓的尊重。他沒有選擇憤怒,而是用智慧化解了這場尷尬。
在那個時代,對聯不僅是文人墨客間的遊戲,更是平民百姓間的智慧角逐。將軍的這次機智回應,不僅贏得了百姓的尊敬,也讓寡婦的譏諷變成了自己的羞辱。
這個故事在京城迅速傳開,成為了一段佳話。人們不僅稱讚將軍的武功,更對他的智慧和風度讚嘆不已。而寡婦的對聯,也成為了街頭巷尾的談資,從此,這位將軍不僅在邊疆上聲名遠揚,就連京城的街巷中,他的名字也常常被人們提起,成為了一段傳頌久遠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