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波瀾不驚也是一種風險
桂浩明
上證綜指在不到100點的空間內,已經運行了幾個月,最近一段時間,其波動幅度更是壓縮到了50點上下。除了偶爾有那麼一天漲跌幅大一些,多數時間單日的振幅往往不到0.3%。要是把坐標的刻度放得大一點,那麼分時走勢幾乎就是一條水平線。也許從傳統的觀點來說,股市漲跌幅度有限,體現了其平穩運行的特點,也是市場成熟的一種反映。但是,在筆者看來,這種過於波瀾不驚的市場表現,實際上蘊含著很大的風險。
股市是什麼?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價格發現的場所,而由於市場上眾多的投資者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預期差,這就形成了交易機會。換言之,股市在本質上就是通過所交易股票的價格波動,來實現其進行資源配置的功能,並且在此過程中完成對價格的重估。對於股市來說,波動是其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一個看上去如同死水微瀾一般的市場,是沒有生命力的。當然,股市也需強調穩定,但這個穩定不是說指數不波動,或者只能微幅波動,而是波動要有依據,並且不是走極端的異動。一個有著幾千家上市公司的市場,且不說大環境如何,即便是從公司層面來說,每天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因素來引發股票震盪,因此一般情況下,每個交易日有0.5%至1%的價格波動是很正常的。進一步說,從活躍市場、繁榮市場的角度來看,大盤的波動區間再大一點也不是什麼壞事,只要交易是規範的,市場是有序的, 那麼哪怕是走得跌宕起伏,也沒有什麼不可避免。事實上,也只有市場波動大了,才能夠對交易型的投資者產生吸引力。滬深京三地市場中的幾個板塊,分別實施10%、20%、30%的漲跌幅限制。一段時間以來,投資者不難發現,凡是幅度放得比較寬的板塊,投資者參與的積極性相對就更高一些。因此,從市場本身出發,不能把波動有限視為其優勢,而是應該鼓勵其在合規的前提下,充分依據投資者的預期差來展開交易,從而提高定價與資源配置的能力。
而現在的問題是,股市的波動太小了。這當然有很多原因,但不管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一局面的出現,其結果都是糟糕的。簡單來說,市場缺乏波動,也就意味著其發現價值的功能不足,這樣必然會導致組織不起足夠的交易,於是市場就變得缺乏投資機會,於是,場內的投資者因為賺不到錢就會選擇離開,場外的投資者因為看不到機會而拒絕入市,這樣長此以往,市場就會逐漸失去活力,變得波瀾不驚。這看似很平靜,實際上卻是風險巨大——因為這樣的市場在基本功能方面是退化了,也沒有了群眾基礎。若干年前,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搞過科創板,但後來絕大多數都關門了。其原因就在於,這些科創板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市場不活躍,參與者寥寥無幾,以至於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也無法持續發展。
現在已經臨近年底,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大盤估計就在3000點附近來回拉鋸,個股機會匱乏。在這種局面下,絕大多數投資者會出現年度虧損。但是,比市值虧損更為嚴重的是,投資者的信心受到了打擊,即看不到系統性的投資機會,同時也因為市場波動幅度過小,難以把握交易性機會,那麼只能等待觀望,而一旦失去了觀望的耐心,那就會選擇離場。同時,由於市場走勢疲弱,其各項功能難以得到正常發揮,這時IPO的放緩還在其次,當市場定價能力下降以後,不但會從另一個側面對投資活動形成壓力,而且也導致資產重組很難有效推進,於是,證券市場就越來越表現出類似雞肋的某些特徵。顯然,這不但對實體經濟是很負面的事情,對投資者也是一種打擊,而這需要引起市場各方的警覺。在這裡,人們尤其需要改變那種認為市場走勢波瀾不驚,不會有大問題的觀點,要看到在這背後,存在著市場被邊緣化的重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