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江人物 | 青年創客葉建基:一支畫筆,繪出「美麗鄉村」和「美麗事業」

2022-08-18     信息時報

原標題:增江人物 | 青年創客葉建基:一支畫筆,繪出「美麗鄉村」和「美麗事業」

泥牆「養」出沙漠駱駝、閒置農房有人間煙火、屋牆包羅浩瀚宇宙……90後青年葉建基在2016年大學畢業後,帶領團隊回到家鄉增江街大埔圍村創業,用牆繪彩繪的形式,對增城區村頭巷角進行藝術性微改造,繪出了「美麗鄉村」,也繪出了「美麗事業」。如今,他的團隊彩繪面積已超過10萬平方米。

葉建基。

夢想起航:一份兼職引發的職業思考

鄉村中的一面面牆,是葉建基與其團隊的「主戰場」。上面有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還能妙筆生花,生出稻苗、牛羊和希望。2016年,美術專業畢業的葉建基,選擇回鄉創業,成為一名以美麗鄉村牆繪師為職業的新農人。

決定自己的人生職業方向,有一個關鍵的事件。2015年,還在讀大三的葉建基意外接到了來自家鄉增城的一份兼職——為增城1978電影小鎮畫一幅4層樓高、近300平方米大小的牆繪。進入大學以後,葉建基做過許多與專業相關的兼職,藝考老師、裝飾畫畫師……牆繪倒是頭一回。

1978電影小鎮。

對牆繪完全沒概念,於是葉建基找來了高中好友張子林、張家廷一起攻克。不了解工具和材料,他們直接跑到了線下店找老闆推薦;不了解畫法,他們便把偌大一面牆分成了無數個小格子,一格格拆解。在這幾個未滿20歲的年輕人眼裡,似乎沒有不能嘗試、破譯不了的難題。僅僅5天,葉建基三人就在1978電影小鎮留下了牆繪「處女作」。

1978電影小鎮牆繪。曾文秀 攝

在為1978電影小鎮彩繪作品時,葉建基已經在思考畢業後的出路。「和好友一起成立工作室,畢業後專職做牆繪」的想法就此萌芽。葉建基與隊友們做足了前期市場調研功課,也下了苦勁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自大三暑假開始,三人組便以工作室的團隊形式工作,葉建基家裡的小天台也成了三人的夢想發源地。

回鄉創業:團隊轉型成長,繪就美麗鄉村

2016年,葉建基帶著隊友回到大埔圍村自家閒置祖屋,正式成立「π藝術空間」工作室。外牆紅磚裸露,內屋斷壁留存,他們為這間古樸的老房子鋪上了大片大片的藍和白,再添上幾筆線條和彩繪,便成了「π藝術空間」——工作室的「門面招牌」,致力於服務鄉村振興。

葉建基團隊在大埔圍村的工作室。

π藝術空間工作室在政策支持、政府推薦及自身實力的加持下,初成立便訂單不斷,僅半年業務量便達到了近200萬元,而後訂單還在不斷增長。急劇攀升的業務量,對葉建基團隊提出了新的挑戰。隨後的一年裡,葉建基團隊完成了從創作者到企業管理者兼創作者的角色轉換。他保留了團隊核心競爭部門,其餘則請第三方公司協助管理。

葉建基在牆上彩繪。

2018年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開局之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真切落實到村莊發展,葉建基團隊也堅定了鄉村振興主題牆繪這一重點發展方向,希望通過牆繪形式多角度再現鄉村振興成果,描繪新農村生活的變化。此後,「π藝術空間」團隊在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和項目以及鄉村文化上下功夫鑽研,並從內容上延伸出了景觀設計、公共藝術改造、品牌打造等板塊,全方位多方向為發展鄉村振興業務做好準備。在葉建基團隊的畫筆下,每一幅牆繪都融入了村莊的傳統特色和鄉村文化,形成了「一村一特色」,這也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2018年,「π藝術空間」獲得「廣州市增城區農村青年創業示範單位」稱號。截至目前,「π藝術空間」已服務美麗鄉村牆繪面積超10萬平方米。

以筆為媒:關注鄉村孩童美育,啟動「百村計劃」

2020年夏天某日午後,葉建基和團隊幾人在大埔圍村中閒逛,偶遇了不少放學玩耍的小朋友,便萌生了在村中推廣美術啟蒙教育的想法。幾人一拍即合,8月便啟動了以村為單位、以「讓藝術走進鄉村」為主題的鄉村美育「百村計劃」。

葉建基在指導畫畫。

該項目以半公益形式運營,連結高校學生返鄉開展志願服務和美術教育教學服務,由各個村(社區)免費提供教學場地,每年度在各分教點開設4期課程,每期15節課,實行以線下教學服務為核心的「網際網路+」數字化教學模式。目前,該項目已在增城區開設了22個分教點,累計服務500多名鄉村少年兒童,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

葉建基的工作室名稱叫「π」,即無限不循環。他希望美麗鄉村牆繪和少年美學教育與「π」的寓意一樣,通過潛移默化的鄉村美學宣傳推廣,一代傳承一代,一代影響一代。今年6月,鄉村美育項目獲得「青創杯」第八屆廣州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非在校青年項目初創組優勝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bcaca03a491e24eb553e546601e13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