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沒有發現,現在的車,越來越大了。
不到20萬元,甚至15萬元,就可以買到一台車長超過5米,軸距超過3米的車,這放在曾經的汽車行業定義中,這可是一台D級或者大型車的級別,售價應該在30萬元往上。如果品牌力再強大一點的,六七十萬或者近百萬,也並非沒有可能。
這樣的尺寸定義和玩家進入到汽車產品生態,正在逐步打破過去汽車行業建立起來的規律。
過去汽車的尺寸、發動機的排量、功能配置等,確實是決定一款產品定位的核心要素,但現在減碳目標下發動機正在縮小,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下,配置功能因為技術的進步正在持續下放和越級,而唯一決定產品級別和定位的尺寸,也在逐步淪陷。
競爭,真的是殺紅了眼;對手,也大都不按套路出牌。大多數新勢力新品牌,為了獲得初步的成效,紛紛選擇了這種越級甚至越兩級的產品定義方式,一方面刺激消費者買單,另一方面也擾亂或者顛覆了外界對汽車產品定義的認知。
零跑用15萬元的價格銷售5米車長3米軸距的產品,初步樹立了新勢力造車的尺寸定義上限,也獲得站穩新勢力品牌賽道的入場券;問界M9的大車模式,疊加品牌力和增程帶來的體驗,不僅以單月1.5萬輛的銷量,趕超奔馳寶馬們建立起來的銷量標杆,同時也打破了國產車做不好大車、賣不好貴車的魔咒。但同樣一個品類的理想,在獲得了新勢力頭部榮譽之後,也並沒有為理想帶去持久的向上作用力,目前已經陷入了新一輪增長的瓶頸。
在中國特殊的市場環境下,奧迪奔馳寶馬們用加長軸距的方式,論證了中國消費者就是喜歡大車,但加長加大的市場打法,同樣也給後來者埋了一顆雷:後續產品升級怎麼辦?品牌向上怎麼辦?產品矩陣和市場的多元化又該怎麼辦?
2020年,眾泰旗下的漢龍汽車推出了一款車長近5米軸距近3米的SUV曠世,邏輯來源於眾泰對SUV市場的判斷,特別是中國人對大SUV的需求。但很遺憾的是,這款車不但沒有讓漢龍和眾泰崛起,反而成為破產的導火索,更是打破了那個時間段是個品牌推出SUV就能賣好的魔咒。
事實證明,造大車是一條捷徑,但絕大多數會在捷徑上摔跟頭,大車在一定程度和在細分市場上確實好賣,難在持續性地賣好,難在推動企業和整個體系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大車確實是剛需
「從當下的市場格局看,08就是一款緊湊型的SUV,空間小了點。」在領克08上市之前,不少媒體和行業人士對這款車做出了初步評價。
上市之後,領克08在第三個月便實現了月銷破萬的突破,打臉了之前不少人對空間的論斷。其實關於08的尺寸和空間,領克內部也有解釋,比如太大尺寸雖然獲得了空間,但會犧牲車輛的駕控和安全;比如太大的尺寸不符合領克全球車的理念和定位,也不利於未來產品升級方面的規劃。
其實絕大多數大廠或者在汽車行業有悠久歷史品牌的車企,在面對車型大小和尺寸上,一向是比較克制的,正如領克對底盤駕控和安全方面的堅守一樣,很難像問界、理想這樣動不動就以全尺寸的大小去切入到細分市場中。
而新造車勢力為了初期的銷量美感和活下來,必須採取更越級和性價比的打法,讓產品看上去更值得。這無疑切中了中國人民出行對大車的剛性需求,就像買房或者置換房子一樣,內心的想法都會越換越大,從小兩室到大平層,最好再到別墅,平方一大,就可以多帶房間和洗手間,生活的感覺就立馬不一樣了。
對汽車的需求也一樣,從基本邏輯上來講,一是在中國汽車人均保有量還沒達到全球平均水平的背景下,不少中國人買車講求面子,車看上去大,車內空間好,配置高,就是面子的象徵。
二是因為中國有84%的單車家庭,而中國單個家庭的人數普遍較多,往往是一家五口或者六口,如果要用一台車解決全家出行需求,那必然是大車或者7座車型。
三是大車確實有很多優勢,空間寬敞,乘坐舒適,駕駛坐姿高,視野好,而且車大一定程度上更安全一點。
供給側則是,相較於造小車,造價格更貴的大車,其實對企業的經營和銷量壓力更小。行業有句話叫「做貴的車容易,做有性價比的A級車最難」,畢竟對於十多萬的車,競爭壓力更大,對手更多,消費者更加挑剔,容錯度也沒那麼高,需要產品沒有短板,是一個全能選手,而且還需要規模化去做支撐。
而對於三四十萬的大車,能夠做到利潤空間的保證,且進入到大車市場的產品並不多,競爭壓力相對較低。就像歐洲很多工作室也能造跑車定製車一樣,但要造大眾豐田這樣的家用車,懂行的基本上不會碰。
新賽道,新玩法
雖然每個時代都有大車,然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其實大車出現的頻次比純燃油車時代更加高了,這主要是因為動力革命帶來的巨大變化,即電動化的出現,給汽車的形態、用途以及產品定義帶來了根本性的顛覆。
以前很少有車企敢造大車,特別是自主車企,一方面是自主品牌的技術薄弱,沒有真正拿得出手且讓消費者認可的技術,去讓大車賣一個更高的價格。另一方面是大車最大的問題在於動力性能上,畢竟大車本身車就比較重,需要大排量的發動機去滿足駕駛性能,比如3.0T,或者V6、V8,而高端發動機又是比較稀缺的。
這背後還涉及發動機和變速箱的匹配和調校,以及背後的能耗控制,這個投入動輒幾十億,再考量一下實際產出,幾乎難以匹配。再加上絕大多數時候,大車的油耗是非常不友好的,這無疑讓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
燃油車時代,即便是消費者喜歡大車,但造大車,也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兒,甚至是門虧本的生意,如果沒有走量或者有利潤支撐的車型,大車即便是對企業和品牌形象有提升,也非常不划算。
進入到新能源時代,內燃機和變速箱已經卡不了自主車企的脖子了,用電機和電池解決動力問題,也沒有油耗一說,反正用電怎麼都便宜。所以無論是蔚來首發的ES8,還是理想首發的理想ONE,其實他們起步就是從造大車開始,才鑄就了今天在新勢力賽道上的表現。
而智能化的出現,也給大車提供了全新的賣點。比如消費者擔心大車不好停車,因此自動泊車、高清全景影像幾乎成為大車的標配;比如有消費者擔心車身太大,車庫停放上下車麻煩,於是就誕生了直進直出的泊車功能,用技術進一步解決消費者的痛點;比如有消費者擔心大車在狹窄的城市裡面開起來有困難,現在頭部的大車製造商們競相推出城市NOA功能,緩解消費者對大車靈活性的焦慮。
再加上,大車給消費者提供的體驗,又是革命性的。比如將大車變成雙人床,車上配置小桌板、零壓座椅、更大的高清螢幕、投影儀等,將原本「開」大車的痛點,用坐大車的思維方式做了切割,為消費者購買大車提供了更多「藉口」。
市場不是非此即彼
之前,雷軍對外透露要十倍投入,造大單品。這種想法一時間被行業內人士認為是雷軍不懂汽車。不少行業人士認為,汽車過於強調大單品思維風險很高,無論是豐田還是大眾,多元化、多矩陣、全市場的覆蓋,能夠有效避免風險,形成汽車行業最需要的規模化效應。
正如中國市場包括全球市場多元化趨勢一樣,對任何一家車企而言,想要獲得更長久的發展前景,一定是有產品的矩陣打法,而不僅僅是造大車,畢竟市場並非非此即彼,任何一個細分市場都會有消費需求。
比如小車因為靈活好開,在擁堵的城市、擁擠的道路,可以成為很多家庭出行的第二台車,比如MPV車型,也因為裝載空間大,宜家又宜商;還有很多轎車車型,因為設計得很驚艷,讓很多人一眼難以忘懷,也可以賣得很好。
所以,並不是車大了就好賣,也並非所有消費者都喜歡大車,比如很多人沒有標準停車位,沒有對空間的極致需求,那麼這部分消費群體就完全不需要大車。因此汽車產品是要在一定產品價格基礎上,給到消費者更多的產品價值和體驗,這才是促成消費購買的核心要素。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車可能只是一段時期內消費需求帶領下的產物,消費者真實需求是車內空間大,更多裝載能力,更多變的車內空間,這也要求車企需要有消費需求的洞察能力,還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去解決消費者的需求。
比如車內小桌板,現在但凡大一點的車上幾乎成為一個亮點配置,它解決了車內辦公、用餐等場景需求;比如座椅放倒的配置,也是在新能源進化的背景下,拓展了車內的休息空間和露營空間,不用擔心像燃油車那樣駐車對發動機和空氣安全帶來隱患。
特別是當市場內卷更加嚴峻之後,車廠對車內空間的拓展和產品形態的挖掘,也開始發生變化了。比如造一台外觀小,但內部空間大且多變的車型,按理說也應該符合很多消費者的用車需求。
就像極氪推出MIX車型一樣,實現了對開車門,前後排對向乘坐,給車內的多元空間布局帶去了更多想像,雖然車長只有4.8米。也正如LEVC公司開發出了空間導向性架構,在一款5.3米的MPV車上布局了後排四個獨立的航空座椅,空間體驗直接拉滿,這些產品也正在打破單純的大車尺寸理念,而是在空間的極致優化方面狠下功夫。
如果說十年前,更多消費者對汽車的認知還是以大為主,那麼十年後的今年或者十年以後,當新能源和智能汽車帶來的技術革新不斷顛覆汽車的產品定義,汽車或大或小,可能就沒有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