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了法國,朋友請你吃蝸牛,你可要珍惜,蝸牛可是法國的餐桌三大寶之一。
如果你去了廣東,朋友請你吃蛇,說明你們多年感情像鋼鐵一樣堅硬。
如果你口腔或胃不舒服,醫生給你開了成分是美洲大蠊(蟑螂)的藥,別懷疑人生,這可是好東西!
在醫藥界,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每過一段時間美洲大蠊就會在網上走紅一次。
美洲大蠊為何有如此神奇生命力?它們在藥用方面的表現有多麼神奇?
「蟑螂」為俗稱,它的學名叫「蜚蠊」,泛指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的昆蟲。世界已知蜚蠊有5000多種,我國約有250多種,而熱搜中提到的藥品取材於「美洲大蠊」——沒錯!就是那種體型巨大、善於疾走、能夠近距離飛行,廣東人俗稱「小強」的大蟑螂。對外地的朋友來說,這種會飛的大蟑螂無疑是南方的噩夢。
看多了美洲大蠊的養殖和科研新聞,人們很容易以為只有美洲大蠊可以入藥,但其實現代入藥用的蟑螂是蜚蠊科的多種蜚蠊。比如《福建省中藥材標準(2006年版)》中收載的「蟑螂」,來源為蜚蠊科昆蟲東方蠊或美洲蠊及澳洲蠊等的全蟲。
蟑螂藥用,聽起來不靠譜,但是卻是在古代便有記載的藥引子。
蟑螂藥用,首載於《神農本草》:「蜚蠊,味咸寒,主血瘀症堅寒熱,破積聚,喉咽痹,內寒無子」。
《本草綱目拾遺》也記述蜚蠊可撥疔,解除疔毒,治痧症、吐血、氣虛中滿、臌脹、一切兒疳等。
《四川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標準》中收載美洲大蠊乾燥體,「功效分類:活血化瘀藥;咸,平;歸肝、腎、脾經。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生肌,消積。用於症瘕積聚,小兒疳積,咽喉腫痛,瘡癰腫痛及痔瘡出血,口腔潰瘍,胃、十二指腸潰瘍。外治水火燙傷,皮膚潰瘍。」
在中醫眼裡,蟑螂性味咸,寒,歸肝、腎經,能破瘀、化積、消腫、解毒,可用於症瘕積聚、疔瘡、喉蛾、癰腫、小兒疳積等症的治療。
而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美洲大蠊的肌肉水解後生成亮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蘇氨酸、甘氨酸-絲氨酸、精氨酸、組氨酸、賴氨酸-胱氨酸等多種活性成分,有抗腫瘤,提高免疫功能、抗輻射、對細胞有修復能力等作用。
想不到吧,人見人怕的「小強」,原來在中醫應用上那麼強!如果您發現正在使用的藥品中的分成有美洲大蠊,不用害怕!就假裝沒看到吧!
審稿專家:大參林慢病服務中心 執業藥師 莊雪漫
作者:大參林慢病服務中心 執業藥師 陳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