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園變「清華新校區」?暑期研學亂象頻發,背後暗藏利益鏈

2023-07-13     剝洋蔥

原標題:科技園變「清華新校區」?暑期研學亂象頻發,背後暗藏利益鏈

「這些團進不去清華校園,就把遊客拉到清華科技園,或者是附近一些帶有清華字樣的區域,名曰參觀清華大學,實則根本是校外。」

大批研學旅行團學生在清華科技園創業大廈樓下聚集,等待「清華學霸上課」。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文丨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丨繆晨霞

校對丨翟永軍

本文 4179閱讀 8分鐘

這個暑假,來自全國各地的大批遊客湧向國內兩所頂尖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北京大學。7月8日起,這兩所高校恢復預約參觀,成為眾多家長與學生目的地列表中的最優選擇。

與此同時,市場上出現大量旅遊團、研學團,有組織者口頭承諾可以「逛清華校園」「與清華學霸交流」,實則僅在學校門口拍照「打卡」,或帶學生進入附近的科技園區,將園區謊稱為「清華新校區」。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近日園區內的企業辦公人員不堪其擾。近半個月來,「每天有數十輛大巴,成千上萬中小學生和家長遊客到大廈里『聽課』,喧囂震天,樓道廁所全是污漬,嚴重影響辦公秩序。」清華科技園創業大廈內一名企業工作人員向記者說道。

「進清華」成研學團攬客「噱頭」

暑期以來,北京市海淀區清華東路、成府路輔路、雙清路每天交通狀況不容樂觀。與往常不同的是,路上旅遊大巴絡繹不絕,不時在各個路口停下,舉著旗子的旅行團導遊和一隊隊遊客魚貫而出。

海淀區雙清路通向清華大學東南門,路的一旁是清華科技園。7月11日下午,新京報記者在這裡看到,這些旅遊大巴並未進入清華大學校園,而是一部分駛入科技園區,一部分將旅客放下,由導遊帶領步行進入清華科技園。新京報記者跟隨一隊遊客進入園區內,他們穿著統一的服裝,目的地是清華科技園創業大廈。

「導遊介紹這裡是『清華大學新校區』,我們現在是『去清華聽學霸講課』。」一位來自河南的遊客跟隨團隊即將進入清華科技園創業大廈聽課,她告訴記者:「這裡看起來不像學校,但是我也不認識學校在哪,導遊說去哪就去哪。」

到達後記者看到,在大廈入口外,已經聚集了不少孩子,均為不同的研學團隊隊員。記者目測這些孩子年齡大多在8-15歲,中小學生居多,部分團隊孩子們統一穿戴著印有研學機構LOGO的T恤衫及帽子,有些親子游則有家長隨行。導遊示意遊客們等候指令,隨後被帶入大廈內的一間「教室」。 一位帶隊導遊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們是來自河北的研學團,帶孩子們來這裡是聽清華大學博士的講課,並稱之為「學霸交流活動」:「孩子們提出自己學習上的疑惑,學霸會和他們分享經驗。」

新京報記者從其中一間「教室」看到,屋內坐滿了孩子和家長,台上一位白衣男子在「講課」,該男子自稱是清華大學的學生。隨後,一位負責活動組織的工作人員稱,「講課的有清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相當於學生勤工儉學。講課內容就是學習方法,勵志課程。」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當日,聽完課後,一個研學團的帶隊導遊為每個孩子發放了一張「結業證書」。證書顯示:「xx同學,在2023年7月完成『清華深度游』的學習,修完研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成績合格,給予結業。」

該證書為紫色底紋,並印有清華大學校徽LOGO及水印,證書落款為「清北研學接待中心」,並未加蓋公章。經新京報記者核查,「清北研學接待中心」並非正式註冊的企業或機構。清華大學保衛處工作人員表示:「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是兩個學校,這一聽就是假的,可能是旅行團取的名字。」

一位研學團成員向記者展示了導遊發放的「結業證書」。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吳瀟(化名)是參加「學霸交流」的湖南某旅行團遊客之一。課程結束後,她向記者表示,「我們剛剛聽課的地方不就是清華大學嗎?」與其結伴的另外兩個團隊成員也以為所在的清華科技園就是清華大學。

他們向新京報記者展示了旅行社公布的行程單。記者注意到,其中一項為「參觀清華大學」,並標註「若未能進入清華大學校內參觀,贈送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若未能入內退100元」字樣。而截至記者發稿,吳瀟並未收到退款。

7月13日記者就相關問題諮詢清華大學保衛處,得到的回覆是:清華科技園不在清華校園裡,而是在學校外,所謂「清華學霸講課」也不是由清華大學官方組織的,若遊客希望參觀清華大學,可按照學校公布的參觀政策預約,預約成功後即可免費參觀清華大學校園。

名校研學背後的利益鏈

‍ ‍ ‍

「名校勵志行,播種大學夢」「開啟名校之門,規劃美好明天」……研學旅行已經成為教育旅遊市場的熱點,不少旅行社、研學機構均推出了「清北研學」項目,或在行程中加入了「走進清北百年學府」「逛清北校園」項目作為噱頭和賣點。

「說白了就是被騙來的。清華大學開放預約是有限額的,這些旅遊團是預約不到的。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到這兒,實際上連清華的門都進不去。」清華科技園創業大廈內一位知情人士說道。

7月11日,記者在清華大學西門看到,校門口擠滿了遊客,其中不少旅遊團在門口拍照「打卡」。一位帶隊導遊告訴記者:「只有預約成功了才可以進,我們都進不去。」

某研學機構推出的研學路線,行程中有參觀清華大學或北京大學的安排。網絡截圖 ‍ ‍

根據清華大學保衛處發布的《清華大學2023年暑期校園參觀管理公告》,團隊預約僅面向中小學生群體開放,預約主體為中小學或教育主管部門。以旅行社、各類教育公司名義申請的,不予批准。

「這些團進不去清華校園,就把遊客拉到清華科技園,或者是附近一些帶有清華字樣的區域,名曰參觀『清華大學』,實則根本是校外。清華科技園名字中有清華二字,但和清華大學校園是兩碼事。」上述知情人士指出。

據悉,清華科技園創業大廈里目前已有多間供研學團「與學霸面對面交流」的「教室」。新京報記者向現場一位負責教室協調安排的工作人員詢問其所屬機構,對方表示,「我們沒有品牌,負責給這些研學團開教室,幫他們組織一下學生。老闆讓我過來幫忙看一下,其他的都是老闆在聯絡。」至於老闆是誰,該工作人員表示「沒見過老闆,只是暑假短期來幫忙」。問及活動報名事宜,對方表示「要跟旅行社報名」。

經新京報記者多方證實,該組織方不直接招攬遊客,而是承租了大廈內的多個房間,另一端則與全國各地的旅行社、研學團收費合作,將「清華學霸講課」作為賣點嵌入不同團隊的行程中。

「學霸交流我們是要掏錢(給合作方)的。」一位來自河北省的研學團帶隊導遊透露,「講課的是清華學生,說白了就跟老師開輔導班一樣,懂吧?」

「研學團」嚴重干擾正常辦公秩序

而這些研學團所到之處,正常辦公秩序被嚴重擾亂,附近樓宇內的辦公人員不堪其擾。

「前幾天亂到啥程度?大廈里外全是人,樓道里都站滿了,吵鬧喧譁;每天幾千人來樓里上廁所,每個樓層的廁所污漬滿地,保潔都進不去;路被堵得水泄不通,車都沒法通行。」清華科技園創業大廈內一位企業辦公人員蔣先生(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這種情況從六月底開始,已持續近半個月。

記者從創業大廈物業了解到,這棟樓里基本都是小規模科技公司,辦公室都不大,有些公司搬走後空出一些房間,房東就出租給這些為研學團提供教室的人。由於大廈里的每個房間都是私有產權,物業沒有權力阻止業主出租。「突然一下這麼多人,大廈確實承載不了。」

近日,研學團遊客在清華科技園內某辦公樓下聚集。受訪者供圖

據悉,多個相關部門近日已到現場聯合執法,與涉事公司進行交涉溝通,對上述亂象加強規範管理。同時,物業增派了大量人力在大廈內外維持秩序,讓大家不要大聲喧譁,且不乘坐電梯(避免造成正常辦公人員無法使用),保潔人員數量增加了一倍,加強衛生間保潔。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研學市場急速升溫。該行業目前准入門檻極低,各類教育機構、旅行社都來「爭搶蛋糕」,市場魚龍混雜。而監管方面仍存在盲區。該行業經營內容涉及教育、文旅、工商、科技等多個領域,當前相關政策並沒有統一而明確的監管部門及規範標準。

今年7月7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23年中小學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會同相關部門加強對重點公共場所的管理,為中小學生提供安全有序的活動空間,會同街道(社區)和共青團、婦聯、工會等部門,在暑期面向中小學生組織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要督促家長切實履行好監護責任,理性看待、慎重選擇夏令營、研學、遊學和校外培訓,防止侵害學生合法權益、危害身心健康事件發生。

國家旅遊局2016年發布的《旅遊行業標準研學旅行服務規範》明確,研學旅行的組織應包括主辦方、承辦方、供應方,其中主辦方是有明確研學旅行主題和教育目的的研學旅行活動組織方,承辦方則為與研學旅行活動主辦方簽訂合同,提供教育旅遊服務的旅行社。

7月11日,北京市文旅局發布《暑期出行溫馨提示》,指出由於「研學」旅行涉及多個監管部門,提供的主體也比較多樣化,因此要注意是否有打資質「擦邊球」的情況。如果是選擇旅行社提供的「研學」產品,按照《研學旅行服務規範》的要求須提供研學旅行產品說明書,其中必須要有研學旅行安全防控措施、研學旅行教育服務項目、評價方法以及未成年人監護辦法,既要保證參與旅行的未成年人的安全,又要保證「研學」的內容和質量。

我國旅遊法第三十二條明確規定,旅行社為招攬、組織旅遊者發布的信息,必須真實、準確,不得進行虛假宣傳,誤導旅遊者。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做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我國廣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構成虛假廣告。

北京至普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主任律師李聖指出,研學本身是有意義的,但不排除一些機構拿捏住家長,把「名校游」變成「到此一游」,實際內容與廣告宣傳不符,研學機構使用誘導式宣傳,省略、含糊關鍵信息,使得消費者對真實情況產生誤解,有虛假宣傳的嫌疑,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研學機構介紹的服務及路線不能存在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內容,否則應承擔相應的民事和行政責任。

「渴望走進名校參觀的遊客可以自己預約入校,校園參觀不收取任何費用,拒絕提供參觀服務的有償行為。家長們應該理性看待並參與研學項目。若遭遇虛假宣傳或侵權行為,可向行政部門投訴或者向法院提起訴訟。」李聖表示。

━━━━━ ━━━━━ ━━━━━

最近微信改版

經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推送

星標「剝洋蔥people」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 ━━━━━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68c0a4617e87cad8fb291b08ac00f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