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3月份車市「價格戰」的打響,終端市場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冰點價」,無論是燃油市場,還是新能源領域,幾乎每個月都有品牌推出「限時優惠」的價格刺激。
不過,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優惠固然誘人,但摸不准行情發展和車企動態的准車主們,往往堅信「等等永遠不虧」。事實證明,為了達成年銷目標,或者說是與去年銷量持平,不少車企都在年底逐步擴大優惠力度。關於這一點,從1-10月份的零售銷量持續環比增長上,便能夠得到證明。
轉眼間臨近年底,即便是仍有所猶豫的消費者,考慮到提車周期,如今也開始紛紛下單。就拿11月27日-12月3日品牌終端周銷量榜單來看,這周總銷量為53.11萬輛,新能源銷量19.74萬輛,環比同期的41.05萬輛、16.85萬輛均有所上漲;但新能源滲透率37.17%,環比同期的41.04%有所下降。那麼,哪些品牌車型更受消費者歡迎?下面的數據無疑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誠然,在新能源周銷量榜單中,比亞迪是毫無懸念的「霸主」,但擴大到品牌周銷量榜單的範圍,大眾則憑藉微弱優勢領先比亞迪,以56676輛的成績位列榜首。在11月最後一周中,速騰、朗逸迎來銷量爆發,周銷量均超過9000輛,而邁騰和帕薩特也不錯,周銷均在5000輛以上;另外,途觀L也實現了周銷量0.41萬輛,算是正常水平發揮。
緊隨大眾之後,則是被視作「國產車之光」的比亞迪,得益於終端優惠的刺激,其周銷量54812輛,實現了明顯提升。不難發現,如今的比亞迪已形成規模化效應,即便拋開產品力不談,比亞迪車型的保值率、品牌背書以及服務保障,均能令消費者吃下一顆定心丸。正如那句話所說:不是新勢力買不起,而是比亞迪更有品價比。
此外,相較於市場傳聞「日系車不行了」,豐田和本田分別以周銷45808輛、31970輛的成績位列第三、四名,而日產也以18882輛的成績擠進榜單,位列第九名。顯而易見的是,包括凱美瑞、CR-V、軒逸等同級標杆車型,依舊有著明顯的銷量潛力,雖說網絡上不見這些車型的車主發聲,但他們卻是用真金白銀來買單。新能源產品固然重要,但燃油市場的份額,還是包括日系在內的合資品牌的最大保障。
除此以外,作為自主品牌的佼佼者,長安和吉利的周銷量均在2萬輛左右,分別位列榜單第五名、第七名,二者的共同點在於,均基本奠定了燃油+新能源「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格局。寶馬以周銷量20098輛位列第六名,成為豪華陣營的「獨苗」,而除了燃油市場以外,包括寶馬i3、iX3、iX1等純電車型也逐步躋身主流選項。當然,還有別克和五菱,二者周銷量均超過1.8萬輛,也算是不錯的成績單。
總的來說,從11月份最後一周開始,車企便正式進入「戰鬥狀態」,如何在競爭白熱化的市場格局中脫穎而出,需要「限時優惠」的助力,但也不能將希望完全寄託於價格的讓利。當然,至於應該買哪款車型,親身體驗、貨比三家,遠比道聽途說和只看價格更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