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價值線
欄目 | 深度
作者 | 邊江、南山
編輯 | 風飛揚
價值線導讀
最近一段時間,新能源儲能的一個分支——家庭用戶儲能,在全球市場突然爆火。
「正像90年代的空調」,有市場資深人士給了家用儲能作出這樣的比喻。
這背後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其在海市場如同90年代空調般正走進千家萬戶;另一層含義,則指的是家用儲能的外形逐漸跟一台櫃式空調的體積相當,家用一體機逐漸成為趨勢。
我們看到,當下家用儲能具備滲透率低、海外政策扶持力度大、客戶需求高的機遇,在歐洲、美國、日本、澳洲等電價較高的已開發國家具備良好的經濟性、需求的剛性、較強的支付意願和價格接受程度。
同時,在全球能源價格大漲的影響,家用儲能市場在歐美呈現爆發趨勢,尤其歐洲家用儲能一枝獨秀領跑全球。
退回90年代,空調讓格力電器崛起,持續成長了20多年,成為全球化有影響力的公司。
當下,家用儲能同樣會是一個長坡厚雪的賽道嗎?這將帶給A股投資者帶來哪些機遇?
家用儲能率先突圍,資本市場聞風躁動
由於缺乏清晰的商業模式,儲能行業此前一直被盈利難的問題困擾。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2》指出,「儲能行業在2021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炙手可熱的投資高潮」,但「已投建儲能項目大多還未形成穩定合理的收益模式」,「很多中小企業仍然舉步維艱」。
海通證券5月26日發布研報認為,儲能在發電側和電網側仍面臨著明顯的盈利困局,即投資收益率過低,這是阻礙行業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原因。光大證券指出,國內在「新能源發電+儲能」未達到平價之前,儲能的發展很大程度依賴於政策的扶持和補貼,若「新能源發電+儲能」不能與火電電價抗衡,將會影響對儲能的需求。
但在目前能源供應緊張、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家用儲能無疑是率先突圍的一環。全球企業正加速了家用儲能領域的競逐。
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家用儲能產品出貨前三名分別為特斯拉、LG化學和派能科技,占比分別為15%、11%和8.5%。2020年,這個數據又進行新一輪刷新,全球家用儲能產品出貨排名前五變更為特斯拉、派能科技、德國Sonnen、LG化學、以及中國的沃太能源。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家用儲能領域,特斯拉憑藉突出的產品實力和品牌效應,在全球家用儲能市場中占比15%,其次是派能科技(2.62%),占比為13%,這中間的差距逐漸在減少。
而在家用儲能滲透率比較高的德國,家用儲能市場占比最高的品牌Sonnen,其次為比亞迪(5.63%)。可以看出,特斯拉、派能科技、Sonnen、比亞迪、LG能源等中外企業在全球家用儲能市場競逐開啟加速度模式。
風口之下,派能科技最近快速成為A股市場的「寵兒」。7月15日,派能科技收盤價價為426.01元。過去四個月,派能科技從112.41元/股上漲至426.01元/股,漲幅279%。此外固德威、錦浪科技等家用儲能股同樣迎來了一波大漲。
身為中國家用儲能「一哥」的派能科技,在全球出貨量占據全球第二,僅次於全球家用儲能榜首——特斯拉Powerwall。
有機構稱,在碳中和發展大趨勢下,家用儲能將成為新能源行業繼風電、光伏、電動車之外的第四條高速增長的賽道。
為何突然爆發?技術、成本和需求!
其實,家用儲能並非「新玩意兒」,為何在當下突然爆發呢?
從供給側來看,技術的變革讓產品的便捷度和實用性大大提升。
隨著鋰電池技術的升級進步,以及大規模商業化運用下的成本持續降低,這些都為便攜儲能產品的爆發提供了條件。據了解,儲能電池能大規模生產,離不開鋰電池技術突破帶來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以特斯拉為例,2008 年推出的第一輛電動汽車 Roadster,使用電芯能量密度大約只有 55Wh/kg,但到了 2020 年推出的 2021 款 Model 3,使用電芯能量密度已超過 300Wh/kg。
與此同時,隨著鋰電池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和研發投入增加,雖然鋰礦價格高居不下,但是鋰電池組的平均單位成本整體還是呈現持續下降趨勢。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數據顯示,鋰電池組的平均單位成本已由 2013 年的 684 美元/kWh,下降至 2021 年的 132 美元/kWh,降幅高達 80.70%。成本下降也進一步推動了家用儲能產品的鋪開。
家用儲能火爆的深層原因,更主要來自於需求端。
一方面,歐洲電價上漲明顯,俄烏衝突加劇了歐洲能源危機。歐洲能源價格已突破200歐元/MWh,歐洲天然氣價格自2020年以來漲幅已經超過8倍。
低廉的光儲成本使得歐美消費者幾乎3-5年之內就能收回投資成本,家用儲能在2021年以來,在歐美市場以每年翻倍的增速呈現爆髮式增長態勢。
2021年歐盟27國新增光伏併網25.9GW,為家用儲能提供良好的條件。
當前家用儲能的典型使用場景為與戶用光伏搭配形成家用光儲系統。據測算,相比未配備光伏、儲能系統,同時配備了光伏和儲能設備十年期節省電費12673.64歐元,投資回收期為5年;而僅安裝光伏系統節省電費僅4816.87歐元,光伏+儲能方案具備高經濟性。
歐洲近年來家用儲能增長迅速。據統計,歐洲家用儲能的90%以上份額集中在前五大國家——德國、義大利、英國、奧地利、瑞士。其中,德國是歐洲最大的家用儲能市場。
總體而言,歐洲家用儲能市場爆發主要還是依託其優秀的經濟性。
另一方面,美國家用儲能需求也上升迅速,特斯拉等巨頭進一步提高家用儲能的經濟性。相關數據顯示,2021-2026年總新增裝機將達到63.4GW/202.5GWh,其中家用可達4.9GW/14.3GWh。
近期,特斯拉與美國加州公共事業公司PG&E合作創建新的虛擬電廠(VPP),向符合條件的Powerwall用戶提供2美元每kWh的報酬激勵。據悉,將有5萬個Powerwall用戶符合補貼條件。
根據市場電力需求情況和Powerwall用戶數量來預估的話,不論他們在任何地方,每一次電力調度,他們都能有10-60美元的收入。家用儲能的經濟性在美國市場也將進一步凸顯。
家用儲能的「坡」到底有多長?
都說2022年是儲能市場爆發元年。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一判斷已經得到了驗證,尤其是家用儲能方面。那麼,從更長期的角度來看,家用儲能的「坡」到底會有多長?
還是從需求端和供給端兩個方面來看。
需求端方面,由於當前成本下家用儲能只有與戶用光伏配套才具有經濟性,因此首先考慮戶用光伏的需求情況。據Infolink統計,預計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四國的戶用光伏滲透率分別將從2020年的3.3%、11.1%、11.1%、21.1%提升至2025年的6.6%、21.5%、15.8%、34.0%。
戶用光伏滲透率提升的同時,光儲一體化在戶用光伏中的滲透率也在提升。到2025年,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的光儲一體化滲透率將分別將從7.6%、20.8%、17.2%和3.8%大幅提升至18.8%、46.6%、38.5%和8.4%,都是翻倍以上的提升。
總的來看,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的光儲一體化滲透率將從2020年的0.25%、2.39%、1.75%、0.80%提升至2025年的1.24%、10.02%、6.08%、2.86%,提升幅度分別達4.96倍、4.19倍、3.47倍和3.58倍。
除了滲透率的提升,電動汽車等用電設備的增加也將驅動居民人均用電量的增加,繼而推動單個光儲系統功率的提升,從而帶來更大的行業增長空間。
國海證券以上述分析為基礎,對美、德、日、澳四國未來四年家用儲能的市場需求做了如下預測:
據此測算,2021年到2025年,上述四國家用儲能市場空間年均增速高達近60%。
再來看供給端。
供給端的看點主要是降本。由於儲能系統主要是電池和變流器,因此這兩行環節的降本又是重中之重。
電池方面,目前的電化學儲能主要用的都是鋰電池。但由於下游電動車市場超高的景氣度,今年以來無論是三元正極還是磷酸鐵鋰均處於價格高位。不過,隨著鋰鹽廠的大幅擴產,供需格局將從2023年開始逐步改變,成本下行是大機率事件。
變流器方面,當前變流器最核心的部件IGBT對技術要求非常高,幾乎完全依賴于海外半導體巨頭,因此成本也較為昂貴。未來,在國產替代的機遇下,隨著國產IGBT廠商的崛起,IGBT和變流器的成本也將逐步改善。
當儲能總體成本下降後,不僅僅是光儲一體,單獨安裝家用儲能也將開始變得有經濟性,這將為家用儲能開闢新的增長曲線。
如何抓住投資機會?
那麼,該如何看待A股家用儲能的投資機會?
從大的市場空間來看,除了前文分析的未來家用儲能的總體市場空間增長以外,國內儲能企業還有進一步提升海外滲透率的潛力。因為在全球家用儲能裝機規模最大的兩個市場美國和德國(2020年合計裝機占全球比重達48%),國內儲能企業的滲透率並不高。
比如德國市場,市占率前四的企業占據了72%的市場份額,但只有比亞迪殺入前四。
美國市場更加誇張,特斯拉一家獨大,占據了73%的市場份額。
因此,儘管派能科技等國內家用儲能企業已經在海外市場取得了很大的市場份額,但仍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具體到公司層面的投資機會,由於儲能電池和變流器占據了儲能系統80%的成本,因此機會主要在這兩類企業中。而這兩類企業中,按照具體涉及的環節又可再細分為以下四類公司。
一是只提供電池電芯的企業,如鵬輝能源、億緯鋰能、瑞浦能源;
二是不僅提供電芯,還覆蓋了模組、PACK環節的儲能系統提供商,如派能科技、比亞迪
三是只提供變流器的企業,如錦浪科技、德業股份。
四是提供系統集成服務的變流器企業,如固德威、陽光電源。
無論是以上哪種類型,關鍵看三點:
一是儲能占公司營收的比重有多大。如比亞迪、億緯鋰能等,其業績主要還是靠汽車,儲能業務的彈性就沒那麼大。
二是看海外收入占比有多大。因為家用儲能中短期的機會還是在海外,所以誰在海外有最好的渠道,最先獲得當地消費者的認可,形成品牌效應,誰就有可能占得先機。
三是看業務覆蓋的範圍。總的來說,覆蓋了PACK環節的儲能系統提供商,要比單獨提供電芯的企業有更高的毛利率;做集成業務的變流器企業,其毛利率也要比單獨銷售變流器的企業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