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最終還是要惠及國家百姓

2019-07-30     中國發展50人智庫

原標題:創新現代金融 惠及國家百姓

任玉嶺 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務院參事、第九、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智庫》、《國家智庫》主編、中國發展50人智庫成員


今天很高興到深圳來出席「2019全球金融科技產業創新論壇」,根據會議安排時間,我在這裡講三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強盛與幸福的重要支撐和保證。

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和中華民族走過的5000年的歷程,十分顯然的是創新對人類進步起到了重要的牽引和推動。人類社會的每一步發展,都與人類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的創新分不開。

公元前2000年至3000年,世界上出現了四個文明古國。一是非洲尼羅河流域的埃及,二是西亞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倫,三是南亞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四是東亞黃河流域的中國。它們之所以創下了文明古國的輝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是與它們在天文學、曆法、數學、醫學、文學、建築、水利、冶煉技術方面的創新分不開的。

世界上的生產力高潮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中國的輝煌時代,由秦漢到宋元經久不衰,帶來了絲綢之路的繁榮,這是與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的催生和那個時代占世界70%以上的發明創造都在中國產生分不開,正如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所講「3-13世紀中國保持一個讓西方人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

世界第二個生產力高潮是英國的產業革命。18世紀,英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產業革命,蒸汽機的被發明,不僅助推了生產體制的變革,也促進了紡紗機、火車、輪船等大機器的革命,英國也因此壯大了實力,並成為「日不落帝國」。

世界第三次生產力高潮即德國的化工技術革命。當英國產業革命達到高潮時,德國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德國為了擺脫落後,大批留學生到英國留學,當李比希、霍夫曼回國後,圍繞德國需要的農業肥料與煤化學進行研發後,做出了煤化學、農業化學、有機化學的巨大成就,使德國的發展找到了戰略突破口,染料工業、合成橡膠、油漆製品走向世界,使人類進入了化學合成時代,1895年,世界的經濟中心由英國轉移到德國,德國用40年的時間實現了工業化。

世界的第四次生產力高潮是美國的電力技術革命。這個時間是1879到1930年。此前歐洲大革命失敗後,一大批法國人、德國人、奧地利人、義大利人、俄羅斯人移居美國,這成了引進人才和技術、發展經濟與科技的突擊力量,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狠抓機械技術創新與電力技術革命,特別是愛迪生的諸多發明,及他1882年建成的世界第一個發電廠,帶來了美國經濟的繁榮。尤其是石油和石油化工等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使美國成了世界最強大的金元帝國。

第五個生產力高潮應該包括有二戰後的日本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亞洲四小龍」及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是靠政策上的對外開放及科技上的引進吸收和創新的推進,而得以崛起的。

從以上對世界歷史的回顧,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經濟的發展,實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與幸福指數的改善和提升,必須有創新的支撐和推動。中國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四十年對國外技術裝備的大量引進和吸收,我們會有很多產業還會是空白,就不會有第一製造業大國和220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出現。沒有大量的人才培養和研發,也不可能有我們的航天、登月、高鐵、航母以及北斗、天眼等的技術走在世界的前列。當然沒有創新也不會有人民生活的大改善和中國在世界上地位的大提升。

為此,習近平主席立足世界,放眼未來,提出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不論是哪個國家和民族,也不論是哪個行業和企業,要想做強做大,要想前進取勝,就一定「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

第二個觀點:當今金融科技的創新正遇上前所未有的新時代和新機遇。

當今時代,是全球化時代和網絡化時代,這「兩化」時代的到來,引發了知識的快速產生和傳播,也引發了各行各業之間與各個國家之間的競爭更激烈。

金融業也是一樣,「兩化」時代的到來和激烈競爭的存在,不僅對金融科技的創新提供了更多需求和市場,也為金融科技的創新提供了眾多技術和條件。使金融創新進入了新時代。

金融創新的新時代,也就是「網際網路+金融」的新時代,以雲計算、大數據為基礎的網際網路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既為金融服務業態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為金融科技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帶來了場景化、平台化、智能化、多樣化的發展前景。

首先是移動金融的誕生和發展,為金融科技創新開闢了廣闊的天地。移動金融是用移動網際網路等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總稱。它是網際網路技術形式與金融內容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融合發展的金融業態的創新典型。移動金融服務隨著手機客戶的增多(即移動終端數量的增加)和它具有的便捷性、高效性,必將使移動金融成為金融活動的主流和新業態。在中國作為移動金融的淘寶網和支付寶、微信等,他們都為方便群眾的生活,推進網際網路+金融的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要真正實現隨身金融、隨時金融、隨處金融,人在哪裡,金融服務就能延伸到哪裡,做到手機就是移動銀行,手機就是支付帳戶,手機就是理財專家,使手機能夠滿足存貸匯、支付轉帳、證券投資、保險代理、財富管理等需求,這還需要進一步搞好科技創新,促進智能終端技術的拓展及APP軟體功能的匹配等。

其次是雲金融創新機遇,雲金融是基於存儲能力和雲計算方法開發應用的金融產品及服務的新金融形態的總稱。雲金融能夠改變傳統金融的風險定價方式,提高風險測定效率,極大的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有效降低金融中介的交易成本。雲金融,一方面可把金融企業的數據、信息、資源在雲端聚集整合,進行雲交易和雲監控。另一方面,雲端分布式計算可極大提高運行效率和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雲金融的特點是可創造小微金融乃至普惠金融的有效形式,是實現金融服務民眾,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有效平台。

雲金融可以透過物理網點,虛擬網絡和行動網路,構建覆蓋全國城鄉的全方位的服務網絡體系,大大改善城鄉金融服務的巨大差距,消滅無金融服務的村鎮,消除金融服務盲區,實現全範圍的金融服務均等化和實現服務民生的雲端化,可提供便捷小額貸款,方便繳納煤、水、電費用等的金融服務。

第三是大數據金融創新機遇。大數據金融是網際網路金融到雲金融的過渡形態。大數據金融的典型特徵是將金融活動轉化為數據處理活動,大大降低人為因素的干擾,大大提高風險評估與風險預警能力。

未來大數據會應用到股票、債券、基金、外匯、保險等領域,這些細分領域會不斷融合,形成大數據金融產業鏈。大數據金融產業鏈羅集的數據達到一定規模後,就會湧現出新的金融特徵,新的金融服務和新的金融需求。

其四是區塊鏈金融創新機遇。區塊鏈金融發展之快出人意料。只是前兩年一些人把區塊鏈視作比特幣,作為一夜暴富、謀取暴利的手段,出現了短期行為和詐騙現象,扭曲了人們對區塊鏈的認知。事實上,區塊鏈是可用於很多領域的網際網路的一個獨立分支,必將促進網際網路的進一步發展,甚至會帶來網際網路的革命。

區塊鏈+金融是區塊鏈的重要應用,區塊鏈金融一定會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金融業在大規模處理價值的流通中,為防範風險,對價值信息的可靠性、穩定性及交易的安全性,便捷性有剛性需求,而目前金融系統普遍採用的是中心化中介系統,以中介擔保方式實現安全需求。這個中心化中介的問題,一是一旦遭受攻擊就可全面崩潰,二是難以解決內部人通過篡改、隱瞞信息獲取非法收益,由此提高了監管成本,制約了金融發展。而區塊鏈金融完全可以通過信息記錄方式的創新,去除傳統的中心化中介,而且可以保證不發生信息篡改,編程開源,點對點高效傳輸,並確保隱私的保護,做到金融的絕對安全和交易便捷等。

作為金融科技創新的機遇,應該還有很多,以一帶一路為中心的對外擴大開放,以鄉村振興為中心的中國城鄉統籌及城市化的推進,以高鐵發展為中心的交通條件優化及物流業的發展,以製造業2025規劃為中心的中國供給側改革及高質量發展,以「兩山理論」為中心的環境治理與生態建設,以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為中心的平衡發展與充分發展的推進,以廉政建設為中心的稅制改革及財政管理等都對金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要求,創造了新機遇。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機遇,就是中國的手機數量已超過14億,中國已有65%的人加入了網際網路的應用行列,作為移動金融載體的智慧型手機數量之多,位居世界首位,這既是中國金融科技創新的必備條件,也是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大有可為的優勢所在。

第三個觀點:金融科技創新要立足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惠及國家與百姓。

習近平主席在瑞士召開的達沃斯論壇上講到,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很好的時代,也是一個很壞的時代。好就好在,這個時代知識爆炒、文明提升、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快速推進。壞就壞在,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1%的人占據90%的財富,20%的人消費著80%的資源。恐怖主義不斷發生,難民潮此起彼伏。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能更好」。為了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好,必須堅持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發展方針,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著力解決好公平正義問題。

據此,我認為金融科技創新,也需按照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要求,確立問題與目標雙重意識,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統一起來,作為金融科技創新的最終目標。

為此,世界的金融創新,在當今要關注和解決布雷頓森林體系被打破後的遺留問題。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美元匯率是同黃金的儲備緊密掛鉤的,政府在印製貨幣時是受其所持有黃金的價值制約的。政府的開支能力也因此受到限制。而1971年8月15日,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美元已不再同黃金儲備掛鉤,因此,出現了美元製造的隨意性。可以「無中生有」的推進「量化寬鬆」,製造財政所需要的貨幣。這樣,作為儲備貨幣的美元,就可以藉助貿易逆差,向國外輸出美元。如此,便使美國的財政赤字=美元發行=美國國內私人部門盈餘+美國對外項目逆差。這就改變了原先貿易順差獲得逆差國的主權貨幣,可以獲利的原則,而今作為逆差國的美國才是獲利者。正因為這樣,美國高度重視「去工業化」和金融化,其根本邏輯便在於此。作為金融科技創新,一定要關注和解決好這個問題,從而減少世界各國因貿易順差於美國而遭受損失。為促進普惠、平衡、共贏發展作出貢獻。

中國的金融科技創新,還要堅持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方向,助力高質量發展。所有的金融科技創新,都要為降低成本,節約資源,減污染、提效率,增效益服務,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要堅決改變重大輕小,重富輕貧、重錦上添花輕雪中送炭的金融創新的慣性路徑。要立足為廣大人民服務的目標,搞好普惠金融的發展,加強對欠發達地區和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服務,降低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並需解決好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業務流程,讓老年人享受到移動金融的便利。

我們的金融創新還需要增強家國情懷。使金融的創新要更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為國分憂,為民解難。要學習華為任正非立足中華有為,強化競爭意識。當華為的技術即將與世界爭鋒的時候,他就知道前面可能會有一場惡戰,於是他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將營業額的10%投入到科技創新上。為了晶片的研發,他在15年前找到自己的部下,給他2萬人,4億美元,要他擔當起這一任務。為了創新,他把19萬華為人的一半投入到研發當中,並十分重視靠人才取勝,為晶片,他砸下700名數學家,800名物理學家,120名化學家,6000名基礎研究專家,華為有60000名工程師,有10000名博士。這次中美貿易戰美國在加拿大抓了任正非女兒孟晚舟,並且在「實體清單」中明確不得給華為提供晶片和軟體。但華為不僅沒有倒下,反而更加振作,加快了5G研發步伐,並在世界產生了影響。這都與華為要使中華有為及任正非的家國情懷分不開。

金融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的命脈和心臟。金融創新把握好方向,作出成績對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無比重要。衷心祝願金融創新能夠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為國家的發展作出大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eGaQWwB8g2yegNDLj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