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快誰不會?一台10萬的純電動車都能跑到7秒。
所以我們看,一台10萬多的純電動車做到8秒的加速成績,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原因很簡單,電機的優勢就是「瞬時最大扭矩」,所以其能夠在瞬間爆發出最大的推動力。
如此一來,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電動車企業說自己的產品加速有多快,但我還是想說一件事兒,電車的加速快,只是快而已,快不代表性能,更不代表操控。
電車的快,另一種屬性是穩。
一方面電車要比同尺寸的燃油車更重,普遍重了50%左右,因為電池包的質量往往能夠達到500kg以上,如此之大的配重放在底部,重心低自然更穩。
另一方面電車的電控系統更有優勢,本身就是電機驅動,對動力的分配是毫秒級,並且電車普遍自動駕駛輔助能力非常強,主動剎車、車道偏離等配置的「標配」,快的同時的確更加安全。
可以說,電車天生就有快而穩的優勢,但這不代表電車就是性能車。
性能車有兩個核心的指標,一個是綜合路況下都很快,另一個是耐久性非常強,這兩點都不是電車能做到的。
首先沒辦法做到的就是彎道同樣很快,懸架、前後配重、輕量化都是電車的軟肋,電車加速快靠的是電機優勢,但結構可以說沒有任何優勢,尤其是動不動就兩噸以上的車重。
不是說車重不好,而是車重之後對所有的零部件都是負擔,尤其是電池系統。
就算一台電動車配備了100kWh的電池包,CLTC的成績是600km,但其實激烈駕駛情況下續航能夠有50%已經是極限,而且電機散熱是一個大問題,截止到目前我還真沒見過有幾個純電車型在頂級賽事中做出成績。
甚至純電車型連勒芒、環塔的路線都很難走下來。
除了補能是一個大問題之外,另一個問題是可靠性很難在高強度用車環境中做到保持統一標準,散熱、電機、電池以及各種障礙物的問題,讓電動車退散的干擾因素太多。
所以說,電車的快只存在於紅綠燈下,市區內電動車可以炫耀下自己6秒甚至4秒的加速能力,真正在賽場上還是需要內燃機,甚至PHEV和REEV這些混合動力系統也無法拿出成績。
不過電機的出現還是讓很多人享受到了加速的樂趣,比如說一台30多萬的Model 3 performance,加速性能能夠做到4秒以內,在紅綠燈路口是200萬以內所有燃油車都無法追趕的選手。
但也僅此而已了,理性看待電動車的加速,一台車的加速在8秒左右已經很快,可以滿足日常起步、超車,5秒以內的加速是很多人都駕馭不了的。
過快的加速會降低事故的門檻,也會給一部分消費者帶來災難,所以我們也一直說,過快的加速成績未必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