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常侍之亂後,假如失敗的是董卓成功的是丁原,會不會有十八路諸侯討丁之戰?

2023-10-26   尋根拜祖

原標題:十常侍之亂後,假如失敗的是董卓成功的是丁原,會不會有十八路諸侯討丁之戰?

可以很肯定地說,十八路諸侯「討丁」的情況絕不會出現,因為丁原不可能扮演董卓的角色,我們不能粗暴地以「天下烏鴉一般黑」一概論之。

漢靈帝駕崩後,大將軍何進與妹妹何太后,在如何處置宦官集團的問題上產生嚴重的分歧,何進在袁紹的慫恿下堅持要殺光宦官,而何太后卻認為自己需要宦官,堅決不同意。

沒有何太后的允許,何進也不敢貿然行事,這急壞了袁紹。於是袁紹做了一個徹底推倒東漢帝國大廈的舉動——兵諫,引地方兵馬進京逼迫何太后就範。

對袁紹的玩火行為,何進的智囊團,包括曹操、陳琳等人都不同意。

曹操說:「宦官集團其實就那麼幾個領頭人物而已,殺了他們就行,根本沒必要殺光宦官。」陳琳說:「以大將軍的權勢,滅宦官如同大火燎毛,引外兵入京如同將刀柄授人,事有不成必定引發禍亂。」

但何進被袁紹蠱惑,竟然真的發出命令,徵調泰山郡太守王匡、東郡太守橋瑁、并州刺史丁原、前將軍董卓四路大軍進京。

需要補充交代一下的是,此時董卓剛剛被任命為并州牧,而丁原則轉任武猛都尉、執金吾。

丁原在史書上的記載很少,據《三國志》記載,他是泰山郡人,「本出自寒家,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為南縣吏,受使不辭難,有警急,追寇虜,輒在其前。裁知書,少有吏用。」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丁原出身寒族,他短於謀略,長於騎射,有責任有擔當,作戰勇猛,曾經在平定地方寇亂時立下戰功。

丁原手下有三位猛將,名氣都遠比丁原還要大。一個叫張楊,此人後來降了董卓,董卓死後他護衛漢獻帝東歸洛陽,後來被部下殺害。第二位就是後來歸了曹操的名將張遼;第三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呂布。

四路人馬最先抵達的就是丁原,他奉命在孟津渡縱火,製造出大兵壓境的勢態,以恐嚇何太后。

果然,何太后怕了,下旨令張讓、趙忠等人全部出宮。很顯然,何太后希望各退一步,同意解除宦官們的權力,並將他們逐出宮,但不希望殺害他們。而袁紹卻得寸進尺,非要殺光宦官。

這個舉動終於釀成了大禍,走投無路的宦官們發動了「十常侍之亂」,殺害了何進。袁紹、袁術等人得知何進遇害,於是便率領大軍殺進皇宮。

在這場慘烈的殺戮中,宦官幾乎被殺盡,皇宮一片火海,而何太后則帶著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逃出洛陽。

很不巧,他們一行被城外的董卓守株待兔了。於是董卓以武力挾持天子,瞬間從一方軍閥搖身一變成了掌握帝國軍政大權的大佬。

這個意外的變故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包括丁原。不久就發生了董卓誘使呂布殺害丁原,併吞並了并州兵馬的事。

董卓為何要殺害丁原呢?史書沒交代,《三國演義》打了個補丁,說丁原跟董卓發生了軍事對峙,威脅到了董卓,因此遭遇了毒手。

我覺得這個補丁打得好,比較符合歷史。那時候董卓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但他的兵力其實並不多,只能讓手下夜間悄悄出城,早上大張旗鼓進城的方式,造成人馬很多的假象。

那時候丁原是唯一一支進入洛陽的地方勢力,只有他有能力對抗董卓。董卓殺了丁原,不光解除了外部威脅,還可以兼并他的武裝來壯大自己。

可惜的是,丁原對呂布掏心掏肺,卻不料養的是一頭白眼狼。

丁原一死,再也沒人能制約董卓了,於是他痛下殺手,先後殺了何太后、少帝,將朝政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玩火自焚的袁紹則被逼得逃出洛陽,跑到東郡自謀出路去了。

那麼,丁原為何要對抗董卓呢?跟董卓聯手豈不更好?說不定趁亂做掉董卓,他不就是「翻版的董卓」嗎?要是那樣的話,十八路諸侯「討董」或許就變成了「討丁」。

這是一種典型的生搬硬套,因為丁原不是董卓,也永遠不可能成為董卓。

政治立場,決定了丁原不會是翻版的董卓

丁原原本只是一名小小的縣吏,因為作戰勇猛得到提拔,並被調往并州任職。原并州刺史在與匈奴人的作戰中犧牲後,丁原接任了刺史一職。

從一名小吏到刺史,這個跨度有點大,丁原為何升職這麼快?原因就是他「傍」上了大將軍何進。

後來,丁原將手下最得力的兩位戰將張揚和張遼獻給何進,前者幫何進在上黨募兵平定山賊,後者幫何進去河北募兵數千人,並帶回洛陽接受何進的指揮。

從這個細節可知,丁原很受何進器重,也對何進很忠心。另外,丁原從縣裡的小吏到地方大員,他始終在「體制內」工作,這一點跟董卓完全不同。

丁原是完全遵照朝廷的命令行事,而不是自作主張。董卓則不一樣,他早就失控了。漢靈帝臨終前要求董卓將原有兵馬交給皇甫嵩,只身前往并州接替丁原,而董卓竟然違抗聖旨,帶著原班人馬赴任。

董卓的這個行為無異於謀反,但漢靈帝無能為力了。途中董卓接到何進的命令進京,後來何進擔心董卓失控,令他在關中待命,他卻再次抗命,擅自率軍直逼洛陽。

所以,董卓作亂是有長期思想準備的,而丁原則是執行朝廷命令,他的立場告訴我們,哪怕丁原取代了董卓,他也不會挾天子以令諸侯。

庶族出身,決定了丁原是舊秩序的維護者

人在大利益面前會主動放棄嗎?真不能這麼說,因為丁原的這個立場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由他的出身決定的。

丁原是典型的寒門士族階級出身,即所謂的「庶族」。如果放在唐朝以後,他可以通過科舉出仕,但東漢的「薦舉制」已經淪落為豪門集團的內部遊戲,像袁紹這樣的豪族弟子天生就是做大官的,而丁原這樣的庶族卻入仕無門,只能附庸於豪門,靠「主公」們的賞識謀求出路。

這就是丁原忠於何進、袁紹的原因,這叫人身依附關係,那個時代的特徵。「主公」們的上限決定了庶族集團的未來,「主公」們的利益就是庶族知識分子們的利益。

所以,庶族階級雖然是豪門集團壟斷仕途的受害人,卻又不得不效忠於豪門集團,成了舊秩序的維護者。

這種畸形的格局直到晚唐時期才結束,那時候,藉由藩鎮的庇護,庶族階級才逐步走向獨立,並勇敢地站在豪門集團的對立面。

所以,客觀環境決定了丁原這樣的庶族階級就是舊秩序的維護者,而不是革命者和創新者。那麼董卓呢?他為何要站在舊秩序的對立面?

實力限制,決定了丁原沒有私人武裝部曲

東漢是以關東豪族為政治基礎的帝國,董卓是涼州地方豪族,根本不在朝廷的核心範圍內,不被關東豪族所接受。

前面我們還講過,董卓原本不是「體制內」的人,他的原始資本是家族的私人武裝,後來藉由朝廷的加持逐漸做大,成了涼州最強悍的軍閥。

私人武裝有個特點——只認主公,不認皇帝。這就是漢靈帝要調動董卓,並且讓他交出原有兵馬的原因,這種人早晚會禍害朝廷。

丁原不一樣,他的部下是朝廷的兵馬,不是私人部曲。但凡能做大的軍閥,必須要有唯命是從的核心團隊,就像董卓那樣。

丁原的悲劇就在於此,他不光沒有核心團隊,還是個外鄉人,在軍中的人脈關係還不如本地人呂布。

曹操也是庶族階級出身,他的成功也是得益於私人部曲,他先後三次回鄉募兵,這些從家鄉帶出來的家族弟子和士兵就是他的心腹。

所以,拿丁原跟董卓直接畫等號顯得太粗暴了,根本不可能出現十八路諸侯「討丁」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