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怡然 中國要發展新質生產力,6G技術需承擔底層基礎設施的角色,但這一技術面臨理論極限、高昂成本和靈活性不足的挑戰。9月24日,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宇紅在「未來啟航·6G創新發展論壇」上稱,6G正突破一個「不可能三角」。
黃宇紅解釋「不可能三角」稱,採用6G的行業用戶希望網絡更強、更經濟、更靈活。很多企業在信息化改造上預算有限,對價格比較敏感,同時又需要極致的網絡能力,包括速率和時延等通信能力的提升。另外,企業還需要網絡具有極高的靈活性和包容性,來適應生產中的特殊場景。
業界普遍認為,6G將在2030年開始商用,而2024年是6G從技術預研階段邁入實質性的標準化階段。
當前的一個共識是,6G要服務於各行各業,其通信性能必須大幅度優於5G。然而,隨著通信領域的基本原理香農定律正在接近理論極限,每提升一代通信技術所需的成本都變得更高。
香農定律描述了在有限的帶寬和一定的信號噪聲比下,信道能夠達到的最大信息傳輸速率是有限的。每一次通信技術的飛躍,如從4G到5G,都需要在頻譜利用、信號處理和網絡架構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進,這些技術提升需要產業投入巨大的研發成本和基礎設施建設成本。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在會上稱,社會總希望網絡的寬頻更寬、速率更高,但資源是有限的。5G網絡的功耗已經非常大,6G需要開發新的技術路徑來超越這些限制,這有待產業各方共同解決。
張平稱,在當前時段,6G技術的性價比的確非常關鍵。6G的定位已經明確,它將服務於各行各業,並成為中國新質生產力的底層基礎設施。要讓新質生產力企業用得起6G網絡,進而與6G形成實質性的生產關係。
中國移動研究院特聘院士王江舟在會上表示,6G是從單純的信息傳輸到全面的信息服務的一次重大技術轉變,6G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還要深入行業應用,提供更豐富和定製化的服務。
王江舟舉例稱,未來十年是低空經濟時代,大量飛行汽車和個人飛行器將作為新型交通工具進入城市。6G網絡需要具備感知能力,能對網絡中的一切物體進行高精度定位,並支持飛機與飛機、飛機與地面之間互聯互通。
張平舉例稱,未來大量智能機器人將部署在家庭和工業場景,這些機器人將具備更高級別的智能,並與人類進行更深層次的通信和協作,6G將為機器人提供一個智能連接系統。4G到5G這十年,人類社會從人與人的互動擴展到人與機器的互動,從5G邁向6G的十年,人類社會將實現從非智能到智能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