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山深處的千年苗寨,離廣東沿海的鵬城深圳,究竟要翻過多少座山,越過多少個湖?
寒來暑往,又是一年稻穀飄香、五穀豐熟的好時節。在黔東南三穗縣,金黃的稻粒鋪滿田野。今年,當地村民不光喜迎豐收,也迎來了一群從海邊趕來的「老朋友」,心手相連,再赴一場「山海之約」。
10月19日,康佳集團「山海之約」幫扶團隊從深圳出發,遠赴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用教育幫扶點亮孩童夢想,以實際行動助力貴州三穗、天柱兩縣鄉村振興。
「輸血」變「造血」,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山,寓意著大美貴州;海,寓意著來自深圳的康佳集團。
層層交疊的梯田隨著山勢綿亘蜿蜒,三回九轉的潺潺溪流與遠處苗寨的吊腳樓相映成趣。群山環抱,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早在2003年,康佳集團就與貴州結下了「不解之緣」,和三穗縣、天柱縣結為對口幫扶關係。多年來,康佳集團積極響應國家扶貧政策號召,履行國企社會責任,先後投入超過1500萬元的專項資金用於相關扶貧項目。
二十年的扶貧經歷,康佳集團見證了這一片水墨黔鄉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摸索出一條產業幫扶、教育幫扶、美育幫扶的融合發展新路徑。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離不開教育的保障。
為了助力鄉村振興長效發展,康佳集團一方面打好硬體基礎:將「數字化快車」開進了黔東南的大山課堂里,提供一系列多媒體硬體捐贈及線上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康佳集團將扶志、扶智與幫扶工作緊密結合,變「輸血」為「造血」,不斷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也是將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進行有效銜接的重要動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持續推動精準扶貧工作,康佳集團逐步建立起可長期動態跟蹤的幫扶機制,積極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帶動職工群眾共同參與到鄉村振興這一歷史進程中,以滴滴涓流匯成江海。
2022年,康佳集團幹部職工自願「請纓」,與三穗縣、天柱縣貧困學生建立一對一結對幫扶關係。上百名「援夢合伙人」們為大山學子插上「翅膀」,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走出大山。
10月20日,康佳「山海之約」幫扶團隊再次來到貴州,在三穗縣城關三小舉行「一對一」結對幫扶捐助儀式與美育教室揭牌儀式,通過教育幫扶這一「小切口」,挑好鄉村振興的「頂樑柱」。
一對一幫扶捐贈儀式前夕,康佳集團一行人深入三穗縣實地調研和走訪慰問,對受幫扶學生開展入戶走訪,了解孩子們的學習與生活日常,摸排一對一幫扶工作落實情況,向受幫扶的孩子們傳達遠在深圳的康佳員工對他們的關心與愛。
在走訪過程中,看著滿屋的獎狀與孩子自信陽光的模樣,康佳員工代表奚女士也表示:「通過這次走訪,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國家脫貧攻堅的力量,同時很開心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我們康佳員工能出一份力,我們的愛心能切實地幫助到三穗縣的孩子們,看到他們可以安心地學習、生活,我特別欣慰。」
一支畫筆挑起「山海情」
之所以重海洋,在它的廣浩無邊;重山嶺,是在它的高大綿延。
相比於硬體上的提升,美育一直是鄉村教育的薄弱環節。為助力鄉村基礎教育均衡發展,2019年,康佳集團聯合著名藝術家張春暘捐建了鄉村校園成長美術室,在孩子們的心中播種下美的種子。
「藝術的薰陶是獨特的,也是難以被其他學科所替代的。」2023年,繼寨頭村捐建第一所康佳成長美術室之後,康佳集團又在三穗縣城關三小捐建了第二間美術室,用五彩斑斕的畫筆點燃鄉村振興的新活力。
走進美育教室,牆上的一幅幅油畫映入眼帘,角落裡擺放的桌椅顯得有些雜亂。
「這說明我們的美育教室利用率非常高,它們真正地融入到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孩子們在這裡與畫筆、顏料一起度過了非常多的美好時光」,看到被油畫塞得「嚴嚴實實」的美育教室,康佳集團黨委副書記葉興斌難掩欣喜之情。
多彩的畫筆不僅勾勒出美麗鄉村的未來,也為大山學子架起通向大海的橋樑,這座橋樑不只跨越了山川異域,更跨越了時間的鴻溝。
孩子們手握畫筆,把油畫繪在田野上,讓願望在鄉野里迴蕩。不遠處,莘莘學子的朗朗讀書聲,隨著田間巷陌一路蜿蜒向遠方傳去。「我們深信,無論是一對一結對幫扶,還是美育幫扶,都是一份愛的體現,也會喚起更多愛的支持」,葉興斌說道。
而這,只是中國鄉村振興的絢麗畫卷一角。未來康佳集團也將持續深化特色幫扶模式,奮力書寫教育強國這一時代答卷,與黔東南州三穗、天柱兩縣山海相連,走出一條助力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