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下企業開發團隊如何才能體現價值

2023-08-12   CDA數據分析師

原標題:內卷下企業開發團隊如何才能體現價值

軟體即數字化系統,在企業整個數字化轉型建設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數字化的載體,是工具,用的好可以提升效率降本增效,用的不好就是怨聲載道勞民傷財,企業領導對其也是又愛又恨,有時又如同雞肋。眾所周知,軟體分標準軟體、定製化軟體兩種,前者只需企業花錢買了即用,而後者需按需訂製開發,要求更高,基於軟體技術的專業性,部分企業為了更好的讓其滿足數字化需求不惜重金成立了開發團隊,但效果也總是那麼差強人意,為什麼?周末老楊參加了本地的CIO沙龍活動,分享了關於如何體現開發團隊價值的話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建設過程中軟體系統應用及開發中的那些痛點:

無論是標準軟體還是定製開發的軟體,其生命周期無非都要經歷:業務需求調研、項目立項、系統實施、系統上線、運營維護、二次開發這幾個過程,可以說每個過程都充滿著風險,一個小問題足以讓項目延後或者爛尾,因此在整個項目建設過程中信息部門都要做好工作目標及應急預案。

標準軟體是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建設過程中應用最多的,其優勢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比如:功能相對全面成熟,拿來即用;而軟體公司也會提供配套的行業解決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提升企業的數字化管理能力;

標準軟體也會存在如下的問題:

第一,從需求角度講:

第三方軟體並不能100%滿足企業需求,很多企業為了一兩個功能滿足需求而去採購一套系統,結果導致80%的功能不使用白白浪費;

第二,從實施角度講:

由於實施人員的能力差異,對行業的熟悉程度,直接導致實施失敗、軟體項目爛尾的情況不在少數;

第三,從投入角度講:

購買第三方軟體並不能滿足全部應用需求,千企千面,還有一點企業的業務是不斷變動的,而軟體代碼是預先設定不可移動的,所以企業需不斷對軟體功能進行調整,以滿足當前業務需求,也就是二次開發,這一切需要費用,不斷的投入;而一旦使用某軟體產品一段時間,產生大量數據後,主動權並不在企業,要麼接受軟體公司的報價方案,要麼換產品,而更換系統的風險及時間方面的投入遠遠大於二次開發,所以企業只能被動接受,雞肋感滿滿;

第四,從服務角度講:

軟體原始碼並不在企業自己手中,任何軟體的修改在不考慮投入成本的前提下需廠家來解決,而廠家的服務響應時間一直為行業詬病,因為技術團隊在本地的軟體公司是少數,大多情況下與企業接觸的是一些技術實力欠缺的代理商;所以也造成了服務響應慢的問題;

第五,從集成角度講:

數字化建設一段時間後,企業會引進各種業務系統,這個時候數據孤島問題嚴重,企業又不得不投入另一筆費用去做各種系統的數據集成、做企業門戶建設,以保障系統之間數據互通,這個時候數據接口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某軟體公司不配合不提供某數據接口,或者為某數據接口漫天要價,對於企業而言只有鬱悶的份兒;

正因為標準軟體有以上的問題,企業為了打造一套符合自身管理特色的數字化系統,在實力允許的情況下不得不招兵買馬建立自己的開發團隊,這樣做的優勢在於:

1.量體裁衣,打造符合自身需求的業務系統,功能匹配度高,應用性強;

2.代碼在自己手裡,需求變動,隨時就改,;

3.服務上有需求馬上響應,同時自己公司的技術團隊又熟悉公司業務,溝通上不存在障礙;

4.有自己的數據標準,後期數據集成更方便;

但是企業擁有軟體開發團隊,數字化轉型建設自此會一帆風順嗎?

答案是:不一定!

因為企業即使有了軟體開發團隊解決了一部分的問題,但在團隊管理上、項目管理上、開發過程中、系統應用上仍然存在問題及難點,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將會使開發團隊陷入成本與價值的困惑。

在開發團隊的管理上存在的問題有:

1.人力資源成本投入過高;

2.人員更替易造成技術成果流失;

3.新進員工難以在短時間接手正常開展工作;

4.開發過程缺乏標準化管理,後期代碼將運維難;

5.人員技術能力參差不齊代碼質量保障難;

6.受成本影響團對規模受限,易造成需求積壓,產值少,價值體現難;

在軟體項目管理過程中,會存在如下的問題:

1.業務部門缺乏數字化建設成本意識,以為自己公司的開發團隊不存在成本,響應慢、消極應付造成大量成本浪費;

2.需求朝定夕改,產品功能難以確定,嚴重影響項目的開發進度;

3.項目進行過程中,業務部門隨意性強,總是以需求為藉口隨意更改既定的開發方案;

在開發過程中,也會存在如下問題:

1.業務需求變動頻繁,軟體架構難以成型:

2.時間進度把控難,成本控制難:

造成時間進度難以把控的原因有內外兩部分原因:

內:是指技術部門本身,項目經理缺乏項目管理能力,開發過程缺乏計劃性,有計劃也難以按期保障推進,項目過程把控力弱,同時由於某些技術細節內部存在異議,大量時間花在內部技術協調上,導致項目延期,時間成本上升;

外:是指業務部門,在軟體開發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需求,導致業務功能越來越多,系統越來越臃腫,影響前期既定的開發目標及計劃,造成項目延期;在大部分情況下,業務部門以為開發團隊是自己公司的,不是第三方,不需要成本,這是大錯特錯,技術團隊的正常運營同樣需求管理成本。

所以在軟體開發過程中,時間即成本、需求反覆即成本,業務部門、技術部門均需要有成本意識。

3.人員異動,項目按時交付難,主要體現在:

技術部門軟體開發人員離職,導致項目開發無法正常進行;

業務部門對接人或業務骨幹離職,導致業務需求及開發成果無法確認;

業務部門領導變動,管理思路改變,導致整個系統架構推倒重來;

4.軟體系統質量把控難

由於在開發過程中的時間進度問題、人員問題、技術問題導致軟體進度滯後,在這種情況下軟體的質量也難以把控,由於缺乏專業測試導致相關的軟體性能及功能性測試缺乏,使系統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

5.精細化過程管理難:

在企業軟體開發過程中除了技術難點,還有管理難點,這個難點就是要求的精細化過程管理與實際管理存在差異的矛盾,例如缺乏開發過程需求文檔、需求說明書、測試用例、測試報告、上線審批流程等等標準化過程管理,這就是管理理想很豐滿,但現實是技術人員都在追求開發進度,忽視過程管理很骨幹的管理現狀。

不要以為軟體是訂製開發的,就會應用的非常好,如果後期推廣、運營管理不到位,一樣會存在應用上的問題,導致開發部門價值體現難,這些難點包括:

1.由於業務需求的高度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易變性導致實際應用與預期效果存在偏差,同時業務人員對系統有一個適應期,這個時候如果溝通不及時、不到位,很容易成為業務部門的吐槽點;

2.系統上線後相關配套的管理制度並未出台,導致系統在應用時數據的規則標準、及時性、完整性、準確性難以保障,導致數據分析應用難,數字化管理失去管理價值;這是系統運營管理的問題,也是應用難的最大問題;

3.系統上線後同樣面臨的還有售後的問題,雖說開發團隊是公司自己的,但團隊同樣肩負著眾多的軟體開發項目,這就導致,後期一旦涉及系統調整及修改,面臨響應慢的問題;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在企業數字化轉型建設過程中,即使是自行定製開發系統,都會面臨技術問題、業務問題、管理問題等,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當,那麼團隊在企業內卷模式下就會陷入成本與價值的困惑中。

那麼開發團隊如何做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1.要制定合理的年度KPI考核目標,要注意項目數量並不代表能力,應用效果才能體現價值;

2.打造一支精幹的團隊,要在機制上用人、留人,同時更要注重團隊文化的打造;

3.過程管理要建立相關標準,這包括:立項審批標準化、過程管理標準化、內部團隊管理標準化;

4.勿追求項目數量,不要為了開發而開發,要學會判斷,選擇:業務部門不參與不做,需求不明不做,領導不知情不做;

5.在技術上提前做好各種規劃,對技術架構、業務架構要有預見性;

6.懂得取捨,要有成本意識,不要貪大求全,什麼都想自己做,可採用第三方採購+自研的模式;

7.要學會需求引導,注意:不要把業務部門想當然的要求當需求,不要把業務部門口頭上的熱情當需求;總之不要被業務部門牽著鼻子走;

那麼軟體開發團隊該如何做才能體現自身價值?老楊認為開發團隊要從制度、成本、過程、效率、服務等十個方面做到如下:

前期立項合法化

成本預算透明化

需求明確化

過程管理標準化

開發進度效率化

產品質量穩定化

應用制度化

管理數據化

數據標準化

後期調整及時化

同時軟體開發團隊也要善於利用資源,關注行業最近技術趨勢,思想也要學會轉型,不要一味執著於純代碼技術,當前流行的低代碼平台也可提升業務部門需求的開發效率,要靈活的做到純代碼與低代碼的技術互補。

而對於開發團隊的負責人而言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第一,成本意識,因為成本直接關乎團隊價值;

第二,項目管理能力;

第三,良好的溝通能力必不可缺;

第四,資源協調能力;

最後一句話:效率+成本+應用=價值,企業數字化轉型不管是基礎建設,還是軟體系統開發,都應該以價值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