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所趨之下,無論固執者承認與否,屬於「華為汽車」的時代已經來臨。這絕非是危言聳聽,因為現在的國內汽車市場,最大的聲音和流量,就是華為。
從問界新M7的大爆單,到智界S7、阿維塔12的相繼預售,再到與小鵬就AEB問題的爭吵,整個汽車行業都被華為的鋒芒所驚艷到。
哪怕玩弄流量於股掌之中的微博之王李想,都認慫表示,「不和華為吵架,實在吵不過呀。」
華為只是吵架厲害嗎?
並不盡然,關鍵的一點在於余承東口中的「遙遙領先」,華為是真的能夠做到,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儘管華為不再追捧狼性文化,但此時的華為正像一頭兇猛的西伯利亞狼,衝進遍地羔羊的中國汽車市場。
「市場被華為打穿了,已經不僅僅是汽車圈的事兒了。」
以問界M7為例,其借著Mate60 Pro的東風,扶搖直上,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而當訂單量一天天累計,喜報頻出之時,無論是特斯拉這條「大鲶魚」,還是比亞迪這位新晉中國汽車頂流,都必須正視這連綿不絕的「壓迫力」。
「用賽力斯股票,賺一台問界M7」
華為堅決不造車,華為幫車企造好車。但華為的頭狼效應,比想像中來得更快、更兇猛。
廣州車展上,余承東直言,繼問界、智界之後,還會有兩個「界」,分別來自北汽和江淮。而且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些「界」字輩門徒,十分的職責明確、涇渭分明。
其中,問界主攻SUV車型,智界則是轎車,江淮或許是MPV,北汽則可能是硬派越野。當四大天王齊聚,於是乎,各大汽車細分市場,都有了華為的深度參與。
你沒有看錯,華為就是在整頓汽車市場。
從頭開始捋,如果說,問界M5是華為在汽車市場的初次嘗試,那麼問界新M7的出現,便是助力華為真正在汽車行業站穩了腳跟。
簡而言之,問界新M7用「預期銷量」狠狠地為華為汽車扳回一盤。而上市50天累計大定突破80000輛的成績,更是直接將華為汽車的自信心打滿。為此,余承東本人在朋友圈宣稱道:「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一而再的是,智界S7和阿維塔12的雙助攻,再次為華為汽車帶來新爆點。哪怕這裡的阿維塔12,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智選車「鴻蒙智行」,卻同樣也是「含華量」極高的HI模式,名副其實的自己人。
回到本次廣州車展,華為專門搭建了「鴻蒙智行」展台,而這絕對算得上是華為汽車的一個大訊號:或代表著華為即將更為縱深地進入到汽車行業,或意味著華為汽車業務的做大做強,亦或者是另一方面的資本布局……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市場上帶了華為概念的股票標的,也隨著華為各種動作,股價一路飆升。尤其是賽力斯、北汽藍谷、江淮汽車等整車企業的股票,都因為華為光環的加持,股價「遙遙領先」。
甚至如今的投資圈已經有了,這樣的說法——用買賽力斯股票賺到的錢,買一台問界M7,隨著其銷量的提升,促使股價再上一個台階,進而實現再次複利,形成完美閉環。
可怕的從來不是段子、謠言,而是當華為真的能夠賣好車時,趨之若鶩者人影如織。
華為恐怖影響力,不僅僅會對股票金融市場造成較大衝擊,甚至會對相關行業的底層邏輯,進行潛移默化的改變。就以汽車行業為例,我們確實能夠感受到華為帶來的變化,但依舊值得思考的一點在於,這種變化究竟是好的,還是壞的?
新能源汽車時代,看華為就夠了?
據悉,我國四部門剛剛聯合發布了《關於開展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該《通知》正式對L3/L4自動駕駛的准入規範,進行了具體要求,並完善相關規則。同時,也開啟了對首批企業的遴選工作。
很顯然,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屬於智能駕駛大爆發的時機,即將到來。而這樣的大背景下,很難不讓人心裡嘀咕,那些傳統車企們,真的玩得轉「智能化」嗎?華為、小米、小鵬等強力玩家,是否會率先制定規則,進行壟斷?
其實政策助推智能化,只是新能源汽車時代發展的冰山一角,但同樣也是向前發展的一條必然之路。而且不必懷疑,華為就是這條路上的佼佼者,尤其是其成編制的「鴻蒙智行」橫空出世之後,飛輪效應之下,將會越轉越快。
輿論也好,技術積累也罷,華為確實領先了一個身位。但這不會是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全部。
面對「大鲶魚」特斯拉的攻勢,「獨狼」華為能否依舊四兩撥千斤?
比亞迪將如何應對如今新能源汽車市場新格局的變化?
蔚來、小鵬、理想等強勢的造車新勢力,能不能一如既往地為用戶帶來眼前一亮的產品定義?
小米汽車究竟能不能造出年輕人第一台純電車?
極越的汽車機器人,如何贏得消費者認同?
零跑的「價值參考」,是否依舊具備效力?
哪吒的電動跑車,還有多長的生命力維持?
長城、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又將如何實現彎道超車,既打贏產品仗,又打贏輿論仗?
合資品牌,如何求生?
這個變幻莫測的汽車市場,就是充滿了問題與挑戰。而再多的問題和挑戰,都不必害怕,因為在這個大家都在積極向前的時代,不思進取、碌碌無為吃老本,才會被時代潮流所拋棄。
文章的最後,再次回到本次廣州車展,很有意思的一點是,這次主辦方將傳統汽車品牌和造車新勢力品牌分到了兩個區,中間由一道廊橋連接。對此,我們曾在一起戲稱,主辦方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真的是想要讓新老勢力「打起來」。
其實,「打起來」並沒有什麼不應該,但是必須有底線的打,有規矩的打。
毫無疑問,用華為手機,開華為汽車,完全可以歸納為一種人活於世的生活態度、情懷,乃至信念。很明顯,廣大的消費者們,最不缺的就是態度、情懷、信念。但是如果回歸到汽車產品本身而言,太過強烈的情緒表達,非黑即白的輿論暴論,大機率是變了味道的。
如今新能源汽車的時代,有了華為加入絕對更加精彩,但一個「百花爭艷」的春天,誰又會拒絕呢?
中國汽車變局,將依靠更多的「華為」,共赴無比輝煌的新能源汽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