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4歲男孩指出老人逃票,卻被打頭倒地

2019-11-30     爸媽精讀



作者:雲水禪心(爸媽精讀主創)




最近的一條新聞刷新了我的三觀:


一位68歲的老人在乘坐公交車時沒有刷卡買票,公交車司機好心提醒,讓老人補票,可是老人不但不補票,還說了許多的髒話。


全程都被一位4歲的小男孩看在眼裡,臨下車時,小男孩對老人說;「爺爺,每個人坐公交車都要買票,你也不例外。」



本是一番好意的提醒,沒曾想,卻遭到了老人的報復。


這位老人等候在男孩放學的路上,當看到男孩靠近自己時,他迅速拿出隨身攜帶的公文包,打向男孩的頭部,並將他推倒,隨後逃離現場。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父母會感到氣憤甚至疑惑,我們只希望孩子健康平安,但這樣的正義行為反而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到底值得嗎?


也許馬雲的經歷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杭州電視台曾經做過一個試驗,想測試一下人性到底有多冷漠。

他們找來五六個大漢,大晚上在馬路上撬窨井蓋,看看是否有人出來制止。沒想到,一個又一個行人對此行為視若無睹,直到馬雲的出現。

他看到後,立刻呵斥住了這幫撬窨井蓋的人,測試也就此結束。當記者問到他當時的想法時,他說:「這麼沒有道德的行為,每個人都應該出來制止,我只不過做了應該做的事情而已。」

多麼通透的一句話,本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大家卻因為事不關己,而放棄了選擇正義之路。

我們總在教育孩子要正直、善良、誠實、遵守規則,然而有些成年人卻把這些美好品質視若無物。

現在家長往往只注重孩子學習成績,但對於正義感這些美好品德卻覺得無所謂。事實證明,一個富有正義感的孩子遠遠比一個只會學習的孩子更有魅力,也更受人們歡迎。



孩子天生都是正義善良的

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耶魯大學心理學家Karen Wynn是耶魯嬰兒認知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主導的 「嬰兒實驗室」為我們揭開了答案。

實驗很簡單,讓五個月大的嬰兒們一起看一場簡短的木偶劇,舞台中間會有一個小老虎木偶,它想要打開舞台中間的木盒子拿出裡面的玩具。

但旁邊站著另兩個木偶,穿黃色衣服的小狗會來幫助小老虎打開木盒,但穿藍衣服的小狗會跳到盒子上,把盒子關起來,不讓小老虎打開,同樣的劇情會重複許多次。

很明顯一個是善意的行為,一個是惡意的行為。


研究者在嬰兒觀看木偶劇之後把穿黃色衣服的小狗和穿黃色衣服的小狗兩個木偶拿到他們面前,四分之三參與實驗的嬰兒選擇抱住「好木偶」,而用手去拍打「壞木偶」。

實驗的結論是:即使是很小的嬰兒,也認為好的行為要表演,壞的行為應該受到懲罰。可以說人類在嬰兒時期已經具有天生的「基本正義感」了。

近日,河南省平頂山一間民房著火,消防車緊急抵達後受災戶夫妻卻在鬧彆扭沒人來接車,多虧了一群孩子熱心在消防車前奔跑引路,消防車才及時趕到火災現場撲滅大火。

在抖音上看到一名小女孩默默把地鐵上大媽亂扔的垃圾撿起來,放進塑料袋。


年幼的孩子阻止亂串馬路的媽媽。


下課的孩子扶起倒在地上的共享單車。

相比人心的冷漠,這些孩子充滿正義感的行為無不讓我們覺得慚愧,也再一次證明了人性本善。


但為什麼對於孩子的正義

父母卻很緊張

記得侄子有一次乘坐公交車回家,發現車上有小偷在盜取別人財務,於是他毫不猶豫的大喊一聲:「車上有小偷」。


這時候車上的乘客紛紛看自己的行李物品有沒有被盜,小偷只能灰溜溜在下一站下車了。

回到家侄子很激動,把他見義勇為的事告訴媽媽,本以為媽媽會為他驕傲。


但表姐不但不表揚他,竟勃然大怒:傻孩子車上這麼多大人都不吱聲要你管,萬一小偷下車後報復你怎麼辦?

侄子聽完媽媽的警告,忍不住大聲哭泣,他肯定心中非常疑惑甚至難過,為什麼我做了學校老師一直教育我們正確的事情,卻會受到媽媽的呵斥。


我相信表姐是害怕人性本惡,怕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在為正義出頭的時候會收到打擊和傷害。


我們總告訴孩子要善良,但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們,正義的人好像總是吃虧甚至有危險。


父母擔心孩子受傷,不讓孩子出頭,可以理解,但是從長遠來看,孩子是否有擔當,是從一件件小事開始的,所以培養孩子的正義感很重要。


教會孩子充分展現正義感,也切記將傷害或麻煩降至最低,才是上上之策。



孩子,願你保有善良同時,也學會保護自己。

米列曾所過:「越是善良的人,越察覺不出別人的居心不良。」

2013年11月15日,四川達州3個孩子在樓下玩耍,看見有個婆婆在不遠處摔倒,老人對孩子們說:「小娃兒,把我扶起來一下嘛!」3人將老人扶起,老人馬上翻臉抓住其中一個小孩的手,吵嚷著說自己被小孩撞到要他們賠錢。

因為附近沒有目擊者,三個孩子無奈只能承擔了這個「莫須有」罪名。此事引起全國媒體和公眾廣泛關注,當年春晚以該此事為原型創作了小品《扶不扶》。

父母千萬要告訴孩子,如果路上遇見老人或其他人摔倒在地,可以求助周圍成人幫助,千萬不能親自去扶。

幫助人也要量力而行,記得曾看到一條新聞,三名3年級的小學生在江邊玩耍,打鬧中兩名學生不慎落入江中,在岸上的另一位同伴立刻下水施救。


在與瑞急的江水搏擊幾分鐘後,不但沒有把兩名同伴救起來,下水施救的同學也不幸被江水吞沒再也沒回來。


事後從他媽媽哽咽述說中了解,他兒子其實並不太熟悉水性,但他平時就特別喜歡幫助別人。

可愛善良勇敢的孩子,人生中最美的時光還未開始,生命卻被定格在了救人義舉的瞬間,真是令人惋惜。

見義勇為固然沒錯,但一定要量力而行,對於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要衡量自己是否有把握也很重要。


有時候,不作為也是一種惡

孩子天生是正義的,但為什麼當我們長的後看到高鐵霸座、超市插隊,大部分人都成了看客。

當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是無辜的,這些事看似平常,其實這裡正埋藏著一顆邪惡的種子,它正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結出邪惡的果實。

《道士下山》中有句台詞,壞人猖狂,那是因為好人沉默,其實沉默,也是一種作惡,這句話放在這個時代,尤為具體。

聽到鄰居毆打他的妻子我們選擇默不作聲。


看到公交車上惡人猥瑣無辜女士,我們還是選擇沉默。


我們往往都縱容了這種「平庸之惡」。


心理學家認為對於孩子正義感教育,如果父母不能給予正確引導,將是非善惡的觀念正確傳遞給孩子,孩子就容易缺失正義感,甚至一步步走入歧途。

近幾年,校園欺凌層出不窮,學生正義感的缺失是原因之一。


看到不良少年毆打同學,哪怕被打的同學叫的多麼淒涼,傷的多麼痛,卻沒有一個人上前阻止,也沒有一個人去叫老師,都是聽從了父母的教育「明哲保身」選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默默走開。

艾迪生的《旅行記》曾說:「世上沒有比正義更偉大更神聖的美德。」


正義也如我們眼睛一樣不可缺少,如果大家都變成自掃門前雪不問他人瓦上霜,這社會將變得多麼危險讓我們心寒。


作者簡介:雲水禪心,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愛寫作的一枚80後「老母親」,喜歡讀書,喜愛思考,寫作的過程也是育兒道路的反思。本文首發爸媽精頭條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yGtuW4BMH2_cNUgLz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