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幸運星(富書專欄作者)
孩子今後玩遊戲被限制時間,或者充值後也能較好地退費,想想是不是都很美?
有外力介入網絡管制,相信所有家長做夢都能笑出聲。
這不是空談 ,而是人大代表、杭州某高校教師楊金龍提出的建議。
同時楊老師建議,對於未成年人的遊戲充值,可以有較暢通的退費通道。
先不說這個建議的實施和成效有待考量。可這種方法畢竟是外力,正如童話中的魔鏡一樣,使用才能恢復美貌。是治標不治本。
泰戈爾有句名言,「用鐵錘無法開啟的鎖,唯有吻合的那把鎖的鑰匙才能開啟。」內力才是穩定向上生長的因素。
所以我們在稍稍松弦同時,更要把精力關注在孩子自我管控上面。
形成良好內驅力,不被遊戲迷失心智
尹建莉老師說過:「一個孩子如果沉迷於網絡不可自拔,並不是網絡本身讓其沉溺,而是因為孩子心裡空虛。
如果孩子足夠心理強大,手機和網絡只會成為他娛樂和休閒的一部分。遊戲只是孩子壓力大的一個情緒出口。」
這段話,在《老師,請回答》的高一男生浩浩身上得到印證。
本是該好好讀書的年齡,可他卻因為沉迷遊戲,沒法上學。父母斷網砸手機,可引來了浩浩更大的反抗,他怒砸了電視。
知道他的夢想是成為職業電競手,現場為他請來了《王者榮耀》四連冠得主跟他PK,毫無疑問,浩浩被秒殺。
本想讓他知難而退,沒想到他堅持不放棄遊戲。在老師和他私下深聊後,節目組發現了浩浩沉迷遊戲的主要原因。
四年級時父母離婚,他跟著媽媽出去住了一年半。復合時父母總是爭吵,他不得已寄宿學校。有次晚上走了好幾里地,去找媽媽。
雖然不用住校了,但家裡裝修,他們母子一直寄居在姨媽家。
可以說,從小學到初中,浩浩一直處於動盪的家庭關係中,安全感很匱乏。
家人團聚後,難得的飯桌時間,爸爸卻端著碗看電視。父子之間嚴重缺乏有效溝通。由於心理情感一直被漠視,他選擇了遊戲作為出口。
現場幾位專家老師,總結青少年沉迷遊戲的5大原因:
1、缺乏自控力
2、為了獲得尊重
3、和同伴交往困難
4、缺少與父母溝通
5、過度溺愛,疏於管教。
在節目組幫助下,這對父子為彼此打開了心門。
而構架好親子溝通這座橋樑後,大人還要注重孩子興趣的培養,讓他獲得成就感。
在學習群里我聽一位寶媽講過自己的故事。
他兒子從小堅持閱讀,足球畫畫也都能拿出手。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和同學組隊打網遊。
打的時候也很瘋,假期里熬夜是常有的事。可他作業和成績都沒有落下。
那位寶媽坦承,雖然有過擔心,可兒子自己跟她說,「遊戲特別好玩,但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有閱讀有興趣愛好,孩子自然不會只把精力放在遊戲上面。
王明陽說過「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內驅力才是支撐一個人強大的利器。
遊戲不是洪水猛獸,如果父母和孩子因為遊戲關係很僵硬,孩子有的是辦法抗衡。
我們平常注重表率,把電腦只是作為學習的工具,孩子自然會有正確認知。而平日親子關係良好,到他們出現這樣情況時,大人的規勸他們才能聽進去。
在孩子接觸遊戲前,大人能注重培養他們早期的閱讀和運動,孩子就不會因為遊戲而迷失心智。
當他見過浩淼星空,絕對不會認為電燈璀璨無比;當他胸有大海,絕對不會為眼前的河流而止步。
保護孩子自尊,助他形成自律
納撒尼爾·布蘭登提到過:「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到他的思維方式、情緒、希望以及人生目標,同時也影響到他的行為。」有了自尊,才有自律。
樊登老師講過兒子嘟嘟關於遊戲的故事。他會用問答的方式,讓小孩知道遊戲除了眼睛近視,還會成癮這樣的危害。
當嘟嘟按約定結束遊戲時,爸爸會及時反饋孩子的行為,「這個行為叫自律。」只要簡單教會孩子感受即可,不能不切實際地誇讚。
孩子很珍視這種榮譽感,每次都會及時關掉遊戲。後來還因為「體驗過樂趣了」主動卸載掉積分好久的一款遊戲。
在愉悅輕鬆中玩,孩子自然有能力管理自己。
我兒子從5歲半開始接觸遊戲。當初讓他主動玩,是覺得可以增加小朋友間的共同話題。
我給他準備了一個30分鐘小沙漏,怎麼玩什麼時候玩都是他說了算。如果中途被打擾,我也會把時間給他補上。
正因為感受到大人的相信和理解,他對電腦一直執行地很自覺。
贊同樊登老師說過的一句話,「良好的自尊才能形成自律」。好行為和習慣,一定是在心情愉悅中感知並固化的。
好多家庭在和孩子的玩電腦方面,就是貓抓老鼠,大人抓得累,孩子躲得也很累。
關鍵這樣還刺激孩子,更覺得遊戲是深不可測好玩兒的事情。
好比我們追劇,誰不想要一個輕鬆舒緩的心情呢?
所以把遊戲的權利還給孩子吧。
玩之前能給孩子溫柔和善的提醒,過程中讓孩子玩得滿足開心,甚至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打打殺殺中建立深厚情誼。
結束時用其他有趣的選擇,分散孩子的意猶未盡。
有了恰如其分的自尊,方有越來越好的自律,穿過自律的自由,才是幸福真正的底蘊。
給孩子足夠多的愛和陪伴,讓他戰勝自己
成績優秀的孩子,考上心儀大學後因為網癮休學在家,你能想像大人這種煎熬嗎?
尹建莉老師曾講過這樣一個真實案例。
男孩父母都是高知分子,不得不面對獨生子的情況後,只能進行心理治療。
這才發現,原來是從小到大對孩子管束太多了。什麼事都不能做主,孩子自然沒有人生方向。
知曉自己的教育錯誤後 ,媽媽很勇敢地面對。她任由孩子不洗澡不出門瘋狂了一段時間,不指責不抱怨,學會家庭所有事件都讓孩子參與,聽從孩子意見。
後來孩子想做生意賣飲品。她和兒子一起把店面選在自己任職的高校,並主動幫孩子招攬客源。這位媽媽不再糾結成績和學歷,認為兒子只要有正常方向就好。
可沒想到,在生意如火如荼後,兒子主動要求重返校園。
正是因為她的愛和陪伴,才把一個網癮少年變成了,一個對自己有規劃有執行力的孩子。
馬卡連柯說過:「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特別是孩子迷茫無助時,父母是他們走出黑暗的唯一指明燈。
遊戲主播劉宇寧,也在節目現場講述了自己沉迷於網絡的那段日子。
她是初二開始玩遊戲的,特別喜歡。馬上要升初三了,大人自然著急。
可她媽媽在四五月份時,商量著和她簽訂了一個協議。在8月31號之前,媽媽支持她所有的遊戲,並陪她去打比賽。
可在那之後,希望她先把心放到學習上。初三以後再去平衡遊戲和學習的時間。
她特別感謝父母,對她選擇和愛好的尊重。也正是父母的尊重,她自覺遵從了那份協議,那天之後沒有再去碰遊戲。
從清華畢業後,懷揣對遊戲的喜歡,她做了一名電競主播。她的一段話,或許讓同時代人更有共鳴:
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要在現時現刻達成。可以吸收知識學習知識的黃金年齡,也許在學校會讓你有更好的成長環境。
當你更多的心智健全了以後,當你見過這個世上更多的選擇之後,如果你還熱愛,依然不晚。
作家張文質說過:「父母是一個一生無法跳槽的職業,所以要把教育孩子當成你最大的事業來做。」
作為父母,要注意呵護親子關係,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和運動,讓孩子感受其中的美好,理性看待網遊。
作為孩子,要明白當下階段自己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父母,是孩子行走於天地間最大的力量。
孩子有幸福感,是父母蘊藏於心底最深的成就。
作者簡介:幸運星,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富書親子營基礎班學員,願和你在文字結伴的育兒路上,既能欣賞輕舞飛揚,又能相守靜待花開,本文首發富書少年,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