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策劃:「共和國國門界碑千里吉林行⑦」中朝界江上的一場特別「江中對話」

2019-09-25     吉網調查

集安市,坐落在鴨綠江畔,東南與朝鮮隔江相望,這裡依山傍水,素有「東北小江南」之稱。

碧波的鴨綠江上,船把頭划著一艘漁船,船上坐著他的老朋友——潘文龍。

潘文龍幫助漁民收網

潘文龍,太平邊境派出所民警。和許多人印象中的警察日常工作狀態有所不同,他大部分的工作都在水上開展。

那麼問題來了,一名移民管理警察為啥老往鴨綠江上跑,這背後到底有啥不為人知的故事?

國門界碑千里吉林行採訪行程中,中國吉林網與潘文龍來了一次江中對話,聊天中大家感興趣的未知答案,一一被揭開……

中國吉林網:你為何總到江上辦公?

潘文龍:鴨綠江是界江,是太平邊境派出所的轄區,這裡有585戶2987人,界江上的「漁船民」獨具特色;鐵船、木船、玻璃鋼船組成「8艘漁船船隊」,一方江水寄養這裡45名船民。

中國吉林網:守護界江,處理轄區百姓最困難的都是什麼?

潘文龍:過去對於漁船民管理在轄區派出所來說,是非常缺失的,漁民對於移民管理警察的管理置若罔聞。漁民除了打漁以外,對於在界江上作業沒有其它的概念,不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漁民打漁是為了生計,但江口村地域偏遠,村民進出城全靠一輛中巴車,每天只往返一趟,漁民晚上打魚,第二天運送到城鎮,基本都是下午,魚不新鮮,也就賣不上好價錢。

中國吉林網:針對這樣的問題,太平邊境派出所是如何處理的?

中國吉林網記者對話潘文龍

潘文龍:為了解決工作中發現的問題,我所加大走訪力度,一方面積極宣傳邊境法規,讓百姓知曉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另一方面,大範圍深入村屯進行走訪,了解每家每戶的自然情況和生活困境。

結合走訪情況,發現有的漁民船破了,我們出資幫助其修理;針對困難上不起學的家庭,我們會組織捐款,開展慰問,解決漁民生活中的難題;同時,我所牽頭聯繫魚販,幫助漁民尋找銷路,魚販提供車輛幫助運送打撈上的魚,如今魚基本都能賣上好價錢,與過去相比,一年可以多收入2至3萬元。

 中國吉林網:如今派出所與漁民結下了「魚水情」。聽說在船隻管理上,派出所也有一些特別的舉措?

潘文龍:移民管理警察與漁民關係密切了,我們推廣邊境法規、管理也就容易多了,現在漁船上都有編號,夜間能起到夜視、反光的作用,漁民夜間打漁安全了,我們巡江一眼就能辨別界江上的船隻。

中國吉林網:這些年與漁民之間的深入接觸,有什麼事情讓你印象極為深刻?

潘文龍:去年7月,江口村上游通溝村有一名老太太,因與兒媳婦爭吵,一時想不開,便一頭扎入鴨綠江水中。派出所接到報案,開始以為是失蹤,後來經過現場了解,勘察現場足跡等,最終發現老人是投江自殺。

界江雖然是我們的管轄範圍,但派出所是沒有船的,當時必須藉助漁民的船隻幫助打撈。漁民打漁很有講究,尤其下水的時間也有要求,而且漁民對於這種「死倒兒」非常反感,尤其對於常年出江打漁的船隻來說,船拉「死人」是不祥之兆。

在以前,因為這種事求助漁船,漁民根本不會借船,更不會有人提供幫助尋找。通過近幾年的派出所與漁民搭建的良好關係,我們與漁民不僅成為朋友,很多漁船民都拿我們當親人;那次打撈屍體,有兩艘漁船幫助我們進行拉網似的打撈,大約用了一天的時間,當天後半夜,將遺體打撈出水,並歸還給死者家屬。

 中國吉林網:從軍人到如今的移民管理警察,你覺得有什麼樣的變化?

潘文龍:當兵18年,今年轉隸為移民管理警察,雖然衣服換了,但服務百姓的初心沒變,百姓需要呵護,更需要真情感化,他們擁有幸福的生活,這才是我們最大的快樂;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將認真履行邊境派出所的職責,讓轄區百姓的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曹逸群 攝影 王濤 攝像 馮雲鵬 鄭子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Ai1Zm0BJleJMoPMhjX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