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中央電視台新聞直播間【戰疫情特別報道•武漢直播間】專訪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重症救治醫療隊隊長、副院長呂國悅,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主任鄭楊,就重症病例救治過程中摸索出的科學方法和創新舉措進行交流,同時,也介紹了4項創新發明成果。
4項創新發明都是啥?在醫護人員工作上又有哪些功效呢?呂國悅向記者講述了從研發到臨床應用的整個過程。
「在診治過程中,所有人在隔離病房看病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雖然有的人在非典時期進過隔離病房,但也有很大不同。除了正常救治工作,一些必要的醫療防護設備十分不足。」呂國悅副院長說,如果想更好地推進重症治療,必須在這些防護上進行創新改善,降低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
為此,呂國悅及其團隊成員利用兩周時間,研發出了多功能防護面屏、咽拭子防護罩、氣管插管和支氣管鏡隔離巾及增強性聽診器。
第一項:.多功能防護面屏
此次冠狀病毒傳染性極強,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除常規防護服、口罩、護目鏡以外,為防止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噴濺,尚需佩戴防護面屏。
「在療區中,由於救治儀器設備的噪音、多層佩戴帽子等,使得醫護人員在工作中聽力嚴重受阻,語言交流障礙,無法與同事進行有效溝通,某些情況甚至可能出現嚴重的醫療差錯。」呂國悅說,在救治工作中,由於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及佩戴N95口罩等原因導致醫護人員在工作中出現頭暈的乏氧症狀,嚴重影響醫務人員的身體健康。
針對此問題,多功能防護面屏應運而生,該防護面屏具有語音交互功能、視頻錄像功能、氧氣製造裝置等,解決醫務人員溝通交流及長時間工作乏氧問題。未來此裝置可以隨防護服一起,在傳染病防治、重大公共衛生災害、戰爭中繼續使用。
第二項:傳染病專用聽診器
在隔離區穿戴防護服的情況下,無法使用正常聽診器進行聽診,而一些必要情況如氣管插管是否準確,患者呼吸情況是否好轉,是否存在肺部體徵,心臟是否有病理性改變等又必須使用聽診器來進行第一手診斷資料的收集。
」我們設計的專用聽診器具有聲音增強效果,是隔離區診治的必備的醫學裝置。」他說。
第三、四項:一次性插管用防噴濺隔離巾與咽拭子採集裝置
呂國悅表示,醫務人員的感染風險除防護風險外,最重要的是醫療活動過程中的風險。咽拭子採集、有創呼吸支持時的氣管插管、支氣管鏡檢查和肺泡盥洗及護理過程中的穿刺,抽血等,都存在噴濺、氣溶膠的問題。
如何降低這些過程中醫務人員的感染風險也是保證重症救治措施順利實施的關鍵。
防噴濺隔離巾及咽拭子採集裝置都是基於臨床實踐而提出的簡便易於製作的、不影響臨床操作的並且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的防護改進,由於時間緊迫,以上產品設計上尚有不完善的部分尚需進一步完善。
據了解,3項創新發明成果已經在武漢臨床得到應用,展現了醫者的智慧與擔當。採訪中,呂國悅告訴記者,面對嚴峻的疫情挑戰,作為醫者,辦法總比困難多。
「我們吉大一院從2016年開始,在醫工結合方面和醫研企結合方面我們做了很多工作,自從這次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吉大一院後方在診斷康復,甚至在一些醫療防護上,再加上前方我們一共有15項發明創造 ,在前方 團隊成員是用了兩周的時間研究出了四項解決臨床問題的小發明和小創造,而且都已經申報了專利。」呂國悅說。
呂國悅表示,前線隊員無時不刻都能感覺到來自後方的關心,省里,學校,醫院等領導,以各種方式如連線,視頻,微信等表達對我們的關心和囑託,給了我們戰勝疫情的勇氣和決心。在物資保障環節,吉林省特意成立了前線指揮部,對一線人員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生活關懷,讓隊員們能心無旁騖的投入到救治患者的臨床中,對增強救治能力,救治效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這一個月當中的工作的目標就是讓我們的醫務人員工作起來更舒適,讓我們醫務人員風險降到最低,更重要的是讓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在救治患者的同時,把我們的隊員安全地帶回家。」他說。
吉林融媒體武漢報道組記者 越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xEc33AB3uTiws8KOey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