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了,為什麼別人孩子是「小勤奮」,自己的就是「小拖拉」?

2020-01-12     漫風點點說教育

01

同事張姐的孩子晴晴上小學2年級,小姑娘聰明伶俐,來我們單位玩過幾次,大家都挺喜歡她。


但是中午午休時,張姐提起她姑娘,卻長吁短嘆起來。


原來晴晴寫作業特別喜歡拖拉,平時上學有老師看著還好。現在放假了,家裡沒人管,那真的是能墨跡到晚上11點多。老母親都要瘋了,連說比加班工作都累。


我問張姐,說了解過晴晴為什麼這麼拖拉嗎?是就是不會寫,還是有其他原因呢?


張姐回答,女兒說就算早寫完作業,也得做其他額外加的卷子,也不能出去玩。所以沒啥動力。


我分析道,這就是原因所在。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做什麼事能夠堅持的原因,都是來自於自我驅動力。


如果學作業之後,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出去玩,那孩子肯定會提高效率。要是寫完A還有B,那還不如拖著做,反正也沒啥動力。


02


即將到來的寒假,肯定有很多家長,也有著和張姐一樣的煩惱。怎麼樣才能讓家中的」小拖拉」變成「小勤奮」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寫作業的家庭計劃!


大多數家長習慣監督孩子寫作業,如果孩子寫作業拖拉,就會下意識地凶孩子:


你就是懶/不認真/貪玩……


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是為了發泄家長的情緒,直接給孩子貼標籤。


長期得不到正面反饋的孩子,只會自暴自棄。


「你不是說我懶/不認真/貪玩嗎?那我就更不努力了,反正做不做都一樣!」


而且家長的外部監督,把寫作業這件孩子的應該「自我負責」的事情,變成了父母要負責的事情。這樣一來,孩子更容易放棄了,因為感覺「不是我的事」。


所以說,為了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是自己該做的,家長要和孩子約定每天做作業的時間。並且講清楚,如果作業按時做完,孩子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家長不會幹涉。


如果是每晚7:00-8:30,那麼全家都要靜下心來,營造溫暖、安靜的氛圍,幫助孩子靜心寫作業。


父母的陪伴,不是在旁邊玩手機,而是也儘可能地在旁邊閱讀,尤其不要玩手機、看電視。


如果孩子可以按時完成作業,就讓孩子自由地玩一會。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會讓他們在玩耍中得到樂趣。


03


有的父母為了督促孩子寫作業,特別擅長給孩子「畫大餅」,也就是描繪未來的願景。


「如果你現在好好寫作業,以後就能上好大學,找好工作......」


但是有研究表明,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在長遠利益面前,絕大部分人都會「短視」,選擇現在的短暫利益。


《自控力》書中提到了「延遲折扣」這一概念,等待的獎勵時間越長,獎勵帶給你的價值就越低。人們往往只重視眼前的利益,而選擇性忽視未來更大的幸福。


人類在和誘惑交鋒時,往往會喪失理性,而卻從於眼前的利益。原因是大腦還沒有進化到能對未來的獎勵做出回應。


為了讓孩子能夠有足夠的意志力,抵抗及時行樂的誘惑,家長就不要談及太遠的未來,而要側重於描繪觸手可及的快樂。


這也印證了上文中提到的,為什麼家長要和孩子探討,完成作業後,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做什麼,而不需要再完成其他的作業了。



04


父母在和孩子完成寒假學習計劃後,還要給孩子及時、正面的鼓勵與反饋。


首先,要用細緻的描述給與孩子鼓勵,而不是讚揚。


不要說孩子,「你寫完作業了,真棒!」此類的話語,而要鼓勵孩子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比如說「媽媽剛才發現,你有一道題開始沒思路,但是通過翻閱例題,自己就有了想法,我喜歡你這種努力的方式!」


「充分肯定孩子良好的表現,孩子會表現得更好。道理雖然簡單,卻很實際。」



其次,要讓孩子用輸出倒逼輸入。


根據學習吸收率金字塔的理論,主動學習沉澱下來的知識,要遠遠大於被動學習。


在孩子學習完新的知識點後,要讓孩子試著講出來,做一名「小老師」。比如和孩子做手抄報,或者給其他家人講解剛才學過的東西。


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孩子鞏固所學的同時,增強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最後,家長也要意識到,孩子的學習習慣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練就的。


兒童的大腦發育尚未成熟,決定自控力的前額皮層,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育。


​家長不要操之過急,而是給與孩子正確引導的同時,用耐心和愛做依託,讓孩子獲得信心與力量。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Dr3nG8BbDmBVZuPPe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