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特熊和賽娜鼠》:對抗無常世界的利器,就在瑣碎小事之中

2020-02-14     漫風點點說教育

01

美國的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曾將0-6歲的時期稱為「魔法歲月」。因為在這段歲月里,孩子有獨有的認知方式,是有特別多的幻想成分。現實世界對孩子們來說,很多是不可理喻的,他們習慣用各種奇思妙想,來結構這個複雜的現實世界。

這就是越來越多父母,重視繪本閱讀的原因。用繪本閱讀解釋這個複雜的世界,學會如何與自我、他人相處,是他們必修的功課。

如何用溫柔的筆觸,像孩子了解這個世界?

我推薦《艾特熊和賽娜鼠》

這套繪本,是比利時著名畫家嘉貝麗·文生享有國際盛譽的經典之作。也曾經獲得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提名。

嘉貝麗·文生是我非常喜愛的一位繪本作家,無論她的畫,還是文字,都有一種穿越時光的樂觀,和無所不在的幽默感。



繪本的內容,圍繞著艾特熊爸爸和賽娜鼠女兒發生的點滴生活趣事展開。溫柔善良的艾特,是一隻看起來「蠢萌」的大熊,獨自一人生活。但是在一次清掃街道時,「撿」到了一隻古靈精怪的老鼠女兒賽娜。

從此,兩人相依為命,而且總能在「眼前的苟且」里,發現樂趣,渡過難關。

「艾特熊和賽娜鼠」兩人碰見的倒霉事,真的不要太多。

要麼為了迎接財大氣粗的約瑟芬阿姨而「撿垃圾」裝飾房間,要麼為了賺錢修屋頂而去街頭賣藝,要麼女兒要照顧生病的爸爸學著做飯......

說真的,如果一般人遇上這麼多倒霉事,不自怨自艾就不錯了,更談不上能用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但是艾特熊爸爸和賽娜鼠就可以!



02

我最愛的《街頭音樂家》,就講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艾特和賽娜生活拮据,甚至可以說是清貧。他們閣樓里漏雨了,必須要趕在冬天來臨之前修好,可是沒有錢,怎麼辦呢?

艾特一籌莫展,人小鬼大的賽娜卻想出了主意,讓熊爸爸去街頭表演小提琴。

夜已深,但是猶豫的艾特在女兒賽娜的鼓勵下,一首首地練習,也收穫了信心與力量。

第二天一早,賽娜還幫爸爸打扮了一番,帥氣的帽子,合體的大衣,還為了一條黃色的圍巾!裝飾一新的兩人,就興沖衝來到街上,開始了演奏。



忐忑的熊爸爸,緊張極了,一邊拉琴一邊觀察路人的反應,女兒就不停地給他打氣。

「我渾身發抖,賽娜。」

「艾特,閉上眼睛就好了......」

「我看起來好像不行,艾特,人家一元錢都不給我們。」

「我們還是回家吧。」


回到家中的艾特沮喪極了,但是賽娜並沒有放棄:

「不如你拉小提琴,我唱歌,你看怎麼樣?」



畫面里的艾特,換上家居服,略顯沮喪地癱坐在地上,手裡還握著煙斗,顯然對這個方法沒什麼信心。而畫面右側的賽娜,顯然正在急切地說著什麼,小小的身體微微前傾,迫切之情躍然紙上。

熊爸爸最終被說服了,尤其在聽了女兒的天籟的嗓音之後,重獲信心。

嶄新的一天,夫女倆又來到了熟悉的街頭,這下換成女兒賽娜緊張了。

但在爸爸的鼓勵和配合下,兩人完成了表演,並用賺到的錢,買了好多東西。

「我打賭這裡面是條圍巾!」

「我嘛,我猜這是雙拖鞋!」

可是賺來的錢,全被爺倆揮霍一空,那漏雨的屋頂怎麼辦呢?

「啊?......只好下次再說啦!」



是啊,錢沒了可以再賺,但是此時此刻的的好心情,卻是無價之寶呢。

03

我覺得《艾特熊和賽娜鼠》所描繪的主題雖小,卻都是在講我們窮極一生都在追尋的「底層邏輯」。關於愛,關於分享,關於付出與給與,關於脆弱的生命如何學習,掌控人生無常的努力。

《艾特熊和賽娜鼠》的主角是一對有著「奇怪關係」的動物父女——艾特和賽娜。他們是父女,更像朋友。

賽娜雖是個被遺棄的孩子,但就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樣,樂觀、開朗、像個小太陽一樣無時無刻都在發光,更會用奇思妙想點燃平淡無奇的生活。

艾特則是個溫柔,甚至有點膽小的單身爸爸,面對女兒常常有點手足無措,但在女兒需要他的時候,他總是給與尊重、愛和陪伴。

就像我前文說的,艾特是個「倒霉熊」,有的時候,甚至不像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無所不能」的爸爸。他總是缺錢、笨拙,還會跌掉、會生病,但是,在女兒賽娜的鼓勵下,兩個人總是能從絕望中尋找到失望,把樂觀轉化成勇氣。

比如在聖誕節來臨時,父女倆窮得連一棵聖誕樹都買不起,可他們還是發揮想像力,用貼心的小禮物,來讓所有的朋友都感到驚喜。

在嘉貝麗·文生的筆下,這對父女的日常小事,毫無陰霾籠罩,反而充滿了新鮮與詩意。

《艾特熊和賽娜鼠》最大的魅力,來自於嘉貝麗·文生並沒有迴避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一般來說,給孩子看的繪本,總是充滿了光明與美好,冰箱裡取之不竭的冰激淋,花園裡常開不敗的玫瑰。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僅僅擁有童話是不夠的。他們更需要通過繪本這個微縮世界,去了解真正的現實世界。

有的父母擔心,是不是要這樣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

恰恰相反,父母的過度保護,甚至溺愛,只會讓孩子在真實的世介面前,無所適從。因為父母這樣做,會打造一個「虛假的世界」。總有一天,孩子會明白,世界不會像童話中這樣美好。好的繪本,會點燃孩子的內心,也會讓學習如何應對困難。

比如「街頭音樂家」中的賽娜,在艾特失去信心時,是她毫不氣餒,一次次地鼓勵他,才有了最後的圓滿。



04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開始意識到親子共讀的意義,尤其在6歲以前,每天抽出10-15分鐘與孩子共讀,可以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也有很多研究發現,愛讀書的孩子有更強大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但是很多父母,包括我,給孩子讀繪本的目的,都特別「功利」。不愛刷牙?讀繪本吧,看得了齲齒多可怕!不愛吃飯?讀繪本吧,看挑食的孩子拉不出粑粑。

這沒有什麼不對,但是我們也要接受另外一種觀念,有的繪本,不是為了所謂有用而存在的,更多的是引起你我的共鳴,抒發我們的感受,甚至是撫慰父母的心靈。



就像《艾特熊和賽娜鼠》這套繪本,就可以在閱讀中,幫每個人找到那個「小小的自己」。

小小的自己是什麼?沒有答案。也許是一次童年的遺憾,也許是一個早已遺忘的名字,也許是深藏心底的一段回憶。就算長大成人,父母也可以承認自己遠非超人,與自己展開一段通往心靈的對話。

所以說,這本書既是給孩子讀的,也適合給成人得到慰藉。就像「小豆豆之父」,日本繪本畫家岩崎知弘所說的:「我希望當看到我繪本的孩子們長大了,他們仍將這些溫柔的畫面保留在心靈的某一處。在他們面對悲傷或絕望的時候,他們可以被繪本中哪怕微乎其微的溫柔世界所撫慰。」

或者用《紐約客》的專欄作家亞當·戈普尼克論斷更為精準:

「在兒童文學中,成年人想要一個關於童年的撫慰圖像,或者一個熟悉的名字或者故事;孩子則想要一艘船,一個出口,一種彼岸生活的案例。孩子想出去,他們的父母則想回歸。成年人渴望通過奇境、納尼亞、烏有鄉回到童年的愉快光景,而孩子們想把這些地方當作超越孩子氣的跳板。成年人被鄉愁驅動,孩子們則想把它們作為漫遊真實世界的地圖。」

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艾特熊和賽娜鼠》中得到慰藉,照見」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cJMQnAB3uTiws8KNor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