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延遲滿足」,培養未來精英?錯!告訴你孩子自控力差的真相

2019-12-08     漫風點點說教育


01

談到自控力,最有名的實驗莫過於「棉花糖實驗」了。

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6歲的孩子,在史丹福所屬的幼兒園,召集了一群4-6的孩子。

實驗人員讓讓幼兒園的孩子們待在一個小房間裡,每個人各給一塊棉花糖,讓他們一個人待著。

孩子們被告知有兩種選擇:

其一:如果他們等不及要吃糖,可以馬上搖鈴叫回研究人員,吃掉棉花糖。

其二:他們也可以等15分鐘,等研究人員回來,就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


實驗的結果,就是大部分孩子沒能忍住,馬上吃掉了棉花糖。只有小部分的孩子,堅持到大人重回房間,並得到了雙倍的棉花糖獎勵。

這個實驗雖然結束了,但是教授在10年後偶然發現,那些可以堅持等待的孩子,似乎在學業上的表現更加出色。

據此,米歇爾教授得出結論:能堅持等待的孩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控力比較強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也會在社會競爭中更有競爭力。

所以這個實驗,也被當做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的理論依據。

有些家長將它奉為圭臬,認為要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才能讓孩子的未來表現更加出色。

不管孩子提出什麼要求,家長都讓他們「等一等」、「忍一忍」,最後以雙方都崩潰而告終。反覆幾次,家長就會給孩子貼上「不聽話」、「不懂事」、「沒有自控力」的標籤,反而激化了孩子逆反心理,產生惡性循環。


所以,撇開實驗不談,通過這種方法提高自控力,是對的嗎?

02

想像一下,周五晚上,你帶著全家人在一家格調高雅的餐廳就餐。因為就餐人數過多,所以等了好久都沒有上你們的菜。大家都飢腸轆轆,苦不堪言。在此情況下,大人都無法控制自己,你如果要求孩子「舉止文雅」、「乖巧懂事」。是不是有點過於強人所難了?

在面對孩子行為不佳的時候,我們大人要做的,不是強行訓練孩子的「自控力」,而是要先從事實出發,分析一下小傢伙們如此表現的原因。

1.飢餓和疲倦

有專家研究發現,孩子飢餓時候行為惡劣,還真不是在「作」。而是因為節會破壞他們的體內腎上腺素、皮質醇的平衡。

上述荷爾蒙的激烈活動,會讓孩子產生煩躁的情緒:焦慮、衝動、恐慌,甚至大喊大叫。

疲倦也是如此。休息不好,缺少足夠睡眠,會讓孩子的血糖失衡,帶來負面情緒。



2.對孩子的要求過高

隨著現代科學對人類大腦的探索,科學家發現人類的大腦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分三個模塊。分別是:高級腦、情緒腦、基礎腦。

高級腦有稱為額葉,是人類最後發育的腦模塊。它主管人類的創造力、推理力、自我意識、同理心和自控力。

在人類的最初幾年,高級腦的發育很不完善,所以其他低級腦會占據主要地位。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們會因為自己的強烈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大哭大鬧,這是十分正常的情況。

隨著大腦的發育成熟,上述情況會逐漸消失。


3.無法排遣內心壓力

也許你會感到可笑,小孩子有什麼壓力呀?但是孩子其實和大人一樣,也有著對外界人事物的感知能力,甚至更加敏感。

成人心情不佳時,可能會通過抽煙、喝酒、刷劇等來派遣。但是可供孩子「發泄」的渠道少的可憐,他們可能就會選擇大聲尖叫、用力拍打玩具、亂扔東西來派遣。

有時候,為了獲得大人的關注,孩子們也會故意表現惡劣,藉此來「求關注」。


03

分析了3類孩子可能表現不佳的原因,我們來說說如何應對。

1.不要在需要一個乖孩子的情況下,忽略對方的基本生理需要。

建議方法如下:

一頓營養均衡的早餐;

空腹時不要攝入糖和巧克力;少吃含有添加劑的視頻;

讓孩子保證充足睡眠。

2.了解人體的發展規律,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

3.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模式,試著傾聽孩子的心聲。多和孩子玩耍,用心傾聽他們,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有心理學家說,愛孩子是本能,但如何愛則是藝術。我們要試著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不要過於教條地去管教孩子。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2dM8W4BMH2_cNUgVb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