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國內,全都如此。
文 | 吳雪
從七月開始,踩下剎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一路滑向冰窟。下半年以來市場出現的五連降,讓此前新能源車型銷量再好的車企都得承認,補貼退坡後是真的很難。
今年1-11月,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僅為93.5萬輛。與2018年105.3萬輛的年銷量相比,今年全年銷量增長大機率將為負值。
尤其是新能源中的插混車型,雖然作為燃油車型向純電車型過渡的一大選擇,此前曾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它相比燃油車更加節能環保,相比電動車沒有里程焦慮,作為一種比較務實的選擇,更適合當下的市場發展。
但事實上,補貼退坡後,插混車型面臨的形式也依舊嚴峻。
數據顯示,11月,插混車型的銷量僅為1.4萬輛,同比下滑高達56.1%,甚至遠高於純電車型42.1%的降幅。而從累計銷量來看,1-11月,插混的累計銷量也僅為20.6萬輛,同比下滑11.9%。
可以說,在真正的市場需求還未培養起來的當下,不管是純電還是插電,對其銷量而言,政策依舊是最大的影響因素。
數據來源:中汽協
1
牌照和路權
依然是消費者選擇新能源車的主要原因
此前保監會交強險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新能源乘用車的累計上險量為71.3萬輛。其中,僅有37.1萬輛上險量的所有權為「個人」,其餘大部分被賣給了出行公司和企業客戶。
而在數量並不可觀的私人用戶里,也有很多客觀因素左右他們的決定,其中最主要的一項便是牌照和路權。
從威爾森發布的2019年10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銷量TOP 10城市榜單中可以發現,前六位都是限牌城市。同時,由於各個城市的新能源車限行政策不同,不同車型的銷量占比也因此有著較大差距。
在深圳、上海、廣州等地,由於插混車型與純電車型一樣可以上新能源牌照,且不限行,其銷量占比明顯高於插混車型無法用新能源車指標購買,且無法享受不限行優待的北京。
此前,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韓志玉曾公開表示,「很多人買了插混之後當燃油車開,這說明他們並不是為了買新能源車,而是為了牌照和路權。」
而在插混領域銷量不錯的華晨寶馬此前也曾也曾透露,根據他們的統計數據,在插混車型的使用中,有將近50%的用車屬於燃油行駛。
而除牌照和路權之外,政府提供的補貼及購置稅優惠等政策,也是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重要原因。
以中國插混車型銷量排行第一名的寶馬5系插混為例,從乘聯會的數據看,5系插混今年前10個月銷售2.24萬輛,同比增長65.9%。
據華晨寶馬營銷高級副總裁高翔介紹,其銷量上漲背後,價格是很重要的因素。
據悉,目前寶馬5系插混最高配官方售價53.69萬元,此外還享受免購置稅優惠。這也使得這一車型與燃油版最高配530Li 行政型豪華套裝版相比,價格要便宜近4萬元,而且更為省油。
可見,從這一維度考慮,不管是純電還是插混,在私人購買方面,其主要的增長驅動力還是非市場因素。
2
中外新能源市場偏好差距大
但都與政策有關
此前,EVsales公布的新能源汽車銷售數據顯示,如果不計入中國市場,10月份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為3%。
更有趣的是,這一增長並不是來自純電車型。與中國市場上純電車型走勢好於插混車型不同,10月份的全球市場,純電車型的銷量同比下跌6%,而插混車型則同比增長了18%,創下自2018年8月以來的單月最大增幅。
一邊是銷量同比下降38.7%,一邊是同比增長18%,如此巨大的差距雖然令人詫異,但事實上,在中外新能源市場偏好差距巨大的背後,仍是各地區政策導向起作用的結果。
以插混車型更受歡迎的歐洲市場為例,根據歐盟法規,從明年1月1日起,歐盟範圍內銷售的95%的新車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水平須達到每公里不超過95克,到2021年這一要求必須覆蓋所有在歐盟範圍銷售的新車。
對於在燃油發動機方面有著豐富技術積累的歐洲車企而言,放棄已有的技術優勢發展純電車型不僅意味著從頭開始,而且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於是,在插混車型即可滿足排放法規要求的當下,發展插混,成為優先選擇。由於與傳統燃油汽車計算碳排放方式的不同,插混車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容易達到每公里50克以下。
而對於歐洲市場的消費者而言,除車企提供了豐富的插混車型可供選擇之外,政府補貼和廠商優惠等政策原因,也使得插混車型的價格相較於純電車型更低。與此同時,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也導致消費者購買純電車型的積極性受到了限制。
而在中國市場,受技術發展及能源結構的影響,因為堅持純電為主的技術路線,插混車型一直處於受純電車型壓制的位置。不管是新能源積分還是政府補貼,插混車型與純電車型相比都差距巨大。
以最新的新能源積分和政府補貼為例,目前,純電車型的最高補貼檔位為2.5萬元,最高可獲得3.4分的新能源積分。而插混車型,其最高補貼僅為1萬元,僅能獲得1.6分。
3
多種技術路線重回車企視野
正是由於各國政策的不同,於是,如今的跨國車企在不同的市場上也正在採用靈活的對策應對。
此前,寶馬集團董事、研發負責人傅樂希說過這樣一句「大實話」:純電動汽車只適合中國和美國加州,對於其他地方,插混才是更好的選擇。而在歐洲市場,不僅大部分國家缺少對純電動車的政策支持,用車環境也決定了無法單純依靠電動車出行。
在這句話的背後,是寶馬集團正在為未來出行進行多方位的準備。
清潔高效的內燃機、高性能的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零排放的純電力驅動系統、創新的氫燃料電池系統。用寶馬自己的話來說,如今,他們「正在採用多種新能源技術路線齊頭並進的策略,以靈活的車型平台和生產,應對不同市場需求」。
與寶馬類似,為應對各國政策與市場偏好的不同,此前在全球都堅定走混動+燃料電池路線的豐田,今年在中國市場也向著電動化的方向邁進了一步。在已有兩家合資公司的基礎上,和比亞迪達成戰略合作,合力開發新的純電車型。
與此同時,在中國市場,當補貼退坡純電車型銷量應聲跌落後,一度被視為過渡產品的插混車型也重新回到了車企的視野中。
以上個月的廣州車展為例,純電車型固然仍是車企電氣化之路的主流選擇,但自主、合資、豪華等不同定位的品牌也均推出了PHEV新車,數量多達十餘款。包括奧迪A6L PHEV、奔馳E300 eL、WEY VV7 PHEV、騰勢X、上汽名爵eHS、上汽榮威RX5 eMAX等。
不過,不管是純電還是插混,想要獲得長足發展,除了上面所說的政策因素之外,技術也都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正如此前上汽集團副總工程師、上汽技術中心副主任、捷能公司總經理朱軍在談到插混未來發展時所說的那樣,「政策很容易發生變化,說不定是今天來明天就去。根源上還是要給消費者提供物有所值的價值,讓他覺得『我願意買插混車,不願買燃油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Nz1MW8BMH2_cNUgIzR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