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至今的紫砂名壺,有許多都已不復得見了,能夠傳至後世並流傳有序的紫砂壺並不多,而其中有這樣一把曼生壺,找回了傳承。
它就是「曼生乳鼎壺」,一把在文革中倖存下來的紫砂壺。
曼生乳鼎壺
自陳鴻壽定製茗壺之日起,曼生壺便被文人、雅士競相追求,但凡珍品佳作,必為市場追捧,多被名家收藏。
這把曼生乳鼎壺亦是如此,此壺乃山東省圖書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副館長,山東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路大荒先生所藏。
路大荒先生存照
路大荒,原名路鴻藻,字笠生,號大荒。他是傑出的聊齋學研究先驅,是版本目錄學專家,古籍、書畫、古玩鑑定專家和書畫家。他是中國收藏有蒲松齡手稿最多的一個學者,在眾多學術領域具有很高的造詣。
路大荒先生存照
路先生生前十分喜愛紫砂藝術,尤重文人紫砂器物的鑑定與收藏。
他更將所見之曼生佳器集拓成冊,以作日常翻閱、品評之用。
而在1951年左右,路大荒先生摯友,著名古籍版本學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獻唐先生,見路先生痴迷紫砂,便欣然在其拓片冊前滿題百餘字作序。
王獻唐先生作序
然而時光流轉,在文革期間,路大荒所藏之紫砂茗壺盡數被收繳,後僅極少歸還,這把曼生乳鼎也因此丟失了,只餘下曼生拓片集。
有幸的是,在2016年的西冷秋拍上,我們得見了此壺,這把壺也終於尋回了它的傳承。
曼生乳鼎壺
此壺以相對細密之紫泥作乳鼎之型,壺體纖巧可愛,其底部鈐印「阿曼陀室」章款,把下款「彭年」。
曼生乳鼎壺底款
壺身所刻隸書:台鼎之光,壽如張蒼,曼生銘。
曼生壺銘
此鐫刻顯示了極為深厚的書法篆刻功底,銘刻字口俐落,刀筆瀟洒,極有韻味。
壺銘切壺切情,取張蒼的典故以喻長壽,足見曼生壺的人文情愫。
任何一把流傳有序的紫砂壺都是極為珍貴的,它不僅僅是體現壺自身的價值,更多的是表現了愛壺藏壺之人的一種守護與堅持。
感謝閱讀,感覺小編辛苦的請點擊關注,買壺詢價請點擊我的頭像在我的簡介里添加我的v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