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做壺還是玩壺,都是一個需求不時積聚和學習的過程,顧景舟先生作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的技藝也是不時進步的。
假如把他早期作品與晚期作品比照,對做壺人來講,這其中的差距就是他積聚和沉澱的結果;而關於玩壺的人來說,你又能不能看出這其中的差距呢?
今天就來看看顧景舟先生20歲和70歲的作品比照,看看巨匠的生長之路。
顧景舟二十歲所作
洋桶
洋桶壺
圓柱形身筒,腳線、肩線、口線對稱。牛蓋純邊處置,牛耳圓潤順暢,口蓋吻合貼切。細部處置嚴謹,作風靈秀素雅。
這是顧景舟最早知名的壺,一代紫砂洋桶高手儲銘曾在顧家做過客師,指點過顧景舟,而顧景舟所制洋桶正是脫胎於儲壺而別有氣韻。
程度
程度壺
此壺採用朱泥製成,外型極為小巧心愛。壺身似梨形,圓潤豐滿,配以直形嘴,耳把圈足,壓蓋珠鈕,線條流利漂亮,形制勻挺溫和。
程度壺
此為紫泥程度,其壺身肌理朗潤,外型精密靈動,程度壺也是顧景舟早期經常製造的一款壺型,落款亦為墨緣齋、景記。
朱泥合歡
朱泥合歡
此壺為朱泥製成,為顧景舟早年之作。其壺外型精巧,製造精密,雖為傳統外型在壺嘴稍見改動之後,使之面目一新,器物雖小但伸展大方,底款為早年的墨緣齋、景記。
顧景舟七十歲所作
三足乳鼎
三足乳鼎
全壺光素圓潤,簡約大方,一彎短流,靈動有神,曲柄流利,壺鈕似乳,蓋於壺身之上,委婉內斂。
景舟虛扁
景舟虛扁
此壺胎質細膩、典雅溫潤、凝重古雅。整壺外型規整,線條流利且比例諧和,線面轉換周正而舒坦;蓋沿與口沿嚴絲合縫、技藝嚴謹、幾無可挑剔。
景舟石瓢
景舟石瓢
顧老在青中年時期有做大石瓢壺,在七十歲後又作此式。外型為扁圓,壺體上小下飽,斜面過渡自然。壺身、流、把、鈕、足搭配恰當,線條利落明快,起承轉合交代分明。顯得挺拔肉體,沉靜而深意雋永。
景舟提壁
景舟提璧
顧老歷二十多年改動,可謂雕琢而成的這件提梁壺,乃是其終身最為注重的兩把壺之一,代表他技藝的最高程度。
經過早期與晚期的作品比照,不曉得各位能否有看出,其實最早從光素器開端,到最後也終於光素器。
顧老被稱之為光器宗師,不是沒有道理的,其完整靠外型合度精確、線面轉換周正、舒坦和色彩文雅來圓滿光塑器全身線面畢露、毫釐之差都不易遮掩之弊病,足見其功力了得。
摶泥五、六十年,做加法再做減法,最簡單的形制,線條和形體的把握卻都有不一樣的氣韻,功力都藏在細節中。
感謝閱讀,每日持續更新,更多知識交流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7GXcW4BMH2_cNUgsXc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