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入門的壺友,在選購紫砂壺時,過分地相信一些所謂的選壺經驗與標準,致使自己走入誤區,與很多好壺擦肩而過,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遺憾。今天我們就來看這些選壺的誤區,看看你是否中招?
誤區一
認為茶水一丁點都不允許順著壺嘴往下流。流涎嚴重是不能允許的,但是過於偏激就有點鑽牛角尖了,很多壺因為整把壺的造型決定了,壺嘴不可能做到毫不流涎。
要綜合而論,不要因為一丁點的流涎就否定一把壺,那樣的話,做紫砂壺的師傅都得改行了。
誤區二
倒茶時茶湯不能從壺口流出,實際上很多紫砂壺都做不到這點。符合這個標準的不等於就是一把好壺,稍有流涎的也不等於是劣壺。
除了跟個人使用習慣有關外(有些朋友倒茶時,壺身直接傾斜90度,這樣所有的水都壓向口蓋,口蓋不流水的機率很小),還與壺型不同有相當關係。
誤區三
有些朋友相當在意子口與紫砂壺口的間隙,選紫砂壺的時候總要左右晃一下壺蓋,要是能晃動的、距離大一丁點,馬上否定這把壺的價值,總希望壺蓋蓋上是紋絲不動的。
子口與壺口要是一點間隙都沒有,想想看會不會好用?只要有一丁點的茶葉擋在壺口,壺蓋就合不上了,要取下蓋子也是惱人的事情。
誤區四
認為淋水上壺,乾得快的就是好料。將水淋上紫砂壺,其乾的快慢與否,是與很多因素有關的。
1.與壺的形狀有關。比如西施壺、龍蛋壺壺,這類壺基本上不會在壺上積水,水乾得快;而仿古、虛扁這類壺過度很平緩,壺蓋會積水,壺身流水也緩些,相對的也就乾得慢。
2.壺表面明針工藝做得到位,水就乾得快些,反之就慢些。一些打臘拋光過的壺幾乎是不會沾水的,你說能不幹得快嗎。
3.壺燒的溫度高,表面結晶程度也高,水自然乾得快;而燒的溫度低,表面相對就粗糙些,水就乾得相對要慢了。
4.泥料的目數越高砂料越細膩,壺的胎土比較緻密,水當然會幹得快點,反之則慢。
誤區五
認為全手工紫砂壺比半手工壺好。誠然絕大部分好壺,都是全手工製作,全手工非常考驗作者功力,但半手工未必不如全手工,半手工成型的也有精品,如汪寅仙大師的曲壺。
誤區六
過分看重職稱,盲目崇拜名氣,以職稱的高低來決定紫砂壺的好壞。一把壺的價值,有職稱的成分在,但不是主要的因素。更不用說還有很多假職稱,如沒有的說成有,低的說成高的等;還有現在的紫砂市場代工泛濫。
關鍵還要讓作品說話,有些無職稱者卻作品新穎,功力深厚,只有藝術性和工藝性過硬的作品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感謝閱讀,每日持續更新,更多知識交流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uEwjW4BMH2_cNUg5tH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