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單兵武器,德軍手榴彈縱橫談

2020-02-22     軍史解密

眾所周知,手榴彈是一種用手投擲、由延時或碰炸引信起爆的小型爆炸彈,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威力大、結構簡單、性能可靠、操作方便等優點,是歷史最悠久、人們最熟悉的步兵近戰武器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生產和裝備的手榴彈品種比較多,主要有STG39式木柄手榴彈、39式卵形手榴彈、萊泊利特手榴彈、「嵌套」式木柄手榴彈和手投槍發兩用手榴彈等。本文為您介紹二戰期間大量裝備德國軍隊的STG39式木柄手榴彈、39式卵形手榴彈和結構獨特的尼泊利特手榴彈。

STG39式木柄手榴彈

STG39式木柄手榴彈是1930年代末開始裝備納粹軍隊的制式手榴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裝備和使用的標準手榴彈之一。

STG39式手榴彈是在德國 1920年代研製成功的STG24式手榴彈基礎上研製的一種手榴彈,全彈由彈體、拉發火件、木柄、瓷球和彈性蓋等零部件組成。彈體由圓柱形鑄鐵殼體(內裝炸藥)、雷管、雷管套和木柄連接座組成。彈體中心是雷管套,雷管放在雷管套內之後,再在上面裝木柄連接座,連接座與殼體之間用螺釘連接,塗瀝青油防潮。

手榴彈拉發火件裝在中空木柄內,是一個獨立的部件,由拉火繩、小銅套、摩擦拉毛銅絲、拉毛銅絲底盤、鉛管、延期藥、鋼管、黃銅套管和底蓋等零件組成。

拉發火件的結構是:將拉毛銅絲捲成摩擦線圈,裝在小銅套內,拉毛銅線的下端穿過小銅套,拉火繩拴在摩擦線圈的上端,拉毛銅絲底盤裝在摩擦線圈的下端,然後將小銅套裝入鉛管,鉛管套裝在有延期藥的鋼管上端,將拉線從瓷球中心的孔穿過後,在上面打一個結,再將底蓋蓋在黃銅套管下端,便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拉發火件,黃銅套管實際上只是一個傳火通道。摩擦線圈放置在有玻璃渣混合物的小銅套內,與延期管內的延期火藥相連,使用時向外拉拉線,摩擦線圈的拉毛銅絲與玻璃渣摩擦發火,點燃延期藥,進而引爆雷管和主裝藥,使手榴彈正常作用。木柄和彈體是兩個獨立的部件,裝配時將黃銅套管上的底蓋取下後,才能插入彈體上的木柄連接座。

該手榴彈比較安全,使用時瓷球從木柄內掉出來時不會將拉毛銅絲拉出來引起發火,通常可以用拉線將手榴彈掛在樹上或其他地方,作為掛雷使用。除用作殺傷手榴彈之外,在戰場上還可以將幾個手榴彈彈體綁在一起,用一個拉發火件發火,作反坦克雷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的士兵最多時將6個手榴彈彈體綁在一起來炸坦克,主要是依靠炸藥爆炸時產生的爆轟波將坦克炸毀。

STG39式木柄手榴彈有諾貝爾39式手榴彈、STG43式手榴彈、黑爾茲手榴彈和貝頓手榴彈4種改進型號。諾貝爾39式手榴彈將STG39式手榴彈的炸藥換成混合發煙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使用的制式發煙手榴彈。

STG43式手榴彈將STG39式手榴彈的彈體、木柄分離式改成整體式,成為一種新型手榴彈,這種手榴彈於1943年開始裝備使用。它將裝在彈體中心雷管套內的雷管換成螺紋連接式雷管,直接固定在黃銅套管上。改進後的拉發火箭後來被許多手榴彈所採用。日本1930~1940年代、中國1930~1960年代生產的木柄手榴彈,採用的發火裝置大都與這種拉發火件相似。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生產了一種全木質彈體的手榴彈,彈體和木柄完全是硬木的,中間裝炸藥和拉發火箭,主要是靠炸藥爆炸時的爆轟波起作用,該手榴彈稱為黑爾茲手榴彈;另外在南非出現過一種木柄長度增加12.7mm,裝藥量為100g 的STG39式手榴彈,這種手榴彈的外形及結構與德國的STG39式手榴彈基本一樣。

STG39式手榴彈全長356mm,全質量624g,裝藥量200g,發火件延期時間4.5秒。

39式卵形手榴彈

39式卵形手榴彈也是二戰期間德國軍隊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種手榴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便停止生產和使用。

該手榴彈有標準型、改進型和防禦型3個型號。標準型是一種進攻型手榴彈,由彈體和引信組成。彈體是由上下兩截半卵形薄鐵皮焊接的卵形殼體組成;引信是拉發火件,其結構與STG39式手榴彈的發火件基本相同,只是將拴拉線的磁球改為卵形拉發火柄,這個拉發火柄直接由螺紋連接在引信體上,其使用方法與STG39式手榴彈也基本相同。發火件的延期時間有很多種,標準的延期時間是4~5秒,最短的延期時間只有1秒,這種短延期引信主要用在需要投擲後立即發火的場合,為了便於使用者識別,在這種引信的拉發火柄上塗有紅色標記。改進型手榴彈的引信採用針刺發火延期時間引信。這一手榴彈是整體式手榴彈,彈體上方有螺紋連接口,引信固定在彈體上。

為了適應防禦作戰的需要,在戰爭後期工廠還研製和生產了一種彈體外形尺寸不變,在彈體內裝一個鑄鐵破片套的39式卵形防禦手榴彈,這個破片套在手榴彈爆炸時可形成96片尺寸約為12.7mm×10.8mm的殺傷破片。

在蘇聯,還生產過一種用木柄取代卵形拉發火柄的卵形手榴彈,除了拉發火柄不同之外,其餘結構與德國的39式卵形手榴彈完全相同。 標準的39式卵形手榴彈高75mm,質量435g,裝260gTNT炸藥。

尼泊利特手榴彈

尼泊利特手榴彈是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成功的一種新型手榴彈,共有4個型號,有的在戰爭中裝備範圍比較廣,使用量比較大,有的則只是在戰爭末期裝備德國納粹軍隊,使用量不大,使用時間也比較短。戰爭結束後,所有型號的尼泊利特手榴彈都停止了生產和使用,也很少有人再提起它。它是一種默默無聞的手榴彈,也是人們很陌生的一種手榴彈。

該手榴彈的誕生,有著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瓦薩哥兵工廠發明了一種名為「尼泊利特」的新型炸藥,這是一種解決戰時火炸藥匱乏的重要炸藥。當時的德國,由於長期窮兵黷武,國內原材料非常匱乏,尤其是合成TNT炸藥的硝酸材料已嚴重不足,急需研製一種新型火炸藥來替代TNT炸藥。瓦薩哥兵工廠研製的尼泊利特炸藥,每生產1000噸炸藥僅需硝酸430噸,可以節約大量的硝酸,因此它研製成功後便得到德國軍方和納粹政府的高度重視。

尼泊利特炸藥的主要特性是機械強度很高、防水性能很好,可以進行切割、注塑成型、碾磨和鑽孔等各種機械加工,其綜合機械性能幾乎能與塑料媲美。這一發明為研製預製成型裝藥的手榴彈和地雷創造了條件。尤其是生產進攻手榴彈和地雷時,可以將炸藥加工成所需的結構和形狀,將引信和傳爆管等部件直接裝在炸藥上,省去防潮、保護炸藥的金屬殼體和連接零件,節省了許多材料,免去了許多加工和裝配的環節。

尼泊利特手榴彈的第一個型號是一個直徑85mm、高13mm的圓餅形手榴彈,在圓餅的中心加工有螺紋,直接將手榴彈拉發火件擰入孔內,就成為一個完整的手榴彈。隨後又研製成功兩種卵形手榴彈,大彈直徑85mm,長95mm,小彈長65mm。兩彈都是在中心加工有螺紋孔,用於連接發火件,結構非常簡單。

這3種尼泊利特手榴彈都進行過大批量生產並裝備使用,不僅德國軍隊使用過,盟軍也有使用。最後研製成功的是一種圓柱形手榴彈,形狀與德國早期的木柄手榴彈相似,手柄和彈體是一個整體,在彈體外套有一個金屬破片套,在彈底鑽一個孔,拉發火件從彈底擰入彈體。這一型號是1944年底研製成功的,很難說生產了多少及是否在戰場上使用過。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德國發現過這種手榴彈和使用尼泊利特炸藥的地雷。

這種結構獨特的尼泊利特手榴彈二戰後沒有得到推廣應用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長儲性能沒有過關以及運輸中防火性能差。經過長儲後,該彈容易出現霉變等問題,且在長途運輸時,還容易出現意外發火引爆事故。因此,儘管它具有結構簡單、經濟性好等優點,最後也沒有得到各國的普遍認可。二戰結束後,這種手榴彈也隨之退出了歷史舞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et6cHABgx9BqZZI-h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