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是我國著名的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 被推舉為蒙古帝國大汗以後, 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 東括幾乎整個東亞, 建立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並形成深刻的軍事思想,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大迂迴, 乃是進攻部隊避開敵之整個防禦體系, 向敵之翼側或後方實施遠距離機動而形成合圍態勢的作戰行動, 是戰略追擊的最高階段。早在我國的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在《孫子。謀攻篇》就有「十則圍之」的論述。瑞士軍事家若米尼也曾指出,一些偉大軍事統帥,在戰爭中取得勝利的秘密就在於,善於「集中他的主力遷回攻擊敵人的一翼」。他確信,如果在戰略上採用這一原則,那就發現了全部戰爭科學的鑰匙。
蒙古軍的迂迴戰略源於蒙古族的圍獵。《黑韃事略箋證》其騎射則孩時繩束以板, 絡之馬上, 隨母出入。三歲, 以索維之鞍, 俾手有所執, 從眾馳騁。四五歲挾小弓短矢, 及其長也, 四時業田獵。」可見, 蒙古人把圍獵中的技藝運用到戰爭中。
早在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就曾召見漢族降將郭寶玉,問攻取中原一統天下之策。郭答日:「中原勢大,不可忽也。西南諸藩,勇旱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圖金,必得志焉。」郭氏提利用南宋與金之間的世仇,借道宋境,實施戰略大遷回,從而一舉滅金滅宋的戰略決策。這一傑出的戰略構想,後由其子窩闊台和拖雷,蒙哥,忽必烈等大顯身手,付諸實施。
在全面偵察敵情、地形的前提下, 蒙古軍隊憑藉騎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機動能力, 經常越過人們難以想像的大漠、險灘、雪谷、荒原, 出其不意地向敵人的縱深大膽穿插、分割, 並與下面進攻部隊相配合, 四面包圍敵人, 迫使對方迅速瓦解。
成吉思汗在與花剌子模軍的戰爭中, 主要採取了迂迴、誘敵、攻堅、追擊之戰略。首要的就是迂迴。成吉思汗親自率領西征軍主力, 從花剌子模國北方通過600公里的吉西爾庫姆沙漠, 出其不意地迂迴至摩訶莫大本營———撒麻耳乾的背後, 對其形成了包圍。成吉思汗這一著兒, 使花剌子模軍成了瓮中之鱉了。此外, 在當時蒙古軍與金軍的軍力對比中, 雖然, 在總體上雙方可謂勢均力敵, 但在局部上, 蒙古軍則處於劣勢。不過, 蒙古軍卻能巧施以實避虛, 聲東擊西之戰術, 變劣勢為優勢而最終取得了大迂迴戰略的勝利。
成吉思汗沒有因為迂迴作戰而忽略速度, 相反他率領蒙古軍隊清一色的輕騎兵, 創造了農業時代的「閃擊戰」。閃電戰的要點是突然襲擊,速戰速決,成吉思汗打了一輩子仗,絕大部分仗都是進攻戰,一般都用的是大膽奇襲、突襲和奔襲的戰法。他一貫主張用兵神速,利用神速機動,發起大膽、冒險的進攻,猛打猛衝,速戰速決。在出敵不意的時間、地點以出敵不意的兵力、兵器、速度和戰法,大規模使用騎兵集團,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敵人徹底殲滅。
蒙古騎兵速度驚人,成吉思汗發揮了這一特長,將它當作戰爭中最好最快的進攻武器,充分發揮了蒙古騎兵類似坦克部隊那樣強大的衝擊威力和類似機械化部隊那樣快速機動的能力。
蒙古西征軍在歐洲作戰時的集結:「從揚子江北岸至保加爾邊境, 部隊集結都是在2至3個月完成的。部隊每天平均行軍速度達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擊:攻占北俄羅斯, 只用了2個月零5天時間, 每天的平均速度達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羅斯, 只用了2個月零10天時間, 每天進攻速度達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利牙和波蘭, 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 每天進攻速度達到58到62公里。」這個農業時代的閃擊戰足可以與二戰時德國的閃擊戰媲美。因此說, 成吉思汗在他一生征戰過程中, 成功實踐了大迂迴戰略, 同時他也是「兵貴神速」的指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