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頓、斯科特拒與孫楊合影!教孩子正確的輸贏觀,永遠別嫌早

2019-07-25     快樂媽咪PCbaby

我們習慣了以成敗論英雄,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贏了就是成功,輸了就是失敗嗎?也許未必!在輸贏面前擺正態度,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一課。

無論是孩子之間的遊戲,還是國際體育賽事,競爭無處不在。有競爭就有輸贏,但是某些輸者,卻擺出了一副難看的姿態。

剛剛結束的光州游泳世錦賽上,孫楊奪得男子200米自由式冠軍。

但在頒獎儀式中,並列獲得銅牌的英國選手斯科特·鄧肯拒絕和孫楊握手,以及和亞軍獲得者合影。

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識?就在幾天前,也是在這場體育賽事的領獎台上,孫楊獲得400米自由式冠軍,然而,獲得亞軍的霍頓卻拒絕上台與孫楊合影。

而且,有媒體曝出,幾年前的國際泳聯公開賽中,霍頓曾公開發言:「這是一個傑出運動員和藥檢呈陽性的運動員之間的比賽」,暗指孫楊服藥事件,妄圖用這種拙劣的心理戰磨滅孫楊的鬥志。

但孫楊並沒有受他干擾,幾年前的那場比賽,孫楊贏了,幾年後的如今,孫楊再次贏了他,所以,霍頓就上演了這樣一出「意難平」。

「你小氣的樣子真像霍頓!」

「你領獎的樣子看起來像下跪!」

就連人民日報官微都看不過去,批評這些輸不起的運動員是「轉圈丟人」。

這些「輸不起」的運動員,輸掉的不僅僅是比賽成績,更是做人的格局和職業的道德。

在任何一種競技項目中,輸贏的結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當事者對於輸贏的態度。

輸贏觀的教育,永遠不要嫌早,從孩子抓起,培養他們正確地面對輸贏,這很重要,甚至關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01、不能輸得坦蕩,怎會贏得漂亮

生活中有這麼一類孩子,小小年紀就特別在意輸贏。和小夥伴玩遊戲,他贏了,晴空萬里;他輸了,就開始陰雲密布,甚至發脾氣、撒潑、打滾,都是常事。

在《爸爸去哪兒》第三季里,世界拳王鄒市明的兒子鄒明軒,因爸爸在「摳玉米」比賽中失利而大發脾氣。

小朋友在節目現場大喊大叫,爸爸鄒市明根本無法招架。他勸說孩子:「這只是一場小比賽,比賽就會有輸贏」,但明軒依舊不依不饒。

最後節目組破例安排一場拳擊比賽,這次鄒市明贏了,明軒才高興起來。

按理說勝敗乃兵家常事,生活中的挑戰千千萬,我們不可能每次都贏,但在有些孩子看來,輸贏就是天大的事,甚至長大後有人因為「輸不起」而輸掉了一生。

前不久高考志願填報時,媒體曝出一則令人氣憤的新聞——

浙江的小陳同學高考只考了300多分,看到好友三人成績出色,擔心被他們取笑,便利用三人對他的信任,獲取帳號密碼,私下裡篡改了志願。

還好這個行為被及時發現,沒有釀成大禍,但是小陳篡改他人志願,已構成違法,警方對其做出行政拘留十日的處罰。

小陳「輸不起」的心態,不僅差點害得三人改變命運,連朋友都沒得做了;還害自己飽受牢獄之苦,一失足成千古恨...實在是令人惋惜。

龍應台說:「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

在某種程度上,如果不能夠輸得坦蕩,那麼又怎能了解自己真實的實力,為接下來的「贏」積蓄力量呢?

02、與其憎恨對手,不如超越自我

「輸不起」的人總有一個特點,就是心中住著一個假想敵,認為自己的對手就是敵人,甚至不惜用最大的惡意去詆毀他、嫉妒他。

一位哲人曾說過,人生最孤獨的事不是沒有朋友,而是沒有對手。對於對手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贏商」。

同樣是在游泳運動的競技場上,與霍頓、斯科特之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孫楊與韓國選手朴泰恆惺惺相惜的友誼。

2014年,仁川亞運會上,主場輸給孫楊的朴泰恆,在終點的地方摸了摸孫楊的下巴,向他表示祝賀。孫楊則用受傷的手緊緊握住朴泰恆歐巴,邀請他一起慶祝。

比賽結束之後,孫楊還給朴泰桓送生日蛋糕為他慶生。

殘酷的比賽競技不僅沒有拉開兩個人的距離,反而讓他們跨越國界,成為要好的朋友。

場上拼盡全力去競爭,場下互相鼓勵與進步,好的對手,也是成長的催化劑。

林丹和李宗偉同樣是國際羽壇的一對「宿敵」,但兩人卻是「不打不成交」,比賽之外,他們也成為了好友。

每次交戰之後,兩人都會交換球衣作為留念。有人說李宗偉一直輸給林丹,是失敗者,但李宗偉本人卻說:「感謝林丹這位強大的對手,他讓我不敢放鬆自己,不停訓練變得更強。」

林丹也同樣稱讚李宗偉:「要不是他的存在,我不會成為今天的我。」

平生莫恨無知己,英雄自古識英雄。一個可怕的對手,往往也會是你最知心的朋友。因為有資格做你對手的人,才有資格做你的知己。

正向的輸贏觀根植於孩子的內心,等他長大後,就不會懼怕他人的強大,反而會珍惜自己的對手,通過對手發現自己不足,使自己變得優秀,而不是狹隘地嫉妒,惡意地詆毀,最後盡失尊嚴。

03、三個「別說」,教孩子正確的輸贏觀

心理學家蔣佩蓉曾經這樣歸納孩子各階段的特點——

0—1歲 孩子完全依賴母親。

2—3歲 孩子已經開始尋求成人的認可。

3—6歲 孩子學會主動行動,探索,幻想,但是還不會正確評價自己,往往在意、依賴成人的評價。

7—12歲 孩子焦慮地想知道自己是否真正能夠在某個方面成就卓越。

從上面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在成長的各個時期,對成人尤其是家長的評價,都有所依賴。要幫孩子樹立正確的輸贏觀,就要善於利用這種依賴。

千萬別說「看人家的孩子……」

經常聽父母在呵斥孩子時,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看人家的XXX,表現得多好……」

武志紅曾說:永遠不要拿孩子的缺點去比別人的優點,誰都不是完美的。

我們大多體驗過被「別人家孩子」碾壓的焦慮感,這種傷痛又怎能再延續到孩子身上?當我們忍不住想要對比的時候,不如這樣引導孩子——

雖然這次你沒有他畫得好,但是媽媽看你很用心喲~

這次比賽雖然輸了,但過程還是很開心的,不是嗎?

我們沒得獎,但不如去問問獲獎的XXX,他是怎麼做到的?

別遇到失敗就說「停下來」

英國心理治療師尼克·盧克斯摩爾說:「無休止地從失敗的經歷中保護孩子,對他們而言是有害無益的,當失敗再次發生時,孩子們就會覺得很羞恥、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

在《媽媽是超人3》中,節目組安排鄧莎的兒子大麟和小夥伴進行一場拳擊對決。

第一回合進行得很好,但是第二回合,大麟子體力不支,被小夥伴打倒;

即便這樣,媽媽鄧莎也沒有讓節目組「停下來,中止比賽」,而是舉牌為兒子鼓勁,當起了小粉絲,還叫自己的閨蜜一起為孩子加油。

在媽媽的鼓勵下,大麟子很快站了起來,但是在第三回合,又被打倒在地。

後來鄧莎在接受採訪時說:「其實我一開始就知道大麟子贏不了,因為和他PK的小夥伴體能比他強太多,但我不能說停。

我想讓他親身經歷失敗,讓他了解與小夥伴之間的茶具,並且讓他懂得失敗了也沒什麼,媽媽依然會愛你。」

別隨便說「你真棒」

隨隨便便讚美一個孩子,並不能讓他們樹立自信,相反使孩子失去自我判斷能力,漸漸只能聽好話,不能挨批評。

我見過一邊刷著手機,忙著打遊戲,一邊心不在焉夸孩子「你真棒」的媽媽,我問她一句:「你的孩子棒在哪?」,她回答我說:「他不來打擾我,就是棒」。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對數千個樣本分析後得出結論:決定孩子未來是否能夠成功的,是堅韌的品格、頑強的毅力,是抗壓和抗挫折能力。

但父母的盲目敷衍的讚賞,恰恰會讓孩子失去抗挫折的能力。

孩子會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就是最棒的那個,當孩子走向外面的世界,有一天遭到他人的超越,負面的情緒就會順勢滋長。

所以,讚賞孩子要講究方法,比如,比起一句「做得好」,孩子更需要聽到的是具體哪方面做得好;

每說完一句「做得好」,最好跟上一句「你是怎麼做到的?」;當孩子失敗時,可以說:「下次你可以做得更好」……

真正高級的讚賞,是用心接納孩子的優缺點,順境與逆境,而不是經常性地隨口表揚。

記得足足陪跑了兩季的陳銘,終於在第三季《奇葩說》中獲得冠軍,但他卻謙卑地說:「奇葩之王是一個象徵,就好像攀登是一種習慣」。

作為孩子的爸媽,我們就是他小小心靈的避風塘。時刻告訴他:贏和輸不是完全對立,而是殊途同歸,它們都可以讓人生變得更好。

贏了可以獲取動力,輸了可以觸底反彈,輸贏只是對某一階段動態的反饋,而不是定性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標準。

孩子人生之路何其漫長,大大小小的輸贏瞬間都在所難免,但能夠扛過這些的人,才是最後的勝利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M_BLmwB8g2yegNDSMX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