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數字鄉村建設基礎、問題與推進思路

2020-02-19     愛農者言


摘 要:當前我國數字鄉村建設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時期,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發展各個領域快速融合。農業農村信息化的全面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向鄉村拓展以及各類智慧應用功能的鄉村實踐,為數字鄉村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我國數字鄉村建設存在缺乏整體規劃、城鄉數字鴻溝、地區發展不平衡、人才和資金等要素不足問題。未來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要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堅持「共享、統籌、分類、融合、創新」五大建設理念,構建「1+5 (N)」數字鄉村建設體系,促進鄉村產業智慧化、鄉村環保智慧化、鄉風建設智慧化、鄉村治理智慧化、鄉村服務智慧化。


一、問題的提出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戰略部署,並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年~2022年)》和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均提出了「實施數字鄉村戰略」,2019年5月印發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由此,在經過二十多年農業農村信息化、近十年智慧城市建設並打下良好基礎之後,我國數字鄉村建設進入全面推進的新時期。

關於數字鄉村的內涵,以往分別有對數字鄉村和智慧鄉村的界定。有學者認為,數字鄉村是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各領域各環節廣泛而深度的應用。有學者認為,智慧鄉村有著智慧城市共性的一面,是對農村基礎情況進行數據化處理,「貫通鄉村治理、農業生產、民生事業等方方面面,構建起具有農業農村特色的數據採集、運算、應用、服務體系」。有學者認為,智慧鄉村就是將信息化滲透到鄉村的方方面面,不能簡單複製智慧城市,而是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地複製,包括基礎建設層和智慧應用層。根據數字鄉村建設溯源和其他學者的研究界定,數字鄉村建設既是新時期農業農村信息化的重要抓手,也是農業農村信息化的推進目標。數字鄉村建設是在「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戰略部署」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農村信息化的深入系統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向鄉村創新拓展,是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各個領域的全面應用和深度融合。

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的研究和探索,始於1994年底「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上提出「金農工程」、建立「農業綜合管理和服務信息系統」,2000年前後相關研究開始增加,2006年之後,隨著《2006年~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全國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總體框架(2007年~2015年)》的相繼發布,農業農村信息化全面、快速推進,相關研究不斷增加,為數字鄉村建設打下了較好基礎。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在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8月發布《智慧地球贏在中國》計劃書之後,「十二五」期間,我國智慧城市研究和實踐在全國各地全面推進。截至2017年4月,我國有超過500個城市在其政府工作報告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建設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理論和實踐推進過程中,有學者開始探討智慧鄉村建設問題,各地也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同時自主探索推進智慧鄉村建設,智慧城市(行政區劃概念)向鄉村的拓展以及智慧應用功能在鄉村的創新性使用,特別是在智慧鄉村旅遊、農村電子商務以及智慧農業等領域應用較廣。

由此可見,一方面,「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的導向和形勢,加強了數字鄉村建設研究的現實意義,數字鄉村建設研究恰逢其時;另一方面,現有關於農業農村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設、鄉村智慧應用等方面的實踐和研究,需要向更加系統性化、更高維度推進,以實現與數字鄉村建設的銜接。基於這一研究意義和研究基礎,筆者從農業農村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設、鄉村智慧應用3個角度分析當前數字鄉村建設的基礎,以及當前數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了智慧鄉村建設理念、「1+5(N)」數字鄉村建設體系和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數字鄉村建設的基礎

從現狀來看,系統性的數字鄉村建設還比較少,不過,各地數字鄉村建設的前期探索、農業農村信息化的全面推進以及各類智慧應用功能的鄉村實踐,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基本思路、打下了良好基礎、積累了豐富經驗。

(一)各地自主探索實踐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基本思路

自2000年我國信息化快速推進以來,各地開始自主探索數字鄉村建設,為現階段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基本思路。總體來看,各地自主探索數字鄉村建設大體可以分為3個階段,即數字鄉村建設的萌芽階段(2000年~2010年)、探索階段(2010年~2017年)、全面推進階段(2017年以來)。

數字鄉村建設萌芽階段(2000年~2010年)。這一階段涉及的、參與的地方還比較少,以「數字福建」和雲南「數字鄉村」工程為代表。「數字福建」包含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農業農村發展的各個方面。雲南印發《關於實施「數字鄉村」工程建設的意見》(雲政辦發[2007]134號),是可查到的最早正式提出「數字鄉村」的省份,旨在建立「數字鄉村」信息網絡服務體系,以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數字鄉村建設探索階段(2010年~2017年)。「十二五」期間,各地開始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部分地區在行政區劃內「城市」概念,實施包含城鄉區域範圍的智慧城市建設。自2010年起,廣州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提出了建設智慧鄉村的要求,開發並不斷完善廣州智慧鄉村綜合信息平台。2014年底,上海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啟動了「智慧村莊」試點工作,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項目。還有一些探索性項目,如北京西柏店村「美麗智慧鄉村」集成創新試點項目、山東移動「智慧鄉村」項目等。

數字鄉村建設全面推進階段(2017年以來)。2017年底,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時也提出全面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數字鄉村」正是這兩大戰略的契合點。2019年5月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數字鄉村建設進入全面推進的新時期。這一時期在上一階段的基礎上,加大了投入強度和推廣力度。可以預期,在前期數字鄉村、智慧鄉村建設積累豐富實踐經驗基礎上,新時期數字鄉村建設即將全面、系統、快速推進。

(二)農業農村信息化為數字鄉村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在《2006年~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以及農業農村信息化「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的引領下,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全面推進,主要體現在生產信息化、經營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務信息化和基礎支撐能力等方面。

生產信息化方面,智慧農業快速發展,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和移動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在大田種植、設施農業、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等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經營信息化方面,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農產品進城與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不斷加強,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深入推進,累計支持1016個示範縣,建設縣域公共服務和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個,村級電商站點7萬多個。管理信息化方面,「金農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並通過驗收,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信息系統與資料庫建設穩步推進,農業農村部行政審批事項基本實現網上辦理,農業各行業管理、信息採集、分析、發布、服務制度機制不斷完善,農業大數據發展應用開始起步。服務信息化方面,「三農」信息服務的組織體系和工作體系不斷完善,農業農村部網站及各級網站群、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中央平台及部省協同服務網絡基本完善,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快速推進,建成運營22.4萬個益農信息社。信息基礎支撐方面,2018年全國農村寬頻用戶總數達1.17億戶,農村網民規模達2.11億人,占整體網民的26.3%,占農村常住人口的37.4%,比2008年(8640萬人)增長了144%;農村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為36.5%,比2008年(12.3%)提高了24.2個百分點,提高將近200%。

(三)各類智慧功能應用為數字鄉村建設積累了豐富經驗

在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發展的滲透融合過程中,各類智慧應用功能日益普遍,為數字鄉村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方面,在農業農村信息化規劃的引導下,根據《農業部關於印發<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認定辦法(試行)>的通知》(農市發[2013]1號),原農業部積極推進「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評估和認定工作,按照整體推進型、生產應用型、經營應用型、政務應用型、服務創新型、技術創新型等進行評價和認定,2013年、2015年和2017年分別認定了3批分別為40家、66家和104家示範基地,對各類智慧應用功能在農村的應用起到了積極引導作用,極大地促進了智慧農業、農村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和服務信息化等智慧應用功能在鄉村的發展,為數字鄉村系統設計、整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的融合過程中,智慧旅遊、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養老和智慧交通等也都在各地實踐中不斷向鄉村拓展。智慧鄉村旅遊方面,隨著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的發展,全域旅遊的概念逐漸普及,智慧旅遊向鄉村拓展,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智慧營銷、智慧運營以及智慧體驗等逐步融入鄉村旅遊全過程。例如,浙江各地已經建成運行了多個鄉村智慧旅遊基礎服務系統,利用網際網路技術促進旅遊資源整合、旅遊活動發布、旅遊產品推薦和遊客互動體驗等,促進了鄉村旅遊和全域旅遊大發展。鄉村智慧教育方面,信息技術在鄉村教育的應用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的教育信息化,之後,農村教育信息化經歷了「校校通、農遠工程、三通兩平台、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薄改、改薄」等系列工程,為智慧鄉村教育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近年來,「網際網路+教育」不斷創新並在鄉村應用,如中國平安通過「村教」扶貧線上智慧教學平台(「三村暉」APP)積極建設鄉村支教資源庫、湖南等省份積極實施「中小學網絡聯校建設工程」將發達地區優質學校與鄉鎮中心校等聯網建設。智慧醫療方面,「網際網路+醫療」有力促進了城市優質醫療資源向農村延伸。例如,撫州自2017年8月開始實施智慧百鄉千村健康醫養扶貧工程,積極建設村、鄉、縣、市四級醫療機構之間的三網合一、數據共享、遠程就醫和分級診療的智慧化醫療服務體系,實現了健康檔案、日常監測、健康關愛、專業體檢、慢病篩查、評估干預和遠程就醫的全鏈條服務。智慧養老方面,近年來,一些地區積極探索推進信息技術融入農村養老基礎設施建設和養老服務過程,智慧養老逐漸向農村拓展、實現全域覆蓋。比如,截至2017年底,陝西已建成農村互助幸福院8124個、覆蓋陝西48.65%的行政村,在此過程中,積極推進與陝西移動公司合作,推動居家社區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台建設,採取網際網路+智慧養老、智能化呼叫、應用軟體等信息化手段,為獨居、貧困、殘疾等老年人提供各類服務。除了這些智慧公共服務之外,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鄉村的滲透、與鄉村發展的融合,智慧交通、智慧環保、智慧精準扶貧等也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三、數字鄉村建設面臨的問題

近二十年農業農村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設向鄉村拓展,為系統性、整體性的數字鄉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數字鄉村建設作為新時期、新形勢、新技術背景下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主要還面臨以下4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數字鄉村建設缺乏整體規劃設計。鄉村振興戰略中已經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做好整體規劃設計」的要求。目前,雖然農業農村信息化有總體規劃,但數字鄉村建設還處於自下而上的各地自主探索階段,如上面提及的各地數字鄉村建設的探索、各地各類智慧功能在鄉村的應用探索等。「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以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為主體,並不是以某地鄉村為主體。同時,各類智慧應用功能還處於各自分別應用狀態,還有待進行系統性統籌。可見,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亟待形成整體的、統一的、具有分類指導作用的數字鄉村規劃設計。新近發布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將對數字鄉村整體規劃設計起到重要引領作用。

二是智慧城鄉建設差距較大。雖然農業農村信息化不斷推進,但與城市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設相比,差距還很大,城鄉數字鴻溝長期存在。截至2018年12月,我國城鎮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為74.6%,接近農村地區的2倍;在5.62億非網民中,城鎮非網民規模占36.8%,農村非網民占63.2%。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鎮網民規模比重也表現出逐步提高的趨勢。同時,城鄉差異導致城鄉網絡應用的差異,城鎮網民對網絡購物、旅行預訂、網上支付及網際網路理財等應用的使用率高於農村網民,對即時通信、網絡音樂和網絡視頻等應用的使用差異較小。

三是數字鄉村建設存在地區不平衡。各地鄉村信息化基礎差異較大,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東部地區發展優勢明顯,2017年,我國東、中、西和東北四大區域數字中國發展指數分別為74.2、70.7、68.6和69.8。具體應用來看,各地特色農業、智慧農業、休閒農業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基礎不同,不同類型的村莊數字鄉村建設的需求不同、各類智慧應用現狀也不同。而且,《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年~2022年)》將鄉村分為集聚提升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和搬遷撤併類村莊,不同類型的村莊數字鄉村建設基礎均不相同。

四是數字鄉村建設的要素支撐有待加強。隨著人口遷移,人才、資金等要素不足,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制約因素,在數字鄉村建設中更加明顯。一方面,數字鄉村建設的人才不足。村鎮領導對數字鄉村的認識有待加強,專業技術人才不足,作為參與者和應用主體的村民的信息化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農村信息化資金需求較大。一些區縣級的農村高清視頻監控項目總投資動輒上千萬元,如平頂山湛河區農村高清視頻監控項目總投資共計1600餘萬元、北京馬駒橋鎮無線視頻監控及指揮調度4G專網系統兩期合計投資4000萬元。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計劃中,中央對每個縣直接投入1850萬~2000萬不等的資金進行扶持,用於發展農村電商。

四、數字鄉村建設的推進思路

農業農村信息化、各地數字鄉村建設以及智慧城市建設為現階段數字鄉村建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未來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要在前期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上,針對數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積極構建「1+5(N)」的數字鄉村建設體系,全面推進新時期數字鄉村建設。

針對當前數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要堅持「共享、統籌、分類、融合、創新」的五大建設理念。一要堅持共享推進,提高農民獲得感。農民是數字鄉村的主要參與者和實踐者。數字鄉村建設要充分考慮農民需求,提高農民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才能切實實現其應用價值。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智慧應用體系建設,應著力改善農村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提高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二要堅持統籌推進,構建數字鄉村體系。當前,數字鄉村建設以各地自主探索為主,還缺乏整體規劃。新時期全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需要在現有農業農村信息化規劃和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加強整體規劃設計,以設計試點和自主探索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各級政府、各類企業、鄉村、公眾積極參與,統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三要堅持分類推進,因地制宜建設數字鄉村。各地差異化的條件決定了多樣化的推進模式。各地數字鄉村建設經驗,正是各地根據發展基礎和發展需求進行的建設和應用試驗。新時期全面推進建設,需要在整體設計基礎上,尊重各地差異、根據各地基礎和需求對鄉村進行分類,因地制宜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鄉村應用功能的設計和創新。四要堅持融合推進,促進智慧城鄉建設。在數字鄉村建設的數字基礎設施和智慧應用方面,城鄉融合發展既是手段也是目標。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就是城鄉信息基礎設施一體化的過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很多智慧應用功能都可以向鄉村拓展和創新,如智慧教育、智慧醫療和智慧交通等。推進智慧城鄉建設,有利於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五要堅持創新推進,促進位度創新和應用創新。要加強引導多方合作、參與,積極創新建立有利於促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體制機制;在智慧城市應用體系拓展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開發符合農民需求和鄉村發展需求的智慧應用功能;順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積極創新探索新技術在鄉村的應用。

按照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積極完善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推進鄉村產業、鄉村環保、鄉風建設、鄉村治理和鄉村服務五大領域的智慧化,因地制宜建立、拓展、創新「1+5(N)」的數字鄉村建設體系(見圖1)。

「1」即完善鄉村數字基礎支撐。按照農業農村信息化規劃和鄉村振興規劃的要求,積極完善鄉村數字基礎支撐。一是加快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裝備建設,推動智慧城市農業領域的試點示範和農業產業鏈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寬頻中國」戰略在農村深入實施,落實光纖覆蓋和光纖升級改造,實現信息網絡泛在化。二是推進信息進村入戶。繼續推進益農信息社建設,建設信息進村入戶全國平台,統籌整合農業公益服務和農村社會化服務資源,培育提高農民智能終端應用水平。三是培育壯大農業信息化產業。引導大型傳感器製造商、物聯網服務運營商、信息服務商等進入農業農村信息化領域,培育和壯大農業信息化產業;積極提升農業信息化科技創新能力。

圖1「1+5(N)」數字鄉村建設體系圖


「5(N)」即從5個方面推進智慧應用,促進鄉村產業智慧化、鄉村環保智慧化、鄉風建設智慧化、鄉村治理智慧化和鄉村服務智慧化。

鄉村產業智慧化,主要包括智慧農業、農村電子商務、智慧物流和智慧鄉村旅遊等。按照農業農村信息化和鄉村振興等規劃文件的要求,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和「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行動,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結合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建立完善「市級+鎮級+村級」的城鄉電子商務體系和城鄉物流網絡,完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統籌推進農產品進城和消費品下鄉。對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具有較好基礎或潛力的地區,將信息技術融入鄉村旅遊的管理、組織、宣傳、營銷和體驗互動等各個環節,以智慧鄉村旅遊帶動城鄉旅遊一體化,促進全域旅遊。

鄉村環保智慧化,主要是將智慧環保技術應用到鄉村環保領域,建設美麗智慧鄉村。目前,智慧環保主要應用於監測數據採集分析、環境治理與污染源監測、危險廢棄物移動管理、環境應急管理、環境治理模擬與評估系統等領域。在向鄉村拓展中,智慧環保技術重點在農村大氣和水環境監測、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村鎮智慧環保公園等方面應用,各地根據環保需求,因地制宜探索創新智慧環保應用。

鄉風建設智慧化,主要包括智慧文化建設、智慧文明傳承和智慧村民培育等功能。將網際網路技術融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實施智慧文化工程,提高各級文化站、文化室、閱覽室、農家書屋和農村文化大院等鄉村文化設施和活動場所的數字化和網絡化水平,提高利用效率,促進鄉村文化建設。加強網際網路技術在鄉村傳統文明保護中的作用,結合智慧鄉村旅遊將「網際網路+」融入古鎮、古村落和古民居等歷史風貌保護和民間文化、民俗文化傳承中,如「網際網路+古村落+旅遊+創客」模式。結合鄉村智慧教育,促進農民培訓、百姓課堂的智慧化,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村規民約、職業技能等領域的培訓,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鄉村治理智慧化,主要包括電子政務、智慧農村社區、村莊治理、智慧資源管理和智慧精準扶貧等。在農村管理信息化基礎上,繼續深入推進農業政務信息化深化工程,促進政務信息化向智慧政務升級,藉助網際網路技術推動形成互動參與的農村基層自治模式。推進智慧社區管理在農村社區、村莊的應用,以「雪亮工程」建設鄉村智能防控體系,推進農村網格化管理,促進人口管理、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和污染防控等基層服務和管理的精細化、精準化。智慧資源管理方面,採用衛星遙感、空間地理信息等技術,實現農村地區各類資產資源和權屬「一張圖」管理,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網絡管理平台和交易平台。構建統一的扶貧開發大數據平台,建立扶貧動態跟蹤監測機制,推進扶貧相關數據資源共享,實現扶貧對象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和精準脫貧。

鄉村服務智慧化,主要包括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智慧交通和智慧就業服務等智慧城市的民生領域的主要應用向鄉村的延伸和覆蓋。智慧教育具有較好的基礎,未來需要積極改善鄉村的智慧學習環境和新型教學模式,結合現代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推進鄉村教育智慧化和城鄉教育一體化。智慧醫療方面,加強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促進智慧醫院、遠程醫療深入發展,推進城鄉醫療信息資源共享,實現鄉村患者與優質醫療服務機構的醫務人員、醫療機構和醫療設備間的互動,推進醫療服務、公共衛生、醫療保障和用藥監管等智慧醫療體系向農村延伸。針對城鎮化和老齡化背景下的農村養老難題,將城市智慧養老向鄉村延伸,提高村鎮養老服務中心的信息化水平,藉助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和智慧醫療的監測、預警和服務功能讓農村老人能夠居家享受家政服務、生活照料、餐飲服務、精神慰藉和康復護理等服務,構建城鄉一體的養老體系。在各地推進城鄉交通基礎設施和「城區—鎮—村」公交網絡建設的同時,一併推進城鄉一體的智慧交通,實現全域交通引導、指揮控制、調度管理和應急處理的智慧化。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民技能培訓和就業信息服務等方面,積極融入信息技術。

五、結論與對策建議

數字鄉村建設是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發展各個領域的全面應用和深度融合。雖然數字鄉村建設近兩年才正式提出,但在農業農村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設和鄉村智慧功能應用等方面,為數字鄉村建設實踐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前智慧鄉村建設還存在缺乏整體規劃、城鄉數字鴻溝、地區不平衡、人才和資金等要素不足問題。未來重點在於實現鄉村智慧應用的系統化,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構建「1+5(N)」數字鄉村建設體系,促進鄉村產業智慧化、鄉村環保智慧化、鄉風建設智慧化、鄉村治理智慧化和鄉村服務智慧化。

為支持數字鄉村全面建設,從整體設計、申建試點、自主創新和要素支撐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議。一要加快推進整體設計。在現有農業農村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設基礎上,儘快制定數字鄉村(智慧鄉村、智慧村莊)整體規劃設計,以系統性思維實現各項智慧應用功能的整合,以「1+5(N)」數字鄉村建設體系為基本框架,推進各省、市因地制的整合,以「1+5(N)」數字鄉村建設體系為基本框架,推進各省、市因地制宜制定各自的數字鄉村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二要積極推進試點申建。在前期農業農村信息化試點和智慧城市建設試點、農村電子商務試點等基礎上,推進數字鄉村(智慧鄉村、智慧村莊)建設試點工程,按照數字鄉村建設基礎、鄉村發展特徵等進行分類,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區進行試點,形成、總結並向全國推廣成功模式和經驗,帶動各地數字鄉村建設。三要鼓勵各類自主創新。數字鄉村建設重點在於智慧應用功能向鄉村的延伸、應用和創新,為此,在總體設計和試點的同時,要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激勵機制和推廣機制,鼓勵各地政府、各類企業和科研機構等自主探索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發展各方面的融合,創新智慧應用功能,推動智慧城鄉建設。四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村鎮領導、部門工作人員和新型職業農民等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提高技術和信息素養;加強各類村民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包括手機、電腦等智慧終端設備的使用和應用軟體的應用等;在具體鄉村智慧應用推廣過程中,如智慧旅遊、智慧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和各類公共服務等,對參與其中的農民進行專業培訓。五要積極引導資本下鄉。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基本原則,以吸引本地人才返鄉創業就業、吸引各類企業參與鄉村發展、聯合各類企業合作推進各類智慧應用等方式,積極引導各類網際網路類、應用技術類、規劃類企業為數字鄉村建設出謀劃策,為數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智力、資金和技術支持。


作者簡介: 蘇紅鍵(1984年~),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城鎮化、城鄉關係和農業農村信息化等。;

來源:城市2019年12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J6qX3ABjYh_GJGVmGh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