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進讀者對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禮俗有更多的了解,體認古人在春節時的種種活動和感受,我們從大量的古籍中遴選出歷代與春節相關的詩歌二十首,加以言簡意賅的注釋賞析,期待它對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起到小小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魏]曹 植
初歲元祚[1],吉日惟良。
乃為嘉會,宴此高堂。
尊卑列敘,典而有章[2]。
衣裳鮮潔,黼黻玄黃[3]。
清酤盈爵[4],中坐騰光[5]。
珍膳雜遝[6],充溢圓方[7]。
笙磬既設,箏瑟俱張。
悲歌厲響[8],咀嚼清商[9]。
俯視文軒,仰瞻華梁[10]。
願保茲善,千載為常。
歡笑盡娛,樂哉未央[11]。
皇家榮貴,壽考無疆[12]。
【注釋】
[1]初歲:正月。祚:福。
[2]典:禮儀制度。章:程序。
[3]黼黻:古代禮服上繪繡的花紋。玄黃:指絲帛服飾。玄,黑色,謂冕;黃,指裳。
[4]清酤:美酒。
[5]騰光:光采浮蕩的樣子。
[6]雜遝:眾多的樣子。
[7]圓方:指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8]厲響:高亢響亮之聲。
[9]清商:樂調名。南北朝時,中原舊曲及江南吳歌、荊楚四聲,統稱清商。
[10]文軒、華梁:謂繪有彩色圖案的欄板與屋樑。
[11]未央:未盡。
[12]壽考:年高,長壽。1
元會,又稱正會。漢代即有正會禮,每年歲首元旦,君主便舉行大規模的宴會,首先是進行受賀儀式,公侯大臣分別向君主敬獻賀禮,二千石以上升殿稱歲,然後共同作樂宴饗,即興賦詩。這首詩反映的便是曹魏時期的一場盛大正會禮。詩分三章,首章四句點明宴會的舉行原因和時間,次章十二句通過繁複的物象鋪陳,渲染出禮儀之莊重、宴飲之歡暢、音樂之和美,以見宴會熱鬧華美的場景。末章八句為詩人的頌美祝福語。詩歌採用四言句式,尤顯莊重典雅。
[北周]庾 信
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2]。
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3]。
流星向碗落,浮蟻對春開[4]。
成都已救火,蜀使何時回[5]。
【注釋】
[1]正旦:元旦。趙王: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第七子宇文招,封趙王。賚:賜。
[2]正旦兩句:舊曆正月一日這天,人們習慣取椒柏酒飲用,以驅逐瘟氣,祈得福壽。
[3]椒花句:晉代劉臻的妻子陳氏曾在正月初一時獻《椒花頌》,後來就成為新年的祝辭。
[4]流星、浮蟻:皆酒名。
[5]成都兩句:東漢成都人欒巴,精於道術,一次在朝廷大宴中,將皇帝賜的酒灑向西南,朝廷要治他不敬之罪,他說:「臣適見成都市上火,故臣漱酒為雨救之,非敢不敬。」探問之,果然。事見晉葛洪《神仙傳·欒巴》。後用為救火典。1
庾信是一位政治家兼作家,侯景之亂後,他受命出使北朝西魏,江陵陷落,庾信成了亡國之使。在北朝,他仕歷二朝五帝,度過二十八年,再也沒回過南朝。他交遊十分廣泛,與北周諸帝趙王、滕王等都過從甚密,常有詩文來往。二王不斷向庾信贈送酒、米、絲布、乾魚、馬、豬等物。因此庾信寫了不少感謝他們的詩歌。此詩便為正旦日答謝趙王宇文招賜酒之作。詩歌寓目即景抒懷,以「酒」為中心,分別寫出祈福、頌德的深厚內涵,表面與酒相關,卻隱寓身世之感,結語借欒巴噀酒為雨的典故流露深沉的鄉關之思,語顯蒼涼。
[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1],星橋鐵鎖開[2]。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穠李[3],行歌盡落梅[4]。
金吾不禁夜[5],玉漏莫相催[6]。
【注釋】
[1]火樹銀花:比喻燈火輝煌璀璨。
[2]星橋:城河上的橋因有無數的明燈裝飾,宛如星光閃爍的天河,故稱「星橋」。鐵鎖開:指不實行宵禁。史載長安由金吾衛掌管宵禁,入夜各門上鎖,禁止通行。
[3]穠李:濃艷的李花。比喻游伎美麗的妝扮。
[4]行歌:邊走邊歌。落梅:歌曲名。漢代有《梅花落》,屬橫吹曲,此泛指歌曲。
[5]金吾:儀仗棒。此指掌管京城治安的執金吾。《漢書百官公卿表》:「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武帝太和元年更名執金吾。」
[6]玉漏:古時用玉制的計時器。1
正月十五即舊時上元節,又稱元夜、元夕。此為春節臨近尾聲的最後一個重要的日子。此詩描寫了初唐時京城元宵之夜舉國歡騰的美好景象。這真是明月照人,火樹銀花,歡歌笑語的不夜天。一貫戒備森嚴的城門這一夜向百姓敞開,意味著這一天的百姓將比往日擁有難得的享受自由和歡樂的時間和空間。也因為如此,人們才更加縱情地遊樂、歌舞,徹夜忘歸。全詩筆致流動,辭藻華麗,工整對仗的八句寫盡元夜真景,從中可見天下遊人,今古同情。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1],今朝歲起東[2]。
我年已強仕[3],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4],共說此年豐。
【注釋】
[1]斗回北:北斗星自指北而迴轉。意謂將要冬去春來。
[2]歲起東:歲星在東方升起。古時謂「歲起於東而始就耕」,稱為「東作」。
[3]強仕:謂男子年四十。智慮氣力皆強盛,可以出仕。《禮記曲禮》:「三十早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
[4]占氣候:觀測天象變化以測吉凶。1
元日為新年伊始,對於朝廷和官宦之家來說,在這一天舉行大宴、頌德祈福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而淳樸的田家人關注的卻是這一天的節候之變。這一天風調雨順,萬物諧和,將預示著將有一個好年頭,會有好的收成,這是田家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占氣候、祈年豐是田家人新年真實而樸素的願望。詩人不愧為一田園詩人,其40歲入長安前一直住在襄陽,隱居在鹿門山,所以其寫田居生活觸目即感,率爾成章,寫得如此真實、自然、閒適。
[唐]高 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悽然[1]。
故鄉今夜思千里[2],
愁鬢明朝又一年。
【注釋】
[1]客心:客居外地思鄉之心。悽然:淒涼悲傷的樣子。
[2]故鄉句:故鄉親人今夜一定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1
此詩當作於天寶九載(751)除夕。是年秋高適以封丘尉送兵至范陽節度使之青夷軍(今河北懷來),于歸程中獨宿旅館,適逢除夕,詩人不由感嘆自身孤單飄零而生淒涼悲感之情。按除夕的風俗,詩人此刻本應在家與親人團聚守歲,如今卻獨宿旅館,這種心理上的失落感尤為強烈,思鄉之心更切。詩人曲折巧妙,不直說自己思鄉,而從對面著筆寫故鄉親友思我。這與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同一筆法,含蘊宛轉,更深一層地表現了思親之情。
[唐]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1],天畔獨潸然[2]。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3],從今又幾年。
【注釋】
[1]鄉心句:新年裡詩人思鄉格外強烈。
[2]天畔:天邊。此指詩人貶謫之地南巴(今廣東茂名市南)。南巴地近南海,如天涯海角。潸然:悽然落淚。
[3]長沙傅:即漢賈誼。漢文帝時被召為博士。一年中擢拔太中大夫,於國家禮儀、官制、律令多有建議,為權貴所嫉,文帝三年,出為長沙王太傅。詩人被貶南巴,亦由於性剛直而忤權貴,故以賈誼自喻。1
被貶謫流放之人,身在異鄉,喜慶團圓的除夕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倍受煎熬的悽苦之夜。此詩便是詩人被貶南巴時,逢新年感懷之作。詩人愁苦之極,首聯便直抒胸臆。「新歲」兩字點題面,冠以「鄉心」,題意已點明。頷聯上句寫不得志,下句寫不得歸,把愁苦之情鋪展開來。頸聯兩句即景融情,用「同」、「共」二字將極富地域色彩的嶺猿與江柳與自己聯繫起來,嶺猿跳躍翻騰,富有生氣,江柳正枝芽初展,已著春意,這些本應給詩人帶來一絲希望與愉悅,無奈此時此地,這一切都成了詩人悽苦生活和悲慘遭遇的生動寫照。反而使詩人悲愁愈深。
[唐]杜 甫
守歲阿戎家[2],椒盤已頌花[3]。
盍簪喧櫪馬[4],列炬散林鴉[5]。
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
誰能更拘束[6],爛醉是生涯。
【注釋】
[1]杜位:杜甫從弟,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奸相李林甫之婿,早年與岑參為摯友。
[2]守歲:指農曆除夕,家人共坐,終夜不睡,送舊歲,迎新年。阿戎:晉宋間,人們多呼其從弟為阿戎。《宋書》:「謝惠連初不為父所知,族兄靈運曰:『阿戎才悟如此,而何作常兒遇之?』」
[3]椒盤句:參見前庾信《正旦蒙趙王賚酒詩》詩注。椒盤,古時正月初一日用盤進花椒,飲酒時則取花椒置酒中,稱椒盤。
[4]盍簪:聚首。盍,合;簪,插於髮髻或連冠於發的長針,指衣冠會合。
[5]炬:此指燭火。
[6]更:變更。拘束:此指唯唯諾諾。1
天寶九載(751),杜甫遊宦於長安,功名無望,而又疾病纏身,有相當長一段時間臥居旅館,以致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可謂潦倒至極。這一年的除夕,杜甫無奈流落到其從弟杜位家過年。杜位為奸相李林甫的女婿,是一個攀龍附鳳之人。杜位宅的除夕之夜,香燭高照,車馬盈門,趨炎附勢者絡繹不絕。作為寄食者,詩人本已愁悶不安,而看到附勢之徒拜見杜位時的低聲下氣、諂媚奉承、唯唯諾諾、不勝拘束的形狀,詩人又感到極度的厭惡和悲哀。後兩聯便直接抒寫了詩人這種極為矛盾的內心世界。詩人想自己年已四十,本當建功立業,有所作為,可眼見時光飛逝,前途迷茫。然自己又不願過那種阿諛奉承、仰人鼻息的生活,欲退出爾虞我詐的官場卻不能,便只有選擇以「爛醉」的方式了此一生了。
[唐]杜 甫
近聞韋氏妹[1],迎在漢鍾離[2]。
郎伯殊方鎮[3],京華舊國移。
秦城回北斗[4],郢樹發南枝[5]。
不見朝正使[6],啼痕滿面垂。
【注釋】
[1]韋氏妹:妹嫁韋氏,故稱。
[2]鍾離:古縣名。本春秋楚邑,秦置縣。治今安徽鳳陽東北。
[3]郎伯:婦人稱其夫曰郎、曰伯。殊方:他方。
[4]回北斗:斗柄指東而天下皆春。
[5]郢樹:楚地之樹。鍾離春秋時屬楚地,故云郢樹。南枝:南向的樹枝。後多用作思念家鄉的代詞。《古詩十九首》曰:「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6]朝正:古代諸侯於正月朝見天子稱朝正。後稱外官入朝覲見為朝正。1
此為詩人至德二載元日所作。此時適逢戰亂,京國已非,詩人身在秦城,而其妹尚在鍾離,時空的距離加劇了詩人強烈的思親之情。元日不能團聚是憾,而妹杳無訊息,詩人更憂愁的是妹妹的處境。「郢樹」、「南枝」,滿含思情別緒,深刻地渲染出詩人分離的焦慮與悲痛。如果說前兩聯著重突出空間分隔與變換的悲傷,「秦城回北斗」起則著力於抒寫對時光荏苒的慨嘆。冬去春來,萬物新生,而亂離的現實依然沒有改變。與親人不能團聚是悲,而仕途茫然,功名無望更讓詩人憤慨難平。
[唐]戴叔倫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2]。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注釋】
[1]石頭驛:在今江西新建縣西北贛江西岸津渡處。
[2]支離:本指形體不全,此指詩人病弱之身、流離在外,與家人分離之意。《莊子·人間世》:「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乎?」1
除夕之夜,客居異地,一盞寒燈竟也能給孤獨的心靈帶來一點溫暖。詩人首先設問自答將客館寒燈、除夜未歸的旅人的孤獨情狀鮮明地勾勒出來。鄉愁離愁,仕途的坎坷,這都是前事之悲,而詩人在悲憤之餘轉而覺得自己病弱之身至今仍沉浮於宦海,不禁苦笑。一愁,一笑,傳神地揭示出詩人曲折的心理活動過程。「愁顏衰鬢」與明日新春又形成比照,在強烈的反差中寄寓了無限人生感慨。
[唐]王 諲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1],容顏暗裡回[2]。
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3]。
【注釋】
[1]氣色:景象。
[2]容顏句:大自然已悄然回春。
[3]著:同「著」,開花。1
除夜五更,新舊交替,冬去春來。詩人在這箇舊年的最後一個夜晚想像和體驗著大自然除舊布新的變化和一年將盡、萬物回春的氣象,一切似乎都在詩人的心理和意念中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也透露出詩人為春光悄然而來是多麼地激動和欣喜。詩人一邊想像著,一邊忍不住到後園去看梅花。她是春的使者,她早已生機勃發,燦然開放。人說王諲詩妙在好結,此言不虛,「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經如此一點,全詩皆活。確為點睛之筆。
[唐]韋應物
一從守茲郡,兩鬢生素髮。
新正加我年[2],故歲去超忽[3]。
淮濱異時候[4],了似仲秋月。
川穀風景溫,城池草木發。
高齋屬多暇,怊悵臨芳物[5]。
日月昧還期[6],念君何時歇。
【注釋】
[1]元日:正月初一日。崔都水:指都水使者崔倬。
[2]新正:新年元旦。
[3]超忽:迅疾。
[4]淮濱:指滁州。唐代隸屬於淮南道。
[5]怊悵:猶惆悵,失意感傷貌。
[6]昧:不明白,不知道。1
此詩為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年正月初一,他寫下這首詩寄給幾個弟弟和一個朋友。詩寫得非常樸實,沒有太多修飾。自從到此郡為官,兩鬢生出了白髮,歲月不饒人啊。新年第一天便增加了一歲,不由得感嘆年華流逝的迅速。滁州與北方家鄉的氣候完全不同,冬天也像秋日似的,河流山谷都很溫暖,護城河邊的草木已早早地發芽了。因為是節日,不需去衙署,呆在屋中很是空閒,但走出去一看見芳草,馬上聯想到自己無法歸去,又十分感傷。最後兩句說:也不知要到何時才能夠回去,思念何時才能夠停息。整首詩沒有警句妙語,但因善用入聲字為韻腳,急促沉重,把詩人對於家鄉和親友的強烈思念之情很好地表達了出來。
[唐]孟 郊
驅儺擊鼓吹長笛[1],瘦鬼染面惟齒白。
暗中崒崒拽茅鞭[2],倮足朱褌行戚戚[3]。
相顧笑聲沖庭燎[4],桃弧射矢時獨叫[5]。
【注釋】
[1]驅儺:古時臘月驅除疫鬼的儀式,也常在春節舉行。
[2]崒崒:高高。
[3]倮足:光著腳。倮,同「裸」。朱褌:紅顏色的褲子。戚戚:急促貌。
[4]庭燎:庭中燃燒的火炬。
[5]桃弧:用桃木做的弓。矢:箭。1
古人信鬼神,春節除了在門上貼門神,掛桃符,還有驅儺趕鬼的儀式。我國貴州等地至今還有儺戲,就是這一古老風俗的殘存。而唐代孟郊這首詩專門描寫驅儺,可謂十分難得的古代民俗資料。鼓與笛是驅儺儀式上所用的樂器,鼓聲、笛聲一響,儀式就開始了。鬼很瘦,染成青面,只露出兩排白白的牙齒。驅鬼的法師光著腳板,穿著紅褲,急速前行,手裡高高揮著茅草鞭,正追趕惡鬼。當看到桃弓射出的箭擊中鬼,鬼發出一聲聲慘叫,觀眾們在火炬光中哈哈大笑。短短六句詩,就把驅儺場面描繪得惟妙惟肖;全詩有意押去聲韻,則頗能營造和烘托詭異神秘而又緊張熱烈的氣氛。孟郊作詩好錘詞鍊句,風格瘦硬。此詩恰是這一風格的最好例證。
[唐]王 建
金吾除夜進儺名[1],
畫袴朱衣四隊行。
院院燒燈如白日,
沉香火底坐吹笙[2]。
【注釋】
[1]金吾:即執金吾,掌管京師治安的長官。儺名:指驅鬼的名目。
[2]沉香:指用沉香木製成的香。1
此詩描寫宮中除夕夜所見所聞。是日宮中舉行驅儺逐鬼的儀式,這些人身穿紅衣裳和繪著圖案的褲子,分成四隊前行。詩描繪了宮中執金吾進呈驅鬼的名目以及驅鬼人物出場的情形,而驅儺的整個過程卻省略了。接著寫宮中歡慶的場面。每個院落都燈火通明,宛如白晝;點燃的沉香散發著不盡的芳香,樂人正坐在旁邊吹笙。熱鬧的景況可以想見。這首詩擷取了四個典型場景,把宮中除夕夜的熱鬧歡快氣氛充分表現了出來,且留給了讀者無限想像的空間。
[唐]王 建
大國禮樂備,萬邦朝元正[1]。
東方色未動,冠劍門已盈[2]。
帝居在蓬萊,肅肅鐘漏清。
將軍領羽林[3],持戟巡宮城。
翠華皆宿陳[4],雪仗羅天兵[5]。
庭燎遠煌煌,旗上日月明。
聖人龍火衣[6],寢殿開璇扃[7]。
龍樓橫紫煙,宮女天中行。
六蕃倍位次[8],衣服各異形。
舉頭看玉牌,不識宮殿名。
左右雉扇開,蹈舞分滿庭。
朝服帶金玉,珊珊相觸聲。
泰階備雅樂[9],九奏鸞鳳鳴[10]。
裴回慶雲中[11],竽磬寒錚錚。
三公再獻壽,上帝錫永貞[12]。
天明告四方,群後保太平。
【注釋】
[1]元正:元旦,即正月初一日。
[2]冠劍:帽子和佩劍。代指來朝拜的官吏。
[3]羽林:皇帝的衛隊。
[4]翠華:旗杆頂上裝飾有翠羽的旗,為皇帝儀仗。
[5]雪仗:像雪一樣閃亮的兵器。仗,刀戟等兵器的總稱。此指儀仗隊手裡拿的兵器。
[6]龍火衣:皇帝穿的衣服,上繡山龍藻火圖案。
[7]璇扃:飾有玉的門栓。璇,美玉。扃,門栓。
[8]六蕃:泛指各國使臣。蕃,通「番」,外國。
[9]泰階:星名。即三台,共六星。此代指宮中。
[10]九奏句:《尚書》:「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即奏樂九曲,招來了鳳凰。
[11]裴回:同「徘徊」。慶云:五色祥雲。
[12]上帝:此指皇帝。永貞:福澤久遠。1
首兩句點題,作總交待。以下按時間順序描寫新年元日早朝的整個過程,有條不紊。天還沒亮,朝臣們已經等在門外。這時皇帝還沒出來。將軍領著羽林軍在宮中巡邏。很快儀仗隊排好了隊伍。宮廷中火炬輝煌,旗幟鮮明。終於寢宮打開了大門,皇帝穿著龍袍走了出來。接下來分寫宮女、外國使臣、舞蹈表演、演奏音樂等。最後是最高官員向皇帝獻壽,皇帝向前來朝拜的官吏賜福。活動一直進行到天亮。詩中妙用疊詞,如肅肅、煌煌、珊珊、錚錚,頗能烘托氣氛。其中寫外國使臣一節尤為仔細,他們穿著各色各樣的衣服,因為不懂漢語,所以抬頭看宮殿的牌匾卻不認識宮殿的名稱,很是有趣。此詩生動地再現了唐代新年早朝恢宏而熱鬧的場面,反映出唐王朝國力的強盛。
京師放燈:唐咸通十年正月二日的燈會
[唐]白居易
共作千里伴,俱為一郡回。
歲陰中路盡[2],鄉思先春來。
山雪晚猶在,淮冰晴欲開。
歸歟吟可作[3],休戀主人杯。
【注釋】
[1]夢得:劉禹錫,字夢得。他與白居易齊名,時稱「劉白」。發:啟程,出發。楚州:今江蘇淮安一帶。
[2]歲陰:歲暮,年末。
[3]歸歟:歸去。此指回到家鄉。歟,古作「與」,語氣詞。《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歸與,歸與!』」1
此詩作於白居易離開蘇州刺史任赴洛陽途中。恰巧這時,劉禹錫從貶謫地連州(今廣東境內)回洛陽。兩人得到了彼此的消息,以詩歌相贈答。這是白居易答覆劉禹錫的詩。首聯點明「同」字,兩人千里旅程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地洛陽。頷聯點明「除夕」,大年夜是在旅途中間度過,而對故鄉的思念比春天來得還早。頸聯點明「楚州」,山上猶有殘雪,淮河裡的冰在晴日的陽光下漸欲融化,將冬末春初的季節特徵描寫得十分準確。尾聯勸對方快點出發,不要留戀朋友的款待,點明「發」字。整首詩脈絡分明,把題中之意寫盡,而無半句拖沓。
[唐]白居易
守歲尊無酒[1],思鄉淚滿巾。
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
畏老偏驚節,防愁預惡春。
故園今夜裡,應念未歸人。
【注釋】
[1]尊:同「樽」,酒杯。1
舊時除夕夜有守歲的習俗。這樣的時刻,本該是全家團聚,圍爐舉杯,共享天倫之樂。而詩人卻客居他鄉,獨自守歲,內心的孤獨躍然紙上。首聯的「思鄉淚滿巾」已將這種愁緒表露無遺,而緊接著的「始知」兩句,又將遠離親人、客居他鄉的那種孤寂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在家的日子再貧窮,只要有親人相伴,也比身在異鄉來得幸福,相信這是所有有過離家經歷的人都會有的真切感受。尾聯兩句由己及人,由近及遠,將鏡頭推向遠在家鄉的親人:今夜此刻,遠在家鄉的親人也正在思念我這個未歸人吧。詩人這份客中獨自守歲的孤獨與寂寞亦由此被推至頂點。
[唐]崔 塗
迢遞三巴路[1],羈危萬里身[2]。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
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
【注釋】
[1]三巴:指巴郡、巴東、巴西。
[2]羈危:指漂泊於三巴的艱險之地。1
此詩表達了詩人除夕夜客行他鄉的內心感受。除夕,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一天應該是全家團聚的日子,而詩人此時卻客行他鄉,而且是身處三巴的艱險之地,旅愁、思鄉一併襲來,那份孤獨與無奈,沒有經歷過的人是難以體會的。詩的首聯點明地點,頷聯交代處境,表達孤獨的心境。頸聯寫親眷遠離,反與僮僕相依相伴,再次烘托內心的無奈。尾聯點出時間,正逢除夕,可自己卻漂泊他鄉,心中的孤寂更是無以復加。
[宋]梅堯臣
擊鼓人驅鬼[1],漫天雪送寒。
臘從今日盡,花作舊年看。
著樹多還墮,隨風積更干。
明朝預王會[2],畏濕兩梁冠[3]。
【注釋】
[1]擊鼓句:指舊時除夕夜由儺人擊鼓驅鬼辟邪的儀式。
[2]預:參加。王會:周公以王城洛邑建成,大會諸侯。此指朝廷集會。
[3]兩梁冠:指官帽。1
除夕之夜,鼓聲咚咚,儺人逐鬼驅邪的儀式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外面,大雪紛飛,寒氣逼人。在這樣一個除舊迎新的時刻,你或許會感慨時間流逝,或許會憧憬新年新氣象,亦或者乾脆什麼都不想,只盡情享受全家團聚的天倫之樂……而詩人此刻的心情卻很耐人尋味,他正被這下個不停的大雪所困擾著:明天,即新年的第一天要進宮向皇帝朝賀,若大雪還下個不停,那明天把官帽弄濕了可如何是好?如此著眼於小細節,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詩人從政為官的心態。
[宋]梅堯臣
莫嫌寒漏盡[1],春色來應早。
風開玉砌梅[2],薰歇金爐草。
稚齒喜成人,白頭嗟更老。
年華個裡催,清鏡寧長好[3]。
【注釋】
[1]漏:滴漏,古時計時器。
[2]玉砌:台階的美稱。
[3]年華兩句:意謂歲月催人,鏡里的容顏豈能長好。個裡,其中。1
除夕之夜,全家圍坐在一起促膝長談,對酒當歌,那份溫暖與幸福足以撫慰一年來的辛勞與疲憊。但當香薰停歇,熱鬧散去,看著台階外的一樹梅花繁盛,新年給每個人帶來的感受也應該是不同的吧?小孩子當然喜歡過年,那是因為盼望著能快快長大,新年一到便意味著又大了一歲。而年長的人呢?通常此時會嘆息自己又老了一歲,發出歲月催人老的感慨。一「大」、一「老」,雖然本質是一樣的,但給人帶來的卻是迥異的心境。不過,在「除夕與家人飲」的團圓時刻,自傷老大之餘,還要反覆提醒「清鏡寧長好」,敗人清興,總覺得有些不合時宜。
元 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1],花市燈如晝[2]。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注釋】
[1]元夜:即元宵。
[2]花市:賣花的集市。1
作者以回憶開篇,用元宵花市的熱鬧繁華反襯出由月、柳、人所交織成的戀人幽會時的浪漫意境和纏綿情意。過片又回到現實,先以「月與燈依舊」作了「物是」的鋪墊,再引出「不見去年人」的「人非」,以此巨大落差寫盡主人公惆悵失落又心痛難言的悲傷。全詞明顯吸收了民歌的風格,但於淺白中不失雋永含蓄。「人約黃昏後」一句也為元宵節平添無限風情。
此外,關於此詞的一樁公案不得不交代一下:此闋《生查子》亦見於南宋著名女詞人朱淑真的詞集《斷腸詞》,後人因而譏其「白璧微瑕」。幸得清代諸方家如王士禛、陳廷焯、況周頤等考證,定為六一詞無疑,朱淑真也因此得以洗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