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趣話8則

2020-01-19   語文夢工廠


蘇軾的「脫口秀」

《楹聯叢話》中說,蘇軾一天在朋友家做客,忽然想起有急事要離開,主人竭力留客,指著桌上的果品說:

幸早里,且從容;

意思是:還早哩,急什麼!出句諧音三種水果和一樣中藥,「幸早里」,諧音杏、棗、李,「從容」諧音蓯蓉。這種「3+1」式的出對可謂前無古人。沒想到蘇軾應口而出:

奈這事,須當歸。

既回答了主人的問題,也一樣諧音三種水果(柰、蔗、柿)和一種藥品(當歸)。真是妙趣橫生!

幸虧有這樣的老兄

蘇小妹,據說是蘇東坡的妹妹,既是個才女,又是個美眉。這個美眉,史書上是沒有記載的,但世人寧肯信其有,不肯信其無,關於她的故事還不少。《古今趣聯》上說,蘇小妹因為芳名遠播,不少官宦富豪子弟向她求婚,紛紛把自己的詩文送上表心意。但紈褲子弟又有幾個真才實學的?求婚者中有一個叫方若虛的,送上來的詩文尤其看不得,小妹便在他的文章後題了一聯:

筆下才華少;

胸中韜略無。

這個評語恰好被蘇東坡看見了。他頓時暗暗叫苦。方家在當朝權勢炙手可熱,絕對得罪不起。他想了一想,在小妹對聯末尾各加一字:

筆下才華少有;

胸中韜略無窮。

這一加就把小妹的意思倒過來了。方公子看了非常高興,急欲求見小妹。東坡急忙藉故阻攔。他對方若虛說:「我妹臉長、額突,其實很難看的。你不信,有我一首笑話他的小詩為證。」說著,念道:

未出房門三五步;

額頭先到畫堂前。

去年一滴相思淚,

至今流不到腮邊。

方公子一聽此詩,笑得直不起腰杆,於是信以為真,也就不再勉強。

君子之交

明代江盈科《雪濤諧史》上說,一位書生家貧,買不起酒為友人祝壽,便帶一瓶水去。敬酒時,他很慚愧地對友人說:

君子之交淡如;

友人心領神會,回應道:

醉翁之意不在。

書生隱去了一個「水」字。他的上聯語出《莊子·山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友人隱去了一個「酒」,對句是歐陽修《醉翁亭記》里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他們這一唱一和,顯示出了真正的君子之交。

對倒皇帝

明代李東明小時曾以「書生腳短」對「天子門高」,對倒了皇帝,傳為佳話。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另外還記載了李東陽少時對倒皇帝的另一則趣事。說的是一次明代宗召見李東陽和他的父親。東陽還是個娃娃,代宗抱著他坐在膝上,東陽的父親站在階下。代宗問小東陽:

子坐父立,禮乎?

意思是:你坐著,讓你父親站著,恐怕不合禮義吧。

這顯然是有意為難一下這個神童,看他如何應對。小東陽很快答道:

嫂溺叔援,權也。

「嫂溺叔援,權也」,這個典故出自《孟子·離婁上》。淳于髡和孟子爭論「男女授受不親」的事。孟子認為,「男女授受不親」是遵循禮義的需要。但要根據具體情況權衡,不能絕對化。譬喻說嫂子溺水,叔子就必須援之以手,否則,不僅不符合禮義,而且與禽獸無異。小東陽引用這個典故,意思是說禮義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要根據具體環境來判斷。一般情況下,子坐父立,不符合禮義,但在當時的特殊情況下,又是可以理解的。小東陽這個下聯,不僅文字上對得好,而且道理上講得好,推倒了皇帝的質疑。當時好比是在舉辦一場關於「子坐父立」是否「合禮」的辯論賽,顯然年幼的小東陽贏了!

「明察秋毫」誰所對

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一副對聯,衍生出的故事版本很多,故事主人公也眾說不一。這讓對聯研究者多少也有些頭疼,可能是這副對聯確實太好,引得大家都來爭「版權」。如著名的「明察秋毫」一聯:

小子暗藏春色;

大人明察秋毫。

這副對聯,《古今絕妙對聯匯賞》說是解縉小時對塾師。解縉上私塾在桌上玩花,見老師進來,把花塞進袖裡。老師出上聯,解縉對下聯。有人說是朱彝尊,有人說是紀曉嵐,還有人說是梁啟超。不是對老師,而是對父親,不一而足。

這副對聯確實絕妙。以「明察秋毫」對「暗藏春色」,可以說是毫髮無憾。對句對得這樣工,卻不是刻意雕琢,而是信乎拈來成語一句。這就叫「妙對天成」。

「馬腦」與「狼肝」

明代王洪,幼時聰慧過人。《評釋古今巧對》上說,王洪有一次用瑪瑙壓書,他的友人見狀出了個對句:

瑪瑙原非馬腦;

瑪瑙,一種玉石。「馬腦」與「瑪瑙」諧音。王洪馬上對道:

琅玕不是狼肝。

琅玕,也是一種似玉美石。「狼肝」也與「琅玕」同音。以「琅玕」對「瑪瑙」,美石對美石。字形上都是「王」字旁,更巧妙的是,它們各自的諧音也恰成佳對。

變平凡為「偉大」

對聯是一種奇妙的語言藝術,運用得當,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甚至有變平凡為偉大的本事。

《中國楹聯大典》中說,解縉少時家貧,一家以開豆腐作坊為業。但他卻聰明好學,因此名聞鄉里。有一次碰到一個當官的,問他的家庭情況:你父母是做什麼的?解縉稍稍想了想,用一副對聯作答:

嚴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轉乾坤。

解縉父親每天起早摸黑,挑豆腐擔子沿街叫賣,所以說「肩挑日月」。成語裡也有「披星戴月」的說法。解縉的母親在家裡推磨,所以說「手轉乾坤」。

無獨有偶,據說,明太祖朱元璋某年微服私訪,看見一戶人家貼著這麼一副對聯:

指斗點星門第;

驚天動地人家。

橫批:先斬後奏

這位「對聯天子」吃驚了:是何人如此大膽,敢用這等口氣說話!先斬後奏?這簡直是冒犯聖顏。他下令一查,沒想到這副對聯卻是一個十歲的娃娃寫的,他寫的是他的三個哥哥,大哥販米,經常量斗過秤,所以說「指斗點星」;「驚天動地」,是寫他專為紅白喜事放炮打銃的二哥;二哥殺豬,屠刀一握,當然是「先斬後奏」了。

「兩面」對聯

中國的語言文字,原來沒有標點符號。一首詩,一副對聯,如果讀時作不同的停頓,有可能產生歧義,甚至形成意思完全相反的「兩副面孔」。有的人故意藉此來鑽空子,捉弄人。有一個民間故事,一個人到朋友家做客,碰上天下大雨,他就想賴著不走。朋友寫了兩句詩,委婉地下「逐客令」:「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這個人卻把這兩句詩讀成: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於是便賴著住下了。據說明代祝允明就用這種把戲寫出了兩副絕妙「兩面」對聯。

祝允明即祝枝山,明代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生下來就有6個指頭,就自稱「枝指生」。這個「枝指生」是個大才子,詩、文、書、畫樣樣精通。又是個大怪人,行為放浪不羈,厭惡禮法。余德泉《對聯縱橫談》里說,

有一個富人找祝枝山題對聯,祝枝山大筆一揮,寫了這麼一副: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傷!

富人看了覺得很不吉利。找祝算帳。祝說:沒什麼不吉利呀,於是讀道: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傷。

這麼一讀,確實也沒什麼不吉利。

這副對聯之所以能夠利用停頓不同形成截然不同的意思,關鍵是聯中巧用了兩個字:上聯「安」字,第一種讀法中作「豈」講,是個副詞。第二種讀法中作「平安」講,形容詞;下聯「好」,第一種讀法中是「很」的意思,是副詞,第二種讀法中就是一般「好」的意思,形容詞。

據說祝枝山還作過另外一副這樣的「兩面」對聯,是送給一個店主作春聯的:

明日逢春好不霉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店主人讀成:「明日逢春,好不霉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因而很不高興。祝枝山說他讀錯了,應該讀成:「明日逢春好,不霉氣;終年倒運少,有餘財」。這樣一讀,意思又大吉大利了。(傅小松《楹聯趣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