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春節詩詞賞析: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

2020-01-25   語文夢工廠

寶鼎現

丁酉元夕

[宋]劉辰翁

紅妝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盡、樓台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1]。簫聲斷、約彩鸞歸去[2],未怕金吾呵醉[3]。甚輦路、喧闐且止[4]。聽得念奴歌起[5]。

父老猶記宣和事[6]。抱銅仙、清淚如水[7]。還轉盼、沙河多麗。滉漾明光連邸第[8]。簾影凍、散紅光成綺[9]。月浸葡萄十里[10]。看往來、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撲碎[11]。

腸斷竹馬兒童[12],空見說、三千樂指[13]。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又說向、燈前擁髻。暗滴鮫珠墜[14]。便當日、親見霓裳[15],天上人間夢裡[16]。

【注釋】

[1]蓮步:舊指美女的腳步。語本《南史·齊紀下·廢帝東昏侯》:「又鑿金為蓮華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華也。」

[2]約彩鸞句:唐裴鉶的《傳奇·文簫》里說吳彩鸞隱居在成都附近西山,後邂逅並嫁給了貧苦書生文簫。文簫家貧不能自給,她和文簫同甘共苦,每天寫韻書一部,讓文簫售以度日。居十年,各跨一虎飛升。

[3]金吾:古官名。負責皇帝大臣警衛、儀仗以及徼循京師、掌管治安的武職官員。

[4]輦路:天子車駕所經的道路。喧闐:喧譁,熱鬧。

[5]念奴:唐天寶時長安妓女,以善歌著名。此處泛指歌女。

[6]宣和:宋徽宗年號。

[7]抱銅仙句:漢武帝時曾鑄造捧露盤銅仙,豎立於高台上,以得仙露,求長生。後魏明帝下令將之由長安遷至洛陽。傳說銅仙臨載時潸然淚下。此處喻指中原失地之恨。

[8]滉漾明光:指明亮的燈光反映在水面上閃爍不停。滉漾,即汪洋,形容水勢很大。邸第:富貴之家的住宅。

[9]散紅光成綺:化自南朝齊謝朓《晚登三山還望都邑》詩:「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10]葡萄:形容水的顏色深碧如葡萄美酒。

[11]菱花撲碎:用徐德言與樂昌公主破鏡重圓故事喻國破流離。南朝陳末,徐德言尚樂昌公主為駙馬,時北兵南下,德言知不免流離,破鏡為兩,以一付公主,一自藏,為日後重逢之信物。後公主為楊素所得,依約在正月十五之日遣老僕持破鏡往街市叫賣,高其值,人皆笑之,惟德言見而知為妻使。楊素得知後,將樂昌公主歸還德言。

[12]竹馬:古時指兒童騎竹竿為戲。兒童:指北宋亡後出生的孩子。

[13]三千樂指:一人十指,三千樂指是指三百人的樂隊。

[14]鮫珠:神話傳說中鮫人淚珠所化的珍珠。此處指眼淚。

[15]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時所得,醒後追記,令楊妃舞蹈應之。

[16]天上人間:化自南唐李煜《浪淘沙》詞:「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指北土淪喪之恨。1

劉辰翁詞學蘇、辛,蒼勁豪邁雖然算不上,但是古文的格局筆法還是隱約可見的;又承江西派餘緒,故事用典也頗多,因而整首詞與同題材詞作比起來,呈現一種繁碎之感,卻恰恰貼合了追憶盛世的那一種情懷。北宋年節的熱鬧景象,其實無非是歌舞、車騎、醉飲之類,在他的筆下市民氣息卻更濃,顯得更加狂亂而迷醉,但似乎也更為真實。後兩闋寫現實,筆調冷靜了不少,想要表現的是熟諳「宣和事」的「父老」與北宋滅亡之後幾代出生並成長起來的「神仙才子」、「竹馬兒童」的隔膜。意象的繁碎似乎擠去了自我表達的空間,因而不管是回憶或者是現在,詞作所呈現的只是單純的景象而已,作者並未明確站在父老那一邊去稱述往事,也沒有站在神仙才子那一邊去沉醉於當下,只是慨嘆著這樣一種彼此隔膜的無奈。一方面,作為一個出生於南宋後期的非北宋人,他覺得那樣的稱述並無太大意義;但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有良知,要求上進的文士,他又不願意沉湎於風花雪月而希求著國家的恢復。他有抱負,但無實力,在矛盾之中,他所能做的可能也只有無奈了。

探春慢

修門度歲[1],和友人韻。

[宋]周 密

彩勝宜春[2],翠盤消夜[3],客里暗驚時候。剪燕心情[4],呼盧笑語[5],景物總成懷舊。愁鬢妒垂楊,怪稚眼、漸濃如豆。盡教寬盡春衫,畢竟為誰消瘦。

梅浪半空如繡。便管領芳菲,忍孤詩酒。映燭占花[6],臨窗卜鏡[7],還念嫩寒宮袖。簫鼓動春城,競點綴、玉梅金柳。廝句元宵[8],燈前共誰攜手。

【注釋】

[1]修門:楚國郢都的城門。《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入修門些。」王逸註:「修門,郢城門也。」後泛指京都城門。

[2]彩勝:即旛勝。唐宋風俗,每逢立春日,剪紙或綢作旛戴在頭上或系在花下,以慶祝春日來臨。

[3]翠盤:青玉盤。

[4]剪燕:《荊楚歲時記》:「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以戴之,貼宜春二字。」

[5]呼盧:古時一種賭博。又叫樗蒲、五木。削木為子,共五個,一子兩面,一面塗黑,畫牛犢,一面塗白,畫雉。五子都黑,叫盧,得頭彩。擲子時,高聲大喊,希望得到全黑,所以叫呼盧。

[6]占花:即占燈花。點燈時,燈心燃燒,餘燼常結為花形,稱「燈花」。古人認為燈花的出現,是和主人的運氣有關的事情。庾信《對燭賦》:「復訝燈花今得錢。」反映了古代「燈火花,得錢財」的一種迷信傳說。

[7]卜鏡:《熙朝樂事》:「除夕更深人靜,或有禱灶請方,抱鏡出門,窺聽市人無意之言以卜來歲休咎。李廓《鏡聽詞》:『匣中取鏡辭灶王,羅衣掩盡明月光。昔時長著照顏色,今夜潛將聽消息。門前地黑人來稀,無人錯道朝夕歸。更深弱體冷如鐵,繡帶菱花懷裡熱。銅片銅片如有靈,願得照見行人千里形。』」

[8]廝句:亦作「廝勾」、「廝夠」,接近之義。1

這是一首極為工整的詞,對景物環境的描寫和對人的情感的抒寫好似在天平上秤過一般,占了相當平均的分量,並且一此一彼,交錯更替,安排得相得益彰。作者在年節將至的飲樂中「暗驚」又一年的逝去,而身在異鄉,孑然一身的自己在新年的活動中只能「懷舊」,回憶曾經的年節,曾經的快樂,因為如今憔悴,鬢如絲,人空瘦,似乎無法重拾往日的歡娛。梅英正開得濃麗,對此佳景,不妨用詩酒排遣內心的孤寂,只是不想自己的苦,又怎能不想那個人的苦呢?她此時是在占燈花,還是在懷鏡而卜呢?一定是在心中默禱著自己的歸來,可是現實又豈能如人願?簫鼓之中,元宵亦將倏忽而至,只是分別的人,如何去對那美景?

女冠子

元 夕

[宋]蔣 捷

蕙花香也[1]。雪晴池館如畫。春風飛到,寶釵樓上[2],一片笙簫,琉璃光射。而今燈漫掛。不是暗塵明月[3],那時元夜。況年來、心懶意怯,羞與蛾兒爭耍[4]。

江城人悄初更打。問繁華誰解,再向天公借。剔殘紅灺[5]。但夢裡隱隱,鈿車羅帕。吳箋銀粉砑[6]。待把舊家風景,寫成閒話。笑綠鬟鄰女,倚窗猶唱,夕陽西下。

【注釋】

[1]蕙:香草名。

[2]寶釵樓:本指咸陽酒樓,此處泛指歌樓酒肆。

[3]暗塵明月:化自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4]蛾兒:古代婦女於元宵節前後插戴在頭上的剪彩而成的應時飾物。

[5]灺:燈燭灰。詩詞中常以指殘燭。

[6]砑:在物體上碾磨使堅實發亮。此指將銀粉碾壓在信箋上。1

一陣花香是一條穿越時光的隧道。過了那麼多年,那麼多的事情都不一樣了,舊日雪後如畫的池館,那歌樓上的笙簫,那琉璃燈所放射出的琉璃一般濃而稠的燈光,一樣樣地都消逝了。可是時光就是那麼個狠心的東西,它將所有大塊的美好趕走,卻留下無關痛癢的最最細微的,但是偏偏最能觸人神經的細節,比如花香,比如一個短暫的樂音,一個相似的光影。當它們平靜地莫名地出現,卻好似重錘一般打在了傷心人的心頭,於是回憶一幕幕沉渣泛起。這就好像一位已步入中年,皮膚鬆弛的婦人與你打招呼,你知道自己認識她,卻無法與初初相識時她那新鮮紅潤的面龐對上號,在長久的注視之後,終於在某一個穿越時間的角度,找到了那個不曾改變的提示性的輪廓與表情,這是最最傷心的時刻,她的臉上露出了時間碾過的痕跡。個體記憶是如此,群體記憶也是如此。曾經的盛世成了一代人心中的美好記憶,但對下一代來說是完全陌生的,拿什麼來告訴他們,來留住記憶呢?只有用那些最能觸人神經的香氣、音樂、文字。只是,當懵懂的下一代開始演繹這些東西,唱起這樣的歌,念起那樣的詩的時候,傷心的並不是他們,而是擁有盛世記憶的上一代人。而且,在他們那樣隔膜的蒼白的懵懂中,上一代人的悲涼顯得更加深刻了。所以說有永遠的伊甸園,但是亞當和夏娃是唯一的。

祝英台近

除夜立春

[宋]吳文英

剪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1]。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

舊尊俎。玉纖曾擘黃柑[2],柔香系幽素。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3]。可憐千點吳霜[4],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

【注釋】

[1]花信:開花的消息。此句指立春日女子們剪彩緞作燕、蝶狀,戴在頭上。

[2]玉纖句:化用周邦彥《少年游》「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玉、纖,形容女子細白的手指。擘,剖裂。

[3]鏡中路:湖上路。因湖面似明鏡,故稱。

[4]吳霜:代指白髮。1

東風不放歲華,但紅情綠意已在女子們的雲鬢秀髮。除夕之夜,詞人獨自守歲,一夜無眠,聽盡了窗外燭影紅樓里的笑語閒話。那聲音宛若鶯囀,喚起了詞人忘懷多年、似幻似真的紅塵舊夢:應該還是眼前這些舊物吧,當時芳樽綠酒錯雜,玉人縴手分柑,頻勸杯斝。只可嘆,衣香人影匆匆,多少年華,只覺剎那。夢裡想重尋鴛夢,又恐怕,望眼煙波浩渺,歸岸又在天涯。而現在詞人,鬢角染霜花,相對落梅萬點,怎不生生愁煞。

解語花

上元次周美成韻

[宋]方千里

長空淡碧,素魄凝輝[1],星斗寒相射。鳳樓鴛瓦[2]。天風動,冉冉珮環高下。歌清韻雅。對好景、芳樽滿把[3]。花霧濃,燈火熒煌[4],笑語烘蘭麝[5]。

千斛明珠照夜。況人如圖畫,明艷容冶[6]。繡巾香帕。歸來路,緩逐杏韉驕馬[7]。笙歌散也。愁萬炬、絳蓮分謝[8]。更漏殘,驚聽西樓,吹小梅初罷[9]。

【注釋】

[1]素魄:月的別稱,亦指月光。

[2]鴛瓦:即鴛鴦瓦,成對的瓦。

[3]芳樽:精緻的酒器,代指美酒。滿把:滿手。

[4]熒煌:輝煌。

[5]蘭麝:指名貴的香料。

[6]容冶:容貌美艷。

[7]杏韉:馬鞍形如杏葉,故稱。

[8]絳蓮:指形似蓮花的彩燈。

[9]小梅:舊時笛曲名,又稱「小梅花」。1

上元觀燈,是舊時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之一,在南宋的繁華城市裡,這更值得用濃墨重彩去描繪。而此詞寫此盛會,卻從「冷」、「靜」寫起,由冷到熱,由靜到動,詩中「淡」「素」「寒」與「滿」「濃」「烘」,感覺反差極為強烈。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充分浸染之後,再呈現更為直接的慾望刺激——美人陣中,香車寶馬。此一番描繪,詞人用全景視角,恍若一個華麗的舞台緩緩展開,一番傾情演出之後,曲終人散,而詞人自己竟然「身非我有」,興盡悲來,遲遲不願離場,是詞人入「境」太深,還是他陡然感覺勝景不常,盛筵難再?真所謂多情人,詞人之謂也。

除 夕

[宋]陳 藻

歲晚民貧百物廉,

無錢堪買亦何嫌。

聊將送酒呼鄰客,

淺飲三杯不用添。

一年除舊迎新之際,民貧物廉,詩人無錢備置時令物品,境況甚是蕭條,但這並不妨礙詩人的良好心情與興致,於是小酌三杯,但取其醉意,不必反覆推杯換盞,放縱無端。除夕之意,本在祭祖守歲,期待萬象更新,在新舊輪轉之中,保持有倫有序,有節有度,在逝者與生者之間,過往與將來之間,自然與人倫之間,架構起流動不息的平衡、略顯整肅的和諧與充滿歡欣的新陳代謝。而詩人乃南宋閩地理學名臣,以傳承道統自任,這就更難怪其在此情景下仍一片淳厚、自足而豁達了。

除夕前一日湖中望西山有感

[宋]姚 勉

西山青處近家鄉,

先世衣冠正此藏。

明日千門俱祀歲,

墳前誰拜一爐香。

除夕祭祖祀歲是國人共同的文化儀式之一,是千百年文化心理的積澱,這種文化的自覺與歸屬感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文化幾經磨折而留存於今的文化胎記之一。它不需要任何的激發感召,也不為任何利益驅動,所以在除夕臨近之時,詩人不管是否地近家鄉,是否湖中望見西山,他都會想起年復一年他所應當履行的儀式。詩中「誰拜一爐香」,本是下意識的發問,無需多加言說。只是在南宋一朝北土淪失、「衣冠南渡」之後,詩人的這種文化認同感與使命感愈發強烈,故而特意發問,意在提醒世人:此山此土,斯人在焉;此時此景,鄉心當在焉。

除夕對梅花燭花二首

[宋]陳 傑

花與先生共歲寒,

坐來不管漏聲殘。

移瓶更轉橫枝影,

貼在窗扉作畫看。

頃刻開花剪復成,

大如菡萏小朱櫻[1]。

一年歲事占來日[2],

知為先生報曉晴。

【注釋】

[1]菡萏:未開的荷花。朱櫻:深紅色的櫻桃。

[2]一年句:古人有占燈花的習俗,燈心餘燼結成的不同花形、持續的時間長短有不同的徵兆。在新年的第一天結出的燈花,可以推斷一年的運勢。1

除夕之夜,詩人無家人一同守歲,無桃符、爆竹等新年氣象,整夜支頤相對梅花與燭台,實在百無聊賴,就一次次剪燭,或是將瓶里供奉的梅花挪個地方到窗邊。人顯然是寂寥的,可惜花並不解語,並沒有勾起詩人的浪漫情思,以化解這種孤獨。兩詩以第三人稱表達,表明詩人從身邊的世界抽離出來加以反觀,但抽離出的「心」、「眼」,既不是仰觀日月星辰經行不息,也不是俯察物類世事之紛紜繁雜,而是將它定格在那小屋子裡的一人一燭一瓶一花而已。好在在詩人看來,眼前這梅花橫斜如畫,燭照搖曳如花,氛圍不至於太清冷疏落。而結句的「報曉晴」,甚至給人以溫暖的希望。

元 夜

[宋]朱淑真

火燭銀花觸目紅[1],揭天鼓吹鬧春風[2]。

新歡入手愁忙裡,舊事驚心憶夢中。

但願暫成人繾綣[3],不妨常任月朦朧。

賞燈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會同。

【注釋】

[1]火燭銀花:即火樹銀花,形容燈火通明、煙火燦爛的節日夜景。觸目:目光所到之處。

[2]揭天:形容聲音高入雲天。鼓吹:古代的一種器樂合奏曲,《樂府詩集》中有鼓吹曲,此處統指樂曲聲。

[3]繾綣:情感纏綿,引申為幽會。1

上元燈節自古多入文人筆下,此日百姓不分貧富老幼,齊聚街市賞燈猜謎,連歡數日,熱鬧歡愉之極;而在普天同慶之中,又有無數旖旎情事,掩映在明月燈影之下。於是花好月圓夜,「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只是月易圓,情難全,流年似水,花謝花開,少年不再,於是「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因此元夕多懷悼舊事之作。而女詩人一反常例,在此倡言及時行樂,珍惜眼前相會,只為那時光易逝,明年難會。莫要耽擱大好春光,為情根深種,縱然無暇賞燈也不妨。更希望月色長朦朧,莫如明鏡高懸,攪了戀人幽會佳期。女詩人情思纏綿,直吐胸臆,有「須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之明快大膽。

東風第一枝

燈夕清坐[1]

[宋]史達祖

酒館歌雲,燈街舞繡,笑聲喧似簫鼓[2]。太平京國多歡[3],大酺綺羅幾處[4]。東風不動,照花影、一天春聚。耀翠光、金縷相交,苒苒細吹香霧[5]。

羞醉玉、少年丰度[6]。懷艷雪、舊家伴侶[7]。閉門明月關心,倚窗小梅索句[8]。吟情慾斷[9],念嬌俊、知人無據[10]。想袖寒、珠絡藏香[11],夜久帶愁歸去。

【注釋】

[1]燈夕: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夜,因張燈遊樂,故也稱燈夕。清坐:安閒靜坐。

[2]簫鼓:簫與鼓奏樂之聲,此誇張地形容燈節的歡聲笑語。

[3]太平京國:安寧和平的國都。

[4]大酺:盛大的宴飲。綺羅:華貴的絲織品或絲綢衣服,此指穿著綺羅的富貴人家。

[5]苒苒:煙霧輕飄的樣子。

[6]醉玉:「醉玉頹山」的簡稱,形容男子風姿挺秀,酒後醉倒的風采。語出《世說新語·容止》:「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丰度:舉止神態優美。

[7]艷雪:美艷、潔白的雪,此處代指皎潔的梅花。舊家:從前。

[8]索句:作詩詞時構思佳句。

[9]吟情:詩情,詩興。

[10]嬌俊:嬌娥才俊,美女與才智出眾的人。無據:無所依憑。

[11]珠絡:一種用珍珠綴成的頭飾。1

《東風第一枝》這個詞牌是史達祖首創,東風是春風,春風所被,梅花迎春而開,故云。此詞的上闋描摹元宵夜南宋都城杭州的熱鬧景象,歌樓酒館中歡聲笑語,滿街燈火映紅了花朵,城中處處歡宴,只見酒宴上觥籌交錯、金翠交織,脂粉香與酒香並升。南宋城市經濟極其發達,雖然軍力衰弱,但統治者縱情盡歡,即使在朝代末期依然不改。下闋視線從繁華異常的街市轉回詩人自身,他無心加入到狂歡中,孤身飲酒靜坐,對梅吟詩。梅花已是老友,然而今日卻難成佳句,只因詩人思緒萬千,想到多少風流人物在歷史長河中載沉載浮,人生如浮萍,不可捉摸。夜深了,懷著家國之恨、人生之撼的淡淡愁緒歸去,只帶走了縈繞在袖袂鬢髮間的浮動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