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產品貿易格局變化及海外農業資源利用對策

2019-09-30     愛農者言


摘 要:2017年中國大宗農產品虛擬耕地凈進口量達到6784萬hm2, 對外依存度為33.4%, 其中巴西和美國是主要的進口來源國。以大豆為重點的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大量進口, 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中國糧食供給, 但要從根本上保障中國糧食安全也應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儘管近年中國海外農業投資逐年增加, 但由於缺乏長遠的投資戰略指導, 海外農產品資源的控制能力差, 生產風險高。為此, 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應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高全球農產品供給能力的戰略高度, 選擇最佳海外投資區域, 優先開發中國進口量大、對外依存度高的國際大豆和棕櫚油等油脂油料資源;扶持多類型企業主體參與海外農業資源開發;在農業投資目的國通過「訂單+農戶」模式進行深度合作, 並融入全球農產品貿易體系。


農產品貿易是連接農業資源豐富地區和匱乏地區的紐帶[1]。目前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膳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糧食及主要農產品需求不斷增長;同時,國內農業資源有限,農業生態環境也面臨嚴峻挑戰,中國農產品供求矛盾已不斷顯現。所以,一方面中國糧食產量持續增加,自2003-2015年糧食產量由4.31億t增加到6.61億t, 2016年有所下降也保持在6.60億t的水平;另一方面中國糧食進口量也持續增加,包括小麥、玉米、稻米、大麥、高粱、大豆等在內的主要糧食品種凈進口量由2003年的116.69萬t增加到2016年的1.03億t, 2017年更是增加到1.19億t。

因此,在高效、可持續利用中國農業資源,保障國內口糧供給安全、穀物基本自給的同時,充分利用海外農業資源,滿足國內市場對糧食及其他農產品的需求已成為必然的現實選擇。而利用海外農業資源的方式主要有兩種:(1)直接從國外進口農產品;(2)境外投資直接掌控一定數量的農產品資源。所以本文在分析中國農產品貿易格局變化以及海外農業資源開發特點及問題的基礎上,基於全球農業資源布局特點,提出了海外農業投資的重點開發區域。

1 中國農產品貿易格局變化及農業資源對外依存度

農產品進口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國內生產不足、供不應求;二是進口農產品價格更具有市場競爭力;三是相關農產品的替代性進口(文中所有農產品國際貿易數據均來自歷年中國海關統計年鑑)。

1.1 中國農產品貿易格局

(1)國內供給不足,使油脂油料成為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品種

同與其具有耕地競爭關係的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相比,油料作物單產水平低、有些品種(如油菜籽、花生)的機械化程度低、種植效益低,所以中國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一直徘徊不前[2,3]。

近20多年來,中國大豆和油菜籽等主要油料品種一直是凈進口國,進口量不斷增加。中國油料進口量由2000年的1340萬t增加到2017年的10171萬t,其中大豆進口量由1042萬t增加到9554萬t。中國也一直是植物油凈進口國,2009年、2012年植物油直接進口量均超過1000萬t,近年也一直保持在700萬~900萬t左右的較高水平,其中棕櫚油是第一大進口品種,約占植物油凈進口總量的60%以上。

(2)進口產品價格優勢明顯,穀物由凈出口國演變為凈進口國

為保護農民積極性,過去多年政府對小麥、水稻實施最低保護價收購,對東北地區玉米制定臨儲價格收購政策[4],儘管中國對這幾種穀物的進口實施嚴格的進口配額限制,但由於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價格,使得小麥、玉米和稻米等三大穀物由2009年開始成為凈進口國,2015年凈進口量最高達1075.1萬t, 2017年為982.2萬t,其中2013年小麥進口量最高達550.7萬t, 2017年為429.6萬t;2012年玉米進口量最高達520.7萬t, 2017年為282.5萬t;2017年稻米進口量最高達399.2萬t。

(3)玉米替代性產品進口明顯,大麥、高粱、木薯乾等進口大幅增加

國內玉米價格高,同時進口配額有限,飼料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也不斷增加飼用大麥、高粱進口。2015年穀物凈進口量達到3217萬t,之後凈進口量有所減少,但2017年仍達到2370萬t。國內木薯及木薯澱粉產量有限,近年來木薯及木薯澱粉凈進口量不斷增加,替代部分國內玉米和玉米澱粉需求。2017年木薯干進口量達到784萬t,木薯澱粉進口量達到233萬t。從2017年的情況來看,泰國和越南是中國進口木薯和木薯澱粉的主要來源國。

(4)國內食糖供給不足,國際價格優勢明顯,中國一直是凈進口國

國內糖料主要是甘蔗和甜菜。近20年來由於甜菜的種植成本高、生產效益差,種植面積和產量不斷下降;而國內甘蔗產區由於在自然條件、作物品種、機械化水平、產業管理等方面存在較大問題,導致甘蔗生產成本高,產量徘徊不前,同時國內蔗糖價格也遠遠高於國際價格。2015年中國食糖進口量達到495.7萬t的歷史最高水平,受國家配額發放數量及相關進口政策影響,近兩年食糖進口量大幅減少,2017年下降到240.5萬t。

1.2 中國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格局變化

以2000-2017年分國別的貿易數據為基礎,利用相關模型[5],從消費者的角度對大宗農產品虛擬耕地資源貿易量進行分析和評價,計算結果顯示:

(1)中國大宗農產品虛擬耕地凈進口量持續增加,大豆占虛擬耕地進口總量的78%

中國大宗農產品虛擬耕地資源凈進口量由2000年的675萬hm2增加到2017年的6784萬hm2。分品種來看,大豆是中國農產品中虛擬耕地凈進口量最大的品種。2017年大豆虛擬耕地凈進口總量為5306萬hm2,占虛擬耕地進口總量的78.2%(表1)。

(2)巴西、美國是中國虛擬耕地進口最大的來源國,占虛擬耕地進口總量的72%

2017年巴西和美國是中國農產品虛擬耕地凈進口量最大的兩個來源國,2017年虛擬耕地凈進口量分別為2900萬hm2和2018萬hm2,分別占當年中國虛擬耕地凈進口總量的42.8%和29.7%(表2)。

(3) 2017年中國大宗農產品耕地資源對外依存度達33.4%

耕地資源對外依存度指大宗農產品凈進口的虛擬耕地資源與國內大宗農產品的實際耕地資源消費量之比。利用文獻[5]中的耕地資源對外依存度計算模型,得到中國大宗農產品耕地資源對外依存度變化(表3)。根據2016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截至2015年底,中國耕地面積為13499.87萬hm2。2017年中國虛擬耕地進口總量達到6944萬hm2,出口量下降到160萬hm2,凈進口量增加到6784萬hm2,中國大宗農產品虛擬耕地資源對外依存度為33.4%,較2016年[5]增加了3個百分點。

為保證中國糧食供給安全,除了直接進口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外,實施海外農業資源開發,直接掌控海外農產品資源也是重要的戰略選擇。

2 海外農業資源開發特點及問題

中國境外農業資源開發仍處於初級階段[6],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未來農業對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2.1 國際企業跨國投資農業的成功經驗

縱觀國際4大糧商(ADM、邦基、嘉吉和路易達夫)的發展歷史,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企業具有鮮明的產業鏈定位,一般不直接從事農作物的生產,而「訂單+農戶」是典型的企業境外農業經營模式,通過為種植者提供資金、種子、農資及技術服務,在產地建設存儲、加工設施,在港口建設碼頭和倉儲設施,從而完成農產品收購、儲存、加工等環節,並融入其全球貿易體系。

2.2 中國海外農業資源開發特點

根據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和農業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採集的企業對外農業投資合作信息資料[7],發現中國海外農業資源資源開發有以下特點:

(1)投資區域

截至2015年底,中國對外農業投資總量分布在全球95個國家(地區),其中,在亞洲的投資存量為64.4億美元,占比49.6%;大洋洲25.8億美元,占比19.9%;歐洲23.3億美元,占比18.0%;非洲10.3億美元,占比8.0%;南美洲3.9億美元,占比3.0%;北美洲2.0億美元,占比1.5%。亞洲和大洋洲是農業對外累計投資最集中的地區,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中國在亞洲的投資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表1 2000-2017年中國大宗農產品分品種的虛擬耕地凈進口量變化

(萬hm2)


(2)投資主體和投資模式

境內投資機構包括有國有企業、私有企業、外資投資企業、集體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企業。

截至2015年底,中國共有609家境內投資機構在境外投資,共設立764家農業企業,其中有限責任公司342家,占56.2%;股份有限公司89家,占比14.6%;國有企業34家,占比5.7%;集體企業5家,占比0.8%;私有企業94家,占比15.4%;股份合作企業13家,占比2.1;外商投資公司5家,占比0.8%;中外合資經營企業2家,占比0.3%;其他企業25家,占比4.1%。

(3)投資領域

在產業投資領域,種植業對外直接投資總金額為76.0億美元,占比58.6%;畜牧業達到5.1億美元,占比3.9%;漁業達到5.9億美元,占比4.5%;農副產品加工達到3.8億美元,占比3.0%;農林牧漁服務業達到34.2億美元,占比26.3%。

從投資總額以及投資企業的設立來看,種植業是中國農業對外投資最主要的領域。2015年中國海外農業投資企業共計生產小麥、水稻和玉米分別為43.9萬t、61.2萬t和90.8萬t;生產大豆、棉花、天然橡膠、油棕和甘蔗分別為97.7萬t、15.3萬t、23.9萬t、24.8萬t和187.6萬t;生產乳製品、牛肉和禽肉分別為12.8萬t、50.1萬t和20.3萬t。

表2 2000-2017年中國農產品虛擬耕地分國別凈進口量變化

(萬hm2)


表3 2017年中國農產品耕地資源對外依存度


2.3 中國海外農業投資存在的問題

(1) 單個項目投資規模小

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數量占優,但是單個企業投資規模小。截至2015年底,中國境外農業投資項目的平均投資額為1697萬美元,投資額在500美元以下的占59%。總體來看,中國對外農業企業投資規模較小,對外農業投資的企業多為中小型民營企業,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抗風險能力不足。

(2)投資領域主要是產業鏈低端環節

在目前已有的對外農業投資項目中,涉及小麥、水稻、玉米、大豆、棉花、油棕、甘蔗以及天然橡膠的種植;奶牛、肉牛、生豬及禽的養殖。海外農業投資大多數處於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尚未全面參與上下游產業鏈的建設,對產品收儲、流通、定價、銷售等無法進行有效掌控。

(3)投資區域集中

從投資區域看,亞洲是投資最大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東協國家,而對俄羅斯的農業投資占整個歐洲農業的50%以上。

借鑑日本及國際經驗[8,9,10,11,12],在中國農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投資開發海外農業資源,拓寬海外農業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既提高了全球農產品供給能力,也降低了中國糧食供給的安全風險[13,14,15]。

3 基於全球農業資源布局特點的海外農業資源重點開發區域

糧食及主要農產品生產供應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它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具有特殊性。

根據全球農業資源分布、農產品生產和貿易格局,未來全球性八大「糧倉」將在確保人類糧食和食物安全方面處於重要地位(圖1)。這八大糧倉分別是:(1)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主的北美「糧油肉」產區;(2)以巴西、阿根廷為主的南美「糧棉油糖肉」產區;(3)以俄羅斯、哈薩克為主的亞歐「糧油」產區;(4)以烏克蘭、法國為主的歐洲「糧油」產區;(5)以越南、泰國、緬甸三國為主的東南亞「大米」產區;(6)以東非為主的非洲潛在「糧食」產區;(7)以澳大利亞、紐西蘭為主的大洋洲「糧油肉奶」產區;(8)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為主的全球「棕櫚油」產區。

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和地區農業資源豐富,但農業基礎設施、產業鏈體系、技術、融資、經營管理等均較完善,存在較高的進入壁壘。為此:

(1)短期來看,積極主動開發南美巴西、阿根廷等國農業資源。巴西擁有可耕地面積8002萬hm2,草場面積為1.96億hm2;阿根廷擁有可耕地面積3920萬hm2,草場面積1.08億hm2(數據來源於FAO)。隨著未來全球農產品需求量的增加,南美農業用地面積和農作物種植面積仍將繼續增加,是未來中國大豆、玉米、蔗糖,以及畜禽產品的重要進口來源國。

(2)中期來看,中東歐及中亞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哈薩克,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寮國、柬埔寨等國家和地區,農業資源豐富,除了大豆、植物油的替代資源外,小麥、水稻等也是重要的開發品種。俄羅斯和哈薩克分別擁有耕地面積1.23億hm2和2940萬hm2;草場面積分別為9300萬hm2和1.87億hm2,分別是全球第三大、第九大小麥生產國。東南亞的越南、泰國、緬甸擁有耕地面積3400萬hm2,是全球最重要的稻米生產地區,而且泰國和越南還是第二、第三大稻米出口國,2013年出口量分別達到679萬t、394萬t,分別占全球出口總量的18.1%和10.5%,未來仍將是全球重要的稻米產區(數據來源於FAO)。



圖1 全球8大「糧倉」分布

Fig.1 The top 8"granaries"distribution map

注:本圖基於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標準地圖服務網站下載的審圖號為GS (2016) 1666標準地圖製作, 底圖無修改。

(3)遠期來看,東非地區農業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大。非洲是全球糧食凈進口國,但是東非地區農業豐富,擁有可耕地資源6640萬hm2,草場面積達2.64億hm2,其中的坦尚尼亞、肯亞、烏干達、莫三比克等國家的農業資源豐富,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產(數據來源於FAO),是未來滿足非洲地區糧食、油料需求的重要地區。

4 海外農業資源開發對策與建議

針對當前中國農產品貿易現狀、海外農業資源投資開發存在的問題,對中國海外農業資源開發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以大豆、棕櫚油等油脂油料資源開發為重點選擇合理的開發區域

美國、巴西、阿根廷等是中國進口大豆及豆油來源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棕櫚油進口的來源國,中國企業已開始參與南美大豆資源以及印度尼西亞棕櫚油資源的開發。除了這些國家外,俄羅斯以及中亞國家也是大豆、油菜籽、葵花籽等重點區域;非洲也是棕櫚油、芝麻等油脂油料的重要開發區域。

(2)政府重點扶持多類型企業主體從事海外農業資源開發

除了中糧集團併購荷蘭尼德拉公司和來寶農業這兩個項目外,其他大部分對外農業投資項目都是企業個體行為,缺乏國家長遠的農業對外投資戰略的支持,海外農產品資源的控制能力差,生產風險高。海外農業資源開發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程,沒有政府的支持是很難形成開發區域農業資源掌控能力的,國家開發銀行、國家進出口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鼓勵企業採取多種融資形式進行海外農業資源開發。除了中糧集團這樣的國企外,國家也應支持地方國有企業(如光明、伊利、京糧、重糧等,以及農墾企業等)和大型私有企業(如新希望、天津聚龍等),利用其靈活的生產和經營方式,結合其自身業務特點,在重要區域從事重要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貿易等。

(3)與農業投資目的國的當地企業和農產品生產者深度合作

國際跨國農業公司在海外一般採用「訂單+農戶」模式,通過技術、資金、加工、貿易、流通等環節的投入掌控農產品資源,而我國種植業對外直接投資卻是農業對外投資最主要的領域。對於一些經濟實力雄厚的小國家來說通過海外「圈地」滿足國內部分糧食需求不會引起較大的國際影響,但對中國這樣快速崛起的大國來說在海外大規模直接投資種植業不但掌控的農業資源數量有限,而且可能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在投資目的國應通過兼并收購,實現產業整合,擴大經營規模;利用「訂單+農戶」的農業經營模式,通過技術、金融、收購、培訓等方面的服務,深度參與農產品收購、儲存、加工等產業鏈環節,並融入其全球貿易體系。

作者:賈盼娜 劉愛民 成升魁 強文麗 吳良 李鵬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學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基金: 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 (ADBS-SSW-DQC);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41430861);

來源:自然資源學報2019年07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giCf20BMH2_cNUgsrz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