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學期開始了,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成了擺在眾位家長面前的難題。
雖然我們不能以成績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但有一件事,卻是所有家長都應該花精力去做的。
那就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呢?
一位清華校長從這7個方面給了我們建議:
01 . 跳一跳就能達到的目標
我以前帶學生去農村學農,看到孩子們在果園裡摘蘋果。
孩子們蹦著跳著從樹上摘下蘋果,有時用水沖沖,有時洗也不洗,擦擦蘋果皮就把蘋果吃掉了。
再看看這些孩子平時在家裡吃水果,都是家長把蘋果皮削好了,把蘋果切成片,擺在果盤裡,牙籤插好了,遞到手上,孩子們還一副懶得吃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說的「跳一跳摘到的蘋果」。
對孩子學習也是一樣。
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置在合適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又要確保這個目標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02 .承認差異,發現孩子的潛力
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聰明?人家第一名,你呢?
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勢,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牴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基礎。
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麼高。
家長要發現自己孩子的特點和長處。人有差異性,要承認差異,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方面更有潛力,更有優勢。
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
03 . 別把孩子當成裝知識的「米袋子」
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
是不是只有100分的是好孩子?
如果孩子為人很好,動手能力很強,常愛提問題,那也是好孩子。家長要尋找、激發孩子的優勢項目,在這方面多鼓勵孩子。
家長要想明白,你是要培養一個裝知識的「米袋子」,還是要培養一個完整的人?
04 . 讓孩子體會「成就感」
我個人覺得,家長在孩子學習上不要太焦慮,但是在培養孩子自信自強這方面要有意識地作為。
莫言為什麼會喜歡寫作?
他自己回憶說,就因為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很喜歡他,把他的文章當做範文讀出來。
我為什麼會喜歡數學?
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個做出了老師布置的某個難題,老師從講台上奔過來,摸摸我的頭問,你現在的感覺是不是比吃一顆糖還高興?我說是的。從此以後就喜歡上了數學,認為自己數學行啊。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小孩子要鼓勵,要給他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有成就感才會有興趣。
作為家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還有一點可以做,就是讓孩子做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05 .鼓勵無用,幫孩子解決具體問題
對家長來說,只有鼓勵也不夠。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如果你只是在旁邊說「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義不大,要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如有的孩子剛進小學時做數學口算題目比較困難,家長可以借鑑體育訓練中「分解動作」的做法,40道題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長可以把題目分成8組,每組5道題,做完一組再做一組。
可以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對5題的時間記錄比較,或者「限時計數」的辦法,給他10分鐘看他做對幾道題。這方法同樣適用於抄寫詞彙等作業。
這樣把一個比較困難的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是教師和家長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體驗成功、提升自信心和興趣的有效方法。
06.用孩子喜歡的方式,激發好奇心
保護和激發好孩子的好奇心對於激發學習動力也非常重要。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老師教我們養小球藻,在一個廣口瓶里放上自來水,每天往水裡吹氣,慢慢水的顏色變綠了……我覺得像變魔術一樣,因此很喜歡生物課。
後來物理老師教我們做礦石收音機和電晶體收音機,自己裝的收音機接收到廣播那一刻真的很興奮,我又想做無線電發明家。
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做些小實驗,對於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探究習慣非常有用。
此外還有一些用遊戲學數學的方法,比如小一點的孩子搭積木,從中可以了解三角形、長方形、圓、半圓等圖形概念和紅、綠、黃等顏色概念,還能養成觀察、記憶、想像、合作等習慣;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撲克牌算24點,等等。
07 .家長做榜樣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三條途徑:自我學習,同伴合作,專家引領。
「專家引領」的這個「專家」對小朋友來說,不僅包括老師,還包括家長。
現在流行一句話: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
我發現學生當中凡是發展得比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較民主平等的,家長和孩子是討論式的,啟發式的,不是灌輸式的,壓制式的。
家長有什麼事情會和孩子討論,家長陪伴孩子成長,是良師益友。這種家庭氛圍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學習是自我驅動的結果。
與其逼迫孩子愛上學習,不如用科學的辦法激發孩子自己對學習的興趣。
雖然成績並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但身處這個終身學習的時代中,一個人的學習力越早培養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