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毀約,孩子會記恨一輩子

2019-10-21     黃勇樂說育兒

小時候,你有被父母放鴿子的經歷嗎?

女星張歆藝在節目中講了一件往事,引發了很多人共鳴。

她說自己小時候,家裡很窮,一件媽媽織的毛衣一穿好幾年,上中學了穿的還是爸爸的舊鞋子。

但困窘的生活並沒有讓她覺得辛苦,讓她難過的是,父母的一次失信。

她學習成績不好,媽媽為了激勵她用功讀書,對她許諾道:「只要是你考到班裡前幾名,就給你買一雙小白鞋。」

知道家裡困難,張歆藝從未問父母要過什麼,但沒要過,並不意味著她沒有渴望。

一雙小白鞋,不僅是因為當時很流行,更重要的是,她從此有了一雙屬於自己的鞋子,不用再穿著爸爸的鞋去上學了。

為了媽媽這個美好的承諾,一直不怎麼愛學習的張歆藝開始拚命學習,把所有玩的時間都用在了讀書上。

結果,當她拿著超出媽媽預期名次去兌「獎品」時,媽媽卻失信了。

失望、震驚、感到被愚弄……那個時候,張歆藝就立誓:以後一定要給自己買很多很多的小白鞋。

她一直記得小白鞋的價格99元,長大了,她賺了無數個99元,然後瘋狂給自己買了很多雙小白鞋,但成長中那種刻骨銘心的失望卻再無法從記憶中抹去了。

生活中,被父母「放鴿子」,太常見。

然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一次次鴿了自己後,很快原諒和釋懷。

社會學家林·扎克說:

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但若父母一次次破壞這份信任,孩子就很難建立起對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

知乎上曾有個引起爭議的熱門問題。

孩子成績穩定班級十名左右,父母卻不是很滿意。

期末複習時,孩子提出,若是能考進前三,能不能給自己喜歡的遊戲帳號充五百塊錢。

父親為了激勵孩子,答應了。

但當孩子努力學習,奮力考到第三名後,父親卻後悔了,覺得自己允諾得太隨意,給孩子遊戲帳號充值是害了孩子。

他不在意錢,只是覺得這筆錢與其玩遊戲還不如用來買書或去遊樂園,於是向網友們求助,想換一個妥善解決的辦法。

問題發布後獲得800多萬次的瀏覽,評論一邊倒地心疼孩子。

很多網友紛紛說出了自己被父母鴿過的經歷。

父母允諾考試完一起去看海,現在自己長大了,也沒有實現這個願望;

說好了洗完電動車給5塊錢零花,費力洗完了,父母不給錢還笑話自己;

和父母約定考試進步有1000獎金,努力進步後,說好的千元大獎變成了200塊……

一個問答,生生演變成成年人控訴父母「欺騙式教育」的現場。

父母總覺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即使不講信用也沒關係。

但從未想過,自己的失信行為,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多大的傷害。

一位父親,說好周末帶孩子去放風箏,結果一推再推。

要麼突然加班,要麼是太累了想休息,要麼參加哥們酒局。

結果,十分傷心的孩子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我以為,父母給我的承諾,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相信的承諾。可是我錯了,這種承諾最不可靠,也是最讓我傷心的。

到現在我也沒有理爸爸,我也不想。媽媽說,事不過三,所以我一次、兩次、三次地原諒。

我以為,原諒可以改變一切。但是事實證明,我又錯了。

原以為,親情是世界上最溫暖的,可是,為什麼我感覺到的親情,卻是這樣痛得刻骨銘心……

很多父母都像是這位父親一樣,對全世界都守信,卻一次次漫不經心地應付對孩子的允諾。

新快報最新數據顯示:有95%的孩子都覺得,自己的父母經常食言。很多答應的事情,後來總是會被各種各樣的理由推辭掉。

工作忙、沒時間、臨時出差、本就是一句玩笑……

父母總有各種各樣的藉口,來推翻自己對孩子許下的承諾。

然不公平的是,大人的難處總是輕易就能被體諒。而孩子的感受,卻一直被下意識地忽略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也曾在全國調查中發現:

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中,「說話不算數」占43.6%,排在第一位。

可見在孩子心中,父母的言而無信是讓他們最為厭惡的行為。

對父母的爽約難以釋懷,並非是孩子過於「敏感」、「做作」,而是因為比例不同。

青年作家蔣方舟曾在節目裡說過這樣一段話:

孩子世界的比例和大人是不一樣的。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隨意的一句話;可能會被孩子無限地放大,可能很多年都不會忘記。

也許,在很多父母眼中,對孩子爽約,不過是一件小事,但對將父母放在最重要位置的孩子來說,對父母的信任崩塌,卻是一道很難跨過的鴻溝。

正如日劇《四重奏》中那句話所說的一樣:比悲傷更悲傷的,是空歡喜。

沒有一種信任,經得起揮霍,哪怕是父母孩子之間。

如果你總讓孩子失望,早晚他會死心。

對於想要成為合格的父母來說,不輕易允諾,言出必行,是必備的修養。

前段時間,微博上有個很有意思的熱搜:

貴州一個二年級的小男生領到了一張獎狀,回家的時候手裡拿著獎狀,大搖大擺,走出了六親不認的步伐,心裡的得意和高興,隔著螢幕都看得清清楚楚。

原來,男孩媽媽為了鼓勵兒子,承諾他期末只要考到90分,就給他買輛單車。

達到目標的孩子,因為即將擁有一輛心愛的單車高興無比。

當然,在視頻的最後,男孩媽媽在他回家以後,第一時間就帶他上街買了單車,小男孩騎著新單車的模樣,讓很多人紛紛為說話算話的媽媽點贊。

其中點贊數最高的評論這樣說道:「這父母真講信用,說買就買,小時候我都被騙大的。」

簡簡單單一句話,有3.2萬個贊。

高贊評論的背後,藏著幾萬個被父母鴿過孩子的心酸和失落。

記得有一次記看節目,李亞鵬談起女兒寫信,多次提到希望他戒煙。李亞鵬哪怕很感動,但也不敢輕易保證,只說:「在不遠的將來。」

他明明可以敷衍孩子,騙孩子,但他卻不敢給出確切的保證。

因為他知道每一次承諾,都要負責。

雖然可能會讓女兒感到失望,但實際上,如果不能確定自己能否做到,這樣做才是對孩子的重視。

不輕易許下諾言,因為孩子敏感又單純,他們會當真。

有的時候,孩子想要的不是姍姍來遲的物質補償、幾句好聽的話的敷衍。

孩子真的比父母更加敏感,也更加讀懂感情。

父母或許有苦衷、有無奈,或許是真的忘了,又或者他們真的盡力去做,但是沒有做到。

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有必要得到公平的對待、合理的解釋。

父母可以在身體上把孩子當成孩子,但是在精神上,一定要記得他會成長。

做不到,不要輕易許諾,許諾了,就要盡力完成。

父母對孩子必須言而有信、以誠相待,這樣,孩子才會對父母產生充分的信任感,因為父母不僅是孩子的鏡子,也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人無信而不立,父母也不例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45AG4BMH2_cNUgiaZ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