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名為《他鄉的童年》的紀錄片在九月火了。剛開播,豆瓣評分就升到9.2。
很多父母,陷入了如何教育好孩子的死循環。
但教育,真不是隨便說說那麼簡單。
現如今的中國,放眼周圍,每對父母幾乎都被圈在了應試教育的藩籬之中,前段時間大熱的《小歡喜》可以說刺痛了無數中國父母。
關於孩子教育,有很多複雜的理念,父母到底該如何去做,卻沒有標準答案。 導演周軼君為此走訪了五個國家,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將其他國家的教育,展現在了眾人眼前。
01芬蘭
提起芬蘭,許多人會想到芬蘭式距離與冷漠。
排隊的時候,間隔距離至少要1米,公車上緊挨著的座位是無法忍受的。但是這個人口只有500萬的國家,卻號稱教育最強國。
芬蘭人甚至敢說:芬蘭最好的學校,就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在芬蘭,每所學校的教育質量都一樣高。
這裡的孩子上學極其自由,用我們的標準來看甚至自由過了火。
當紀錄片的導演,周軼君,到達學校時,感覺這裡與其說是學校,不如說是遊樂場。
學生們有聚在一起玩手機的、打遊戲、玩桌遊的,甚至還有翻跟斗和跳舞的。 即使在課堂上,也是有的打扮稀奇古怪,有的光明正大吃東西。
但是,學生的高度自由,卻是以老師的兢兢業業為前提。
出現在鏡頭中的拉妮老師,負責教小學三年級。
她講一堂主題為《時間、年齡、我》的課,能穿插著藝術作品、數學、生物、芬蘭語言文學……為此要準備許久。
但是老師如此認真,並不是為了學生的成績。 因為三年級的孩子沒有任何考試。 在芬蘭,他們特意避免任何形式的競爭。
老師要評估的,不是學生學了多少東西,而是他們學習的方法。
現在的時代飛速向前,芬蘭老師的任務卻是讓孩子們慢下來,靜下心來一起看書。
雖然孩子們姿勢五花八門,抱著熊的,趴在地上的,甚至倒立在桌子上的,但重點卻是「以最舒服的姿勢」,讓孩子們從閱讀中找到樂趣,愛上閱讀。
02日本
而日本的教育理念,剛好和芬蘭完全相反。
日本幼兒園的早晨從晨練開始。
孩子們一大早就光著腳在土地上,瘋狂地跑、跳、喊,爬上爬下、翻滾,為的是讓身體甦醒。
日本講究個人儀表,更講究團體和規則。
孩子們從小就集體練習坐姿,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是一模一樣。
從幼兒園開始,日本的孩子就被教育,要遵守並維護團體的秩序和規則。
東京的藤幼兒園,以獨特的圓形設計聞名,設計師的初衷,是可以讓孩子自由出入各個教室,體會到自由和隨心所欲。
但是如果認真看細節,就會發現這座「自由」的幼兒園,其實充滿了「枷鎖」。
教室入門處的地板上,繪製了拖鞋的圖案,提醒孩子要把鞋子擺正。
推拉門經過特殊設計,孩子的力量無法一次性關上,必須關第二次才能嚴絲合縫。
因為如果忘記了,就會留下縫隙,離門近的孩子會喊冷。
這樣是為了教會每個孩子,最後進來要隨手關門,不然就會給其他人添麻煩。
水龍頭原本是有水槽的,但後來被拿掉了,因為這樣不及時關水,就會弄濕自己的腳,讓孩子記住節約用水。
幼兒園的許多細節,其實都是在教育孩子:如果你一件事沒有做完整,就會有人因為你的失誤而受傷。
從孩子的教育方式,就能明白為什麼日本以做事嚴謹,追求完美而聞名。他們的追求完美,是為了讓團隊更好,是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
03教育和國家性格
從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未來;從教育方式上,可以看到這個國家的性格。
芬蘭的課堂自由,註定他們不會照本宣科。 老師經常帶著學生去森林上課,給每個人發一張色卡,讓他們去森林中尋找匹配的顏色。
大家可能單純覺得森林中只有兩種顏色:綠色和土色。
但在芬蘭,孩子們回答什麼都可以,並沒有對錯。你可以說它是自然的味道,也可以說聞起來像蘋果、像雨。
芬蘭的學習是為了回到生活,回到生存的環境中。所以芬蘭給人的感覺就是樸素,拒絕喧囂,回歸本來,這是一個安靜不急躁的社會。
當芬蘭的孩子在品味自然時,日本的孩子在學習分享與保護。
幼兒園安排孩子們吃飯時,常常是6人一桌,其中2人自己帶便當,4人吃學校的配餐。
在正式開動之前,孩子們要去交流溝通,和夥伴分享、分配食物。
但是當分配結束後,老師們又會用「搶」的方式,來讓孩子學會說「不」。
偷偷拿孩子的食物、裝可憐索取,孩子們都會馬上推開老師的手,並大聲拒絕。
因為老師希望教給孩子,這個時代「拒絕」同樣很重要。
分享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即使是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有時候也是需要分享的。
但是分享結束後,對於有些重要的東西,是要靠自己去保護的。
04好與壞
如果芬蘭教育追求的是平和,那日本教育追求的則是力量。
他們在讓每個孩子有自己角色的同時,又引導他們凝聚成一股力量。
芬蘭人很內斂,喜歡保留自己的空間,即使夫妻之間也一樣。
芬蘭人把「愛」看得很崇高,和中國人一樣,不會輕易掛在嘴邊。
這種內斂和距離,同樣存在於父母和孩子之間。
在芬蘭父母的眼裡,父母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而是幫助他們在社會生存下來的人,所以需要規矩和邊界。這同樣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但即使是父母,也要為了自己的成長而學習,有自己的愛好,並不追求為孩子犧牲。
芬蘭人所追求的,是為你的生活而學習。 但在日本就是完全相反,許多母親為了孩子甘願犧牲自己。
在日本的文化里,媽媽做的東西才是最好的。
如果孩子的東西都是從商場買來的,會被其他人瞧不起。
日本的許多家庭,都是父親工作賺錢,每天早出晚歸,很少能和家人待在一起。母親雖然在家,但是全部家務和孩子的事,都需要她獨自面對和解決。
而在日本,固然教育能教出守規矩的孩子,但會磨滅他們的稜角。
因為日本的社會講究團體,要學會照顧周邊人的感情。但照顧了所有人的感情,最後自己會變得十分壓抑。
集體主義,讓團體變得非常強大,但也因此產生了霸凌等副作用。
就連日本專家都說:日本幾乎不存在,沒有經歷過霸凌環境的孩子。
如今許多學校都開始反思改變,尊重、承認每個孩子的個性,而不是一味地讓步於集體。
而看上去讓人羨慕的芬蘭,同時也有當地人在質疑。
有人覺得芬蘭會變成一個福利太重的保姆國家,而不是有競爭力的資本社會。
也許這就和圍城是一個道理,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沒有完美的教育理論,每個國家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
重要的是跟著時間的變化,去改變、提高它,讓它更適應這個時代,這才是最重要的。
畢竟受教育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未來。
這部紀錄片的意義,與其說是學會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說是讓家長學著接受來自教育的試煉。
如何與孩子相處、成為合格的家長,希望大人也變成學習者,不要停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