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曹縣燕陵堌堆,這裡長眠著一位南燕國的公子

2020-03-13     xiaoyao游天下

眾所周知,位於山東省最西南的曹縣有「商湯開國地,華夏第一都」的美譽,3600年前,成湯就是在這裡作《湯誓》自號武王建立商朝的,並且把國都定在了此地,取名「亳」。成湯在商王的位置上統治了十二年後,「百歲而崩」,現在曹縣土山集的湯陵就是成湯的陵墓。成湯死後的幾百年里,因為黃河水患頻發,商朝都城「亳」也幾經遷徙,到了商朝第十九位國君盤庚時期,他決定再次遷徙都城,這次遷到了現在的曹縣青崗集鎮燕城集一帶。盤庚之後,他的兩位弟弟小辛和小乙繼續稱王,據當地縣誌記載,盤庚、小辛和小乙死後都葬在了國都附近,也就是現在的青崗集鎮江海村西一帶。

曹縣燕陵堌堆位置圖,圖中紅圈內即為燕陵堌堆


曹縣燕陵堌堆衛星影像圖,紅圈內為燕陵堌堆


在盤庚駕崩幾百年後,黃帝的後人姞伯鯈在這裡建立了燕國,為了區別姬召公的後代建立的北燕國,這裡的燕國被後人稱為南燕國。因為是一個小國,南燕國既無世家,史書上也沒有記載燕國國君的稱號,因此世人對於南燕國的了解知之甚少,不過在一些資料中還是能夠看到南燕國的記載。


光緒年間《曹縣誌》封面


清朝光緒年間《曹縣誌》中關於南燕國的位置圖


清朝光緒年間《曹縣誌》中關於南燕的記載


康熙二十四年《兗州府曹縣誌》中關於南燕國的記載


《左傳》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中就有「公及宋公盟於句瀆之丘」的記載,《春秋》中有「公會宋公、燕人盟於谷丘」的記載,《公羊傳》中也有「秋,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於毅丘」的記載,由此可知在2700多年前齊桓公和宋國國君以及燕國國君有過會盟,會盟的地方記載了三個不同的名字,然而根據相關資料證明,不論是「句瀆之丘」還是「谷丘」「毅丘」其實都是指一個地方,這就是現在菏澤市牡丹區的小留鎮一帶。

這正是史書中關於南燕國的記載之一。

燕陵堌堆因為位於曹縣青崗集鎮江海村,所以又名江海堌堆


燕陵堌堆於201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曹縣人民政府關於燕陵堌堆的簡介


燕陵堌堆

根據傳說,春秋時期,某位南燕國國君有一個兒子叫伯舜,根據伯鯈後世子孫以國為姓的記載,這位燕國公子應該叫燕伯舜,死後就葬在了燕國附近的堌堆之上,而這裡正是當初埋葬盤庚、小辛和小乙的地方。因為這裡是燕國公子燕伯舜的陵墓,後人便將這裡稱為燕陵堌堆。

在曹縣的眾多堌堆之中,已經被公布為省級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就有梁堌堆、莘冢集堌堆、安陵堌堆、春墓崗堌堆、郜堌堆、郗堌堆、青山堌堆、潘白劉堌堆、土山集堌堆、牛店堌堆等十多個堌堆遺址,燕陵堌堆在1979年被曹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曹縣燕陵堌堆


山東曹縣燕陵堌堆,這裡長眠著一位南燕國的公子

曹縣燕陵堌堆


曹縣燕陵堌堆


曹縣燕陵堌堆


在探訪過曹縣其他幾個堌堆遺址之後,最後我來到了位於江海村西的燕陵堌堆遺址。

由於歷史太過久遠,再加上疏於保護等原因,現在的燕陵堌堆已經被時光的洪流銷蝕的瘦骨嶙峋,堌堆之上矗立的一個簡陋的廟宇更凸顯了這裡的荒涼與落寞。

我們現在看到的燕陵堌堆遺址和百度上的「燕陵堌堆遺址」介紹「堌堆南北350米,東西100米,總面積35000平方米,堌堆高4.5米。」有比較大的出入,現在燕陵堌堆殘留的遺址長度也就100米左右,寬度最多有30米左右,或許百度上關於燕陵堌堆遺址的資料已經是幾十年前的老資料了,這些年的燕陵堌堆又發生了一些變化。

曹縣人民政府在2015年12月6日所立的文物保護碑上有關於燕陵堌堆遺址的介紹:江海堌堆遺址所在地古為南燕國,系黃帝後裔姞姓之伯爵國,傳說此堌堆是春秋時燕王之子「伯舜」的陵墓,故又稱為「燕陵堌堆」,該遺址包含龍山、岳石、商代、周代等幾個時期的文化遺存,這也再次證實了曹縣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曹縣燕陵堌堆


曹縣燕陵堌堆

三千多年前,盤庚和他的弟弟小辛、小乙在這裡延續成湯的勵精圖治,讓日漸衰落的商王朝再次復興;兩千多年前,南燕國在這裡隱居建國,因為自己的「無為而治」而免於陷入諸侯國相互之間的紛爭;還是在兩千多年前,秦朝末年,屠夫出身的樊噲和販賣絲綢出身的灌嬰在這裡大破秦軍,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後的兩千年間,這裡就如同當初「隱居建國」的南燕國一樣,再也沒有被載入史冊之中。

燕陵堌堆遺址就如同一部《史記》的番外篇,很多《史記》中沒有記載的歷史其實並不是沒有發生,然而那些往事都已經埋藏到了這片荒涼的堌堆之下,等待著後人慢慢去探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eYQDnEBfwtFQPkdPU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