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齊魯會盟台,記錄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的一段結盟

2020-03-23     xiaoyao游天下

在「西狩獲麟」之地山東巨野縣城的西南郊有一座高大的覆斗狀土台,現在已被修葺一新,原來高築的土台已經被修建為青磚砌成的磚台。高度近八米,占地面積接近一千平方米的高台顯得蔚為壯觀,根據歷史記載,這座高台就是春秋時期的齊魯會盟台。

根據《巨野縣誌》的記載,這座高台為春秋齊魯會盟處,「春秋齊魯交兵會盟台之地,在巨野縣西南五里,至今高台尚存」,原來高台「崇數仞,廣可蔽二畝」,因為歷經兩千多年風雨的侵蝕,現在的會盟台比原來要小了很多。

齊魯會盟台衛星影像圖


齊魯會盟台


齊魯會盟台


齊魯會盟台


《春秋左傳》中的《莊公·莊公三十年》中記載:「……冬,公及齊侯遇於魯濟。」公元前664年的冬天,魯莊公和齊侯在魯國西境的濟水之南的高台會面,這座高台因為齊魯兩國國君的會盟而被後世稱為齊魯會盟台。此次齊魯兩國會盟進一步鞏固了兩國的關係,加強了兩國共同的軍事防禦能力,同時也讓比較弱小的魯國國勢地位大大提升,可以說齊魯會盟台是齊魯友好的象徵,同時也是齊魯文化融匯通的標誌。

話說魯莊公和齊侯為什麼在大冬天跑到如此偏僻的大野澤來會面?這和魯國國內遭遇的問題有關。在春秋時期,大野澤一帶屬於魯國和宋國的交界地,宋國因為國力強盛,經常侵擾比較文弱的魯國邊境,大野澤一帶自然就首當其衝,屢屢遭到宋國的欺負。為了確保國家邊境安全,魯國只好派使臣到更強大的鄰居齊國那裡遊說,向齊侯表示願與齊國結盟共同抗擊宋國,齊侯認為如果魯國被滅,自己的安全也會受到威脅,於是就答應了魯國的結盟要求,表示願意和魯國聯合起來共同反擊宋國的霸權主義,於是齊侯和魯莊公就商定在魯國西境的大野之地會盟。

齊魯會盟台


齊魯會盟台


齊魯會盟台


齊魯會盟台


齊魯會盟台


從巨野博物館沿著巨野的主幹道麒麟大道向東,經過會盟路,在麒麟大道的南側,遠遠的就能看到高大的會盟台矗立在公園的正中。

修葺的齊魯會盟台用仿古的青磚砌成,一共分為三級台面,每級台面高2米有餘,從會盟台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均有登台的台階。高台之上建有一棟廟宇狀的建築,取名文明先祖,我去的時候大門緊閉,不知道裡面供奉著哪個文明先祖。

齊魯會盟台上面的文明先祖廟


齊魯會盟台遺址保護碑


靈佑四方石碑


齊魯會盟台的左前方立有一塊民國十五年的石碑,上面刻有「靈祐四方」四個大字,右前方立有一塊一九七九的齊魯會盟台遺址縣級文物保護碑,石碑的背面並沒有任何關於齊魯會盟台的介紹。

齊魯會盟台在見證了齊魯兩國友好結盟一千七百多年後,又迎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這個人就是康王趙構,也就是後來南宋的開國皇帝宋高宗。據《巨野縣誌》記載:「宋欽宗靖康二年,康王如濟州,韓世忠領所部勸進。金人縱兵逼之,人心畏懼。世忠據西王台血戰,金人少卻。翌日,酋帥復率眾數萬人至。時世忠部下僅千餘人,單騎突入,斬其酋長,金兵大潰」。這裡記載的西王台就是齊魯會盟台,根據當地傳說,西王台就是康王趙構閱兵處。

齊魯會盟台公園風景


齊魯會盟台公園風景


齊魯會盟台


我沿著會盟台的四周繞行了一圈,在會盟台的東北角發現一眼古井,古井的四周新建有石質護欄。因為古井並沒有名字,或許只是近年來才發現的,所以姑且稱為古井。從上面往下看,古井中雜草叢生,但是古井中的水並未乾涸,還可以看到倒映人影的井水。古井四周斑駁的青磚上刻滿了歲月的痕跡,或許早在幾百年或上千年前,在齊魯會盟台的周圍有人生活過,這口井就是他們生活取水所用。

齊魯會盟台東北角的古井


古井


古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b4DXEBfwtFQPkdHiR_.html